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我院2008年1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光煦  张明伟  安薇 《中国药房》2010,(14):1323-132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药品种类分布,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ADR中,女性69例(58.97%),多于男性48例(41.03%);41~50岁为ADR多发人群(23.93%);ADR主要由静脉滴注给药引起(86.32%);ADR涉及10大类药品共4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ADR例数最多(58.97%),包括9类共20种;ADR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4.70%);117例ADR治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药品,重视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上报的86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抗微生物药发生的ADR的比例最高;中药注射液发生的ADR最严重;86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别,10岁以下和65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是ADR监测的重点,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尹文杰  侯继秋  王虹 《安徽医药》2017,21(9):1739-1743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3 181例ADR报告从ADR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181例ADR报告中,男性1 501例(47.19%),女性1 680例(52.81%);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0~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有829 例,占26.06%;引起ADR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多,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3.09%;ADR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全身性损害,占23.07%;一般ADR占87.11%,大多好转或治愈,新的ADR占12.39%,严重ADR占0.69%,其中1 例留有后遗症,参麦注射液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例.结论 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4.
廖慧 《中国药房》2011,(46):4400-440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监测、报告现状。方法:以我院2006-2010年741例ADR为研究对象,从年龄、性别分布、报告人职业、时间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型、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型、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60岁以上老年人、给药后1~3d、静脉滴注给药、抗感染和心血管类药易引发ADR;ADR损害累及多器官或系统;一般ADR占87.58%,大多好转或治愈,严重ADR引起死亡1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ADR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4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3例ADR报告中,男性(54例,占37.76%)少于女性(89例,占62.24%);在年龄分布方面,41~60岁患者较多(58例),占总病例数的40.56%;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113例),占总病例数的79.02%;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为最多(62例),占总病例数的43.36%;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67例),占总病例数的46.85%。结论:引起ADR的原因很多,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开展全方位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与救治能力,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7~2009年我院48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2007~2009年医院上报的48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60岁以上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7.20%;ADR病例男女比例为1∶1.43;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75.27%;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数的38.91%;中成药引起的ADR占总数的35.6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最常见,占30.94%。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陆惠平  严晓沁  顾正平  王斌 《中国药房》2012,(22):2084-208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9-2011年585例ADR为研究对象,从年龄、性别分布、报告人职业、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中,≥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108种,其中抗感染类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2.05%,生物制品引起的次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37.09%,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 ADR 患者104例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ADR 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结果104例 ADR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0岁的患者较易发生 ADR,静脉给药途径引起 ADR 比例最高,抗感染药物引起的 ADR 比例最高,ADR 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 ADR 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 AD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2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红艳 《中国药业》2009,18(19):58-59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1999—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中相关文献84篇126例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ADR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性别差异无显著性;首次注射给药ADR集中发生在用药后60min内;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ADR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谭敏秀  邓智明 《中国药事》2010,24(2):207-208,F0003
目的探讨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管理平台,对2007年佛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7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不同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见。结论应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ADR),分析其原因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收集本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120份,根据原始报告表及相关病历资料对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原患疾病与ADR、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数、药品剂型与ADR、给药途径与ADR、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汇总。结果发生ADR的人群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发生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头孢曲松最多;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ADR;同时也存在着13-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120例ADR患者经过停药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治愈98例,好转2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2月13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发生ADR101例;子宫腔内给药引起ADR 5例。丙泊酚注射液静脉麻醉时,发生皮肤红斑、红疹67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ADR。抗菌药物26例;妇产科等性激素类药物9例;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类药物8例。结论 2012年抗菌药物ADR发生率较2007年下降62.86%,随着其使用量的减少,ADR发生率也大幅下降。针对我院专科特点,应加强静脉用麻醉药、妇产科等性激素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类药物、止血药、口服中成药等ADR的监测,尽量减少静脉给药,关注子宫腔内注射给药引起的ADR。应按照说明书合理使用每一种药品,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本组286例,男100例,女186例;对286例ADR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ADR286例中,女性患者较多;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ADR表现又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用药ADR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 174例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 1 174例ADR中,女性及6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占比例较高;静滴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较高;涉及的药品绝大多数为抗菌药物类。结论抗菌药物类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引起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分析,总结临床应用该药时的注意事项,为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我院应用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儿病例7例,应用Excel软件从用法用量、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给药过程中或给药结束2 h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更容易发生在第1次给药时。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在第1次给药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症状、体征,并做好充分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准备,以防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过敏体质者,建议做皮试后再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351例ADR报告,对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ADR的类型、报告人职业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1例ADR主要涉及药品159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为128例次,占31.92%;静脉给药引起ADR最多,为213例,占60.68%;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为183例次,占52.14%;报告人职业以医师为主,有74人,占91.17%。结论: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做好监测,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王冬青 《河北医药》2016,(13):2066-206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保障用药安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12月上报的256例ADR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及分布、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6例病例中,男120例(占46.88%),女136例(占53.12%),男少于女;41~60岁和>60岁的中老年人占比例为66.01%,中老年人ADR比例最高;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208例,占81.25%);药物类别方面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105例,占41.01%),其次为中药制剂(63例,占24.6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94例,占36.72%)。结论加强ADR监测,根据药物特点及临床具体应用情况合理、规范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ADR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半年临床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9例进行汇总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原患疾病、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等。结果 49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04;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60岁老年患者21例,占42.86%;抗菌药物引起ADR22例,占总例数的44.90%,其次为中药制剂、中枢神经系统药和循环系统药;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一位,占85.71%,口服给药为8.16%。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用药要严密监测其药物不良反应;对于使用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的患者也要严密监测及防范其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2010-2011年上报的26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5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74例(27.92%)],涉及药品113种,抗感染药居首[174例(44.73%)],临床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185例(67.77%)],ADR主要由静脉给药引起[245例(92.45%)]。结论医院要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及时做好预防和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上报国家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的患者占38.65%;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8.79%,其次为抗肿瘤及辅助治疗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5.42%.结论: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