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尖瓣关闭(TI)不全外科治疗的手术特点、方法和疗效。方法行手术治疗的262例TI病人中,器质性TI16例,功能性TI246例,采用三尖瓣成形术(TVP)25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5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手术死亡率为3.82%。术后随访116倒,平均随访(31.5±11.1)个月。远期死亡3例,远期存活113例中心功能Ⅰ级23例,Ⅱ级71例,Ⅲ级15例,Ⅳ级4例。结论无论是器质性或功能性TI,多数可以行TVP,对无法行成形术的病例应行TVR。右心衰竭与心律失常是三尖辫手术早期和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应加强右心功能的维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三尖瓣病变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1990年1月~2005年6月,我院行手术治疗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病人139例,其中三尖瓣器质性病变21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118例,手术采用三尖瓣成形术(TVP)125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手术死亡率为7.19%。术后随访116例,平均随访时间(31.5±11.1)月。远期死亡3例,余113例远期存活者心功能Ⅰ级者23例,Ⅱ级者72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5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41~0.87,平均0.62±0.27,较术前明显减小(t′=3.16,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三尖瓣病变时应同时进行三尖瓣手术。三尖瓣无论是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多数可以行TVP,对无法行成形术的病例应行TVR。三尖瓣手术早期和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右心衰竭与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应加强右心功能的维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incompetence,TI)的发生机制及外科治疗对策,更好地掌握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对三尖辩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33例(男12例,女21例)MVR术后中重度TI患者于2003年1月~2010年6月在该院接受单纯三尖瓣手术,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5例,因三尖瓣无明显病变未作处理者18例.距第1次手术3~11年,平均(4.5±2.2)年,有19例再次行三尖辫置换(TVR)术,14例行TVP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9.7%,随访28例.随访时间6~90个月,平均(33.6±21.2)个月.1例出现中度TI,2例心功能Ⅲ级,余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三尖瓣瓣环扩大是MVR术后远期TI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重视MVR同期对三尖瓣的预防性干预,右心功能尚能代偿前行第2次TVP或TVR,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4.
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性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左心瓣膜替换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后再次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可能机制和手术结果。方法 二尖瓣位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机械瓣)28例(附加主动脉瓣置换3例)。三尖瓣的处理:三尖瓣置换(TVR,牛物瓣)11例,余均再次行改良的DeVega成形术。结果 早期死亡3例。随访22例中,11例TVR者全部存活,心功能改善;第2次行TVP者中6例为极轻度或轻度TR,2例为中度TR,3例为中度以上TR,其中1例于术后6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TR的发生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及瓣环功能不可逆损害、反复的风湿发作、术前并发心源性恶液质等有关。重度TR及三尖瓣风湿性改变者行TVR的效果良好,中度TR者仍可再次行TVP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因素及手术效果.方法 总结本院2001年6月~2006年12月期间,5例左心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发生重度TR,行再次三尖瓣成形术(TVP)及三尖瓣置换术(TVR).男2例,女3例,年龄41~60岁,二尖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术4例,5例均因第1次手术时伴三尖瓣反流同时行TVP术.术后1~3年发生重度TR,肝大、腹水、右心衰,心功能4级.5例患者左心人工瓣功能良好,其中1例伴二尖瓣瓣周漏.结果 5例均再次手术,1例除三尖瓣环扩大外,瓣叶钙化,萎缩缺如,考虑为风湿性器质性病变,行TVR.3例原Devega成形术缝线割裂瓣环,缝线游离,瓣环扩大,经再次Kay法成形,并对其中1例伴二尖瓣瓣周漏同时修补.以上4例TR得以纠正,术后情况良好.另1例左心瓣膜功能正常,重度TR,行TVR术后肺动脉高压不减,右室进行性扩大,术后3周死于右心功能衰竭.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风湿性病变继续发展,侵犯三尖瓣叶;(2)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瓣膜过小或发生瓣周漏;(3)原TVP失败,特别是Devega成形术,缝线切割瓣环或断裂使环缩失败;(4)左心瓣膜术后,由于肺动脉器质性病变发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或心房纤颤等原因,导致右房右室变大致TR发生.对重度TR,出现右心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再次行三尖瓣手术,特别是伴左心瓣膜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积极处理.首选TVP,如有瓣叶病损应行TV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器质性三尖瓣返流(oTR)矫治手术的方法选择及近期风险。【方法】1992年1月至2005年12月40例oTR患者在本院手术,手术方法:三尖瓣成形(TVP)18例,三尖瓣置换(TVR)22例,作多因素分析确定围术期与住院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10%),其中TVP1例(5.6%),TVR3例(13.6%),两种方法的近期风险并无统计学差异(P=0.157)。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心力衰竭(P=-0.011)是影响oTR住院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肝脏肿大是术后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鉴于oTR三尖瓣结构变异大。术前超声误诊率较高,选择矫治方法应根据术中情况,TVP无法满意时,房位TVR是安全可靠的选择。降低oTR患者手术风险的关键在于围术期右心功能的保护,尤其是术前肝脏肿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的临床经验,探讨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可能机制和手术指征、方法、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7年收治17例三尖瓣再次手术病人,其中三尖瓣成形术(TVP)后再次出现关闭不全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1例,均行TVR。结果:早期死亡2例,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余均治愈出院,15例随访6个月-98个月,2例心功能Ⅲ级,余均为Ⅰ-Ⅱ级。结论:严格掌握TVR的手术指征,掌握好手术时机,注意心肌保护,避免广泛游离心包粘连,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再次三尖瓣置换效果确切、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的手术方法和意义.方法191例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的患者,其中130例于MVR手术同期行TVP.70例轻度TI中,有7例行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2例行De Vega瓣环成形术;中度和重度TI均同期行TVP.其中中度TI 92例,行De Vega瓣环成形术57例,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33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例;重度TI 29例,行De Vega瓣环成形术6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3例.结果130例中死亡3例,127例康复出院.122例随访29~112月,发现32例有轻度或极轻度三尖瓣返流(TR),7例中度TR,3例重度TR.结论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TI的患者,在施行MVR同时,应行TVP,尤其是中重度TI更要积极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能有效纠正TI,阻止轻度TR加重,减少严重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器质性三尖瓣返流(oTR)矫治手术的方法选择及近期风险。【方法】1992年1月至2005年12月40例oTR患者在本院手术,手术方法:三尖瓣成形(TVP)18例,三尖瓣置换(TVR)22例,作多因素分析确定围术期与住院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10%),其中TVP1例(5.6%),TVR3例(13.6%),两种方法的近期风险并无统计学差异(P=0.157)。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心力衰竭(P=0.011)是影响oTR住院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肝脏肿大是术后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鉴于oTR三尖瓣结构变异大,术前超声误诊率较高,选择矫治方法应根据术中情况,TVP无法满意时,房位TVR是安全可靠的选择。降低oTR患者手术风险的关键在于围术期右心功能的保护,尤其是术前肝脏肿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的手术方法和意义。方法 191例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1)的患者,其中130例于MVR手术同期行TVP。70例轻度TI中,有7例行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中度和重度TI均同期行TVP:其中中度TI 9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57例,Kay氏法二瓣化成形术33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例;重度TI 29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6例,人工瓣环固定术23例。结果 130例中死亡3例,127例康复出院。122例随访29~112月,发现32例有轻度或极轻度三尖瓣返流(TR),7例中度TR,3例重度TR。结论二尖瓣病变同时伴有功能性TI的患者,在施行MVR同时,应行TVP,尤其是中重度TI更要积极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能有效纠正TI,阻止轻度TR加重,减少严重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5年10月共为70例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替换术24例,二尖瓣替换术35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三尖瓣替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4例。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晚期死亡1例。随访6月~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以冷血停跳液灌注、注意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保持较高的血钾浓度,积极施行三尖瓣功能关闭不全瓣环成形术,对改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Edwards MC3三尖瓣成形环进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效果。方法:使用Edwards MC3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6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成形)或心内畸形矫治,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无早期死亡,术后症状均有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脏超声示三尖瓣反流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随访期间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后改善。结论:Edwards MC3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的合理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间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中度至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Devega成形61例,人工环成形65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8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4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病死率为3.2%,以术后第2年随访结果做为对比分析观测点,获访114例,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脏超声示右心房及右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共有20例仍有申度以上返流。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据三尖瓣环扩大的部位及返流程度使用三尖瓣成形环进行三尖瓣成形具有更良好的中期疗效,围术期及术后加强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可进一步提高三尖瓣成形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Hou XT  Meng X  Li W  Wang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7):3362-3364
目的探讨左心系统瓣膜替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1995年1月至2004年5月,18名左心系统瓣膜替换手术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单纯三尖瓣手术。二尖瓣替换术后1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后5例,伴三尖瓣DeVega瓣环成形术5例。本次三尖瓣手术时年龄为35~65岁(中位数50岁,平均50·1岁±8·1岁),心功能为NYHAⅢ~Ⅳ级,左心瓣膜功能正常,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结果无开胸出血死亡,行三尖瓣成形8例,三尖瓣替换术10例,生物瓣和机械瓣各5例。手术死亡率16·7%,随访12~114个月(中位数24个月,平均36·7个±31·8个月),3年生存率为78·8%。12名患者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3名患者术后症状无改善,心功能NYHAⅢ~Ⅳ级,需要药物治疗。结论左心瓣膜替换术后出现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与手术时机晚、手术效果不满意或右心衰进展有关。当出现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衰症状明显时应尽早外科治疗,以降低术后死亡率。应首选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替换术效果也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73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的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73例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采用右心房一房间隔入路,其中二尖瓣加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3例;46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结果手术死亡2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占27.3%.6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月~10年,疗效满意.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注意心肌保护,避免广泛游离心包粘连及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29例三尖瓣病变施行瓣膜替换术,应用牛心包瓣膜16只,猪瓣膜13只。病因有21例为三尖瓣下移畸形,7例为先天性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为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手术早期死亡5例(17%),晚期死亡2例。本文重点讨论三尖瓣病理改变、手术方法和人工瓣膜选择。  相似文献   

17.
105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ong CZ  Zhou XM  Hu JG  Yin BL  Yang YF  Liu F  Yng J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6):1849-1852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病的病因、手术指征、瓣膜选择和术后抗凝等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5月至2004年5月间105例接受瓣膜置换术的儿童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患者年龄1.5~16(13±3)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瓣膜病4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二尖瓣置换58例,主动脉瓣置换28例,三尖瓣置换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13例,二尖瓣和三尖瓣双瓣置换1例,三尖瓣成形26例;术前心功能Ⅱ级36例,Ⅲ、Ⅳ级6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均长期口服小剂量华法令抗凝。结果早期死亡5例(4.8%),主要为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随访6个月~20年,平均(10±4)年,随访91例,失访9例。晚期死亡4例,2例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死于顽固性心衰,1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随访到的87例存活者恢复良好,未发现有与抗凝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机械瓣效果良好,术中应尽可能采用较大型号的瓣膜,手术同期纠正合并畸形、术后低强度抗凝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