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胆管细胞癌疗效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过程可能涉及到许多分子作用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目前国内外对其分子标志物进行了很多研究,以期能够预测或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提高生存期。本文将对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门淋巴结清扫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转移规律以及肝门淋巴结清扫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脏切除前常规进行肝门区域淋巴结清扫;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部位、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113例中18例(15.93%)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7例,混合型肝癌1例。术中门静脉、胆总管及肝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均被清扫,清扫的淋巴结平均数为(3.8±1.6)个。有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而无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两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17.12%和4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结状态是肿瘤患者1个重要的预后因素,显著影响患者生存率。肝门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对没有慢性肝病的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肝细胞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病人接受与不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125例临床诊断为肝细胞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病人,分为非放疗组和放疗组。非放疗组患者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后,仅针对肝内肿瘤予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治疗;放疗组病人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外放射治疗,用直线加速器发射的15MV光子,予肿大淋巴结区包括或不包括肝内原发灶局部照射,常规分割,放疗剂量为40~60Gy。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甲胎蛋白(AFP)、肝内肿瘤大小、肝内肿瘤治疗的方法、淋巴结情况(位置、数目、大小)、是否伴有癌栓、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生存率的估计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放疗,23例(37.1%)放疗后转移的淋巴结消失,归为完全缓解,37例(59.7%)为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达96.8%。放疗后淋巴结压迫出现的症状得到缓解,有效率100%。放疗组与非放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4个月和3.3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2.1%和3.4%,2年生存率分别为19.9%和0%。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放疗组患者出现肝门、胰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1个月、9.4个月、6.0个月,对照组分别为3.6个月、3.8个月、3.2个月。放疗组肝内肿瘤直径<8cm或≥8cm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3个月和5.7个月,非放疗组分别为3.3个月和3.6个月。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生存情况,生存情况与下列因素有明显相关,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高、伴有癌栓、肝内多发病灶、原发灶未治疗者预后差。非放射治疗的病人,43.5%(2762)患者死于淋巴结肿大相关的并发症。外放疗可以降低淋巴结引起死亡(淋巴结致死降至8.0%),但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上升。放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中等程度的急性胃肠道反应和肝损伤,常表现为食欲下降和恶心。结论本文结果提示,肝细胞肝癌淋巴结转移对放疗敏感。用50Gy的常规分割即可起到姑息治疗的效果,并延长生存期。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和肝内小病灶的患者放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于局部播散及远处转移。肿瘤细胞侵人肝脏的附属管道,在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存留在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或胆管内,形成癌栓。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往往是肿瘤局部播散及远处转移的启动点,是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Podoplanin 最早发现于肾小球的足突细胞膜,属于Ⅰ型黏液样跨膜糖蛋白。Podoplanin 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 )和部分正常组织细胞的表面,在促进淋巴管生成、防止细胞粘附和维持肾小球足突细胞形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LEC 的特异性标记物,许多研究通过检测Podoplanin 在LEC 上的表达,测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进而阐明LMVD 和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预后的相关性。Podoplanin 还广泛表达于恶性肿瘤细胞的表面,如大多数的鳞状细胞癌、生殖细胞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Podoplanin 可以促使ERM蛋白磷酸化,调整Rho 家族成员GTP 酶的活性和重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等,最终引起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Podoplanin 在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富含脯氨酸蛋白11(proline-rich protein 11,PRR1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测定51例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42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PRR1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PRR11蛋白与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等)的关系,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有29例PRR11蛋白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56.9%,远高于其在正常肝内胆管组织(4.8%)中的表达(P<0.05)。χ2检验分析:PRR11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门脉是否受侵、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脏器转移有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有无肝炎无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RR11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PRR11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RR11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微弱表达或不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的过程,PRR11蛋白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m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是由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定位于远离左右肝管汇合部的肝内,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的胆管上皮,或源于Ⅱ级以上肝内胆管上皮,也称为胆管癌之肝内型[1].日本肝癌研究会将IHCc病理特点分为肿块型(mass-forrming)、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infiltrating)、管内生长型(intmductal-growing)和混合型.肿块型最为多见,恶性程度也最高[2].IHCC发生率较肝细胞癌低,但预后却差很多.治疗虽然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效果却不理想,手术切除的范围也存在较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肝癌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PLC)是肝细胞和(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升高[1].因受肝脏解剖和生理因素影响,其发生肝内肝外转移较早,侵犯部位较多,转移机制复杂,一经发现约80%的患者便失去手术机会,且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大多数肝癌以血行转移为主(如肺、骨、肾上腺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并不多见,且多是首先出现在腹腔淋巴结(肝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而出现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临床少见.笔者经治1例肝癌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手术切除的382例肝细胞肝癌,将伴腹腔淋巴结转移的13例患者设为淋巴结转移组,同时期不伴淋巴结转移的369例肝癌患者设为非淋巴结转移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sAg、症状、肝硬化、AFP值、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包膜、病灶数目、门静脉癌栓和生存期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40%(13/382)。肿瘤大小、大体类型、门静脉癌栓与腹腔淋巴结转移相关。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而非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结论]肝细胞肝癌淋巴转移发生率较低,病理类型、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大小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0.
用ABC方法对29例人肝细胞癌和2例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周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前胶原进行免疫组化定位。结果显示两种胶原在细胞外分布是一致的。作者将胶原在肝细胞癌中的分布类型分为两大类:血管样分布和非血管样分布。癌组织内胶原呈血管样分布者,肿瘤易浸润生长及门静脉转移,其肝内转移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血管分布者,预后较差。推测胶原的分布形式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