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3.
4.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瘤是否有骨髓浸润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尤其化疗早期疗效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上仍主要依据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淋巴瘤骨髓浸润,但常因取材的局限性出现假阴性,延误治疗.近年影像技术日益发展、完善,为淋巴瘤骨髓浸润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文章对磁共振成像(MRI)、18F-FDG PET-CT这两种新的影像检查方法在淋巴瘤骨髓浸润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化疗中期及治疗后18F-FDG PET-CT显像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组织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44例PTCL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27例患者在化疗中期(3个周期化疗)、35例患者在全部治疗结束后行PET-CT检查,应用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体生存(OS)期作为评价指标,进行预后评估.结果 化疗中期18F-FDG PET-CT显像结果阳性者16例,阴性者1 1例,阳性者和阴性者中位PFS期分别为8个月和30个月,2年PFS率分别为18.8%(3/16)和90.9%(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92,P=0.000);中位OS期分别为14个月和39个月,3年OS率分别为12.5%(2/16)和63.6%(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386,P=0.007).治疗后18F-FDG PET-CT显像结果阳性患者14例,阴性患者21例,阳性者和阴性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0个月和26个月,2年PFS率分别为7.1%(1/14)和76.2%(1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5.574,P=0.000);中位OS期分别为22个月和38个月,3年OS率分别为14.3%(2/14)和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5,P=0.012).结论 化疗中期及治疗后PET-CT检查结果对PTCL患者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结外病灶及精确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初诊NHL患者的PET-CT结果,比较PET-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NHL结外病灶检出的一致性以及精确分期情况.结果 PET-CT检出受累病灶432处,其中淋巴组织及器官占73.8%(319/432),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13.4(3.4~33.4);结外病灶占26.2%(1 13/432),SUVmax平均13.5(3.1~55.0).PET-CT与CT对于淋巴组织及器官病灶的检出一致率为95%,而对于结外病灶的检出一致率仅为54.9%.PET-CT对于软组织、骨骼以及胃肠道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但对于骨髓病灶的检出率低于骨髓细胞学检查.根据PET-CT结果再分期,29例(31.0%)调整分期,其中分期上调者占75.9%(22/29),引起分期上调的原因主要是PET-CT对于软组织、骨骼等病灶的检出率高;分期下调者占24.1%(7/29),引起分期下调的原因主要是PET-CT对于非肿瘤性原因引起的淋巴结及脾脏增大或浆膜腔积液的分辨力强.结论 18F-FDG PET-CT能够提高NHL结外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骨和软组织等弥漫性非肿块型病灶,有利于精确分期.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检测,与之将最终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进行统计分析,计算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分析PET-CT对于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现象特点。结果30例HPS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93.75%、阳性预测值为92.31%、阴性预测值为88.24%。PET-CT对于T、B细胞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浅表淋巴结常以锁骨上淋巴结累及为主。而在深部组织器官中,脾为最常累及部位,其次肝、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及骨髓也常被累及。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为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指导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130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结果130例DLBCL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中位数分别为19.93、34.45cm3、459.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Ann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肿瘤直径、骨髓侵犯、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MTV、TLG均是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是患者PFS率的影响因素(P<0.05).由于MTV与TLG高度相关,多因素分析时,二者中仅纳入TLG,结果显示: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NCCN-IPI评分及TLG是影响患者PFS率的独立因素(均P<0.05);NCCN-IPI评分及TLG是影响患者OS率的独立因素(均P<0.05).根据NCCN-IPI评分和TLG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低、中、高危组患者3年PFS率分别为66.0%、36.8%、26.1%,3年OS率分别为70.0%、49.1%、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所测得的TLG是影响DLBCL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PET/CT显像在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技术(PET)融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即PET/CT显像在淋巴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1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淋巴瘤患者行PET/CT显像,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用量10-14mCi(370—518MBq),并与同期CT、MRI或B超等影像检查结果(CI)进行对比分析,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结果:14例PET/CT显像阳性13例(92.8%)。3例(21.4%)为淋巴瘤初诊治疗前检查,PET/CT显像均阳性,PET标准摄取值(SUV,正常〈2.5)分别为3.7、3.5和11.4;11例(78.5%)淋巴瘤治疗2—4疗程后行PET/CT显像,11例中3例(21.4%)肿块全部处于高代谢状态,临床确认有肿瘤明显残余或复发,SUV分别为11.7、10.1和5.7,8例(57.1%)临床疗效为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的患者中,PET/CT显像阳性7例并示肿块处于抑制状态,其中2例SUV升高分别为3.6和2.8,但术后病理证实为假阳性。共有3例(21.4%)淋巴瘤PET/CT显像新发现恶性病灶而提高临床分期,改变了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显像能灵敏、准确地检出淋巴瘤病灶特别是复发及残余病灶,对淋巴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的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18例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析PET-CT诊断LBL骨髓浸润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18例LBL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24.5岁(14~51岁).T细胞LBL(T-LBL)11例,B细胞LBL(B-LBL)7例.18F-FDG PET-CT显像均可见异常18F-FDG代谢增高灶,所有病灶的中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4.3(10.6,16.8).结内病变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为纵隔淋巴结,其中7例T-LBL患者形成纵隔巨大肿块.结外侵犯最常见的部位为骨髓,其中8例PET-CT表现为骨髓多灶性FDG摄取增高.结内、结外病灶的中位SUVmax分别为15.0(9.0,18.2)、12.3(8.4,15.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67,P=0.386);T-LBL、B-LBL患者的中位SUVmax分别为14.1(9.2,15.9)、14.5(12.1,19.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9,P=0.497).综合临床、18F-FDG PET-CT及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12例患者确诊为淋巴瘤骨髓浸润.将骨髓多灶性FDG摄取增高和(或)弥漫性FDG摄取增高作为诊断骨髓浸润的标准,则PET-CT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1.7%(11/12)、66.7%(4/6)、83.3%(15/18),而骨髓活组织检查分别为50.0%(6/12)、100.0%(6/6)、66.7%(12/18).结论 LBL常见于年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常侵犯骨髓.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LBL的诊断和分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