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脑颜面血管瘤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7例CT表现均有特征性,一则或两侧枕顶叶表浅部位脑回状或曲线状钙化5例,伴病测大脑半球发育不全或萎缩/病侧颅板增厚2例。结论:本病CT表现有特征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CT证实的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均有脑皮层不同程度的脑回样或条带状钙化,4例伴病侧大脑萎缩,3例伴病侧颅板增厚,1例合并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和侧脑室脉络丛增大。8例均出现与CT表现相对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CT能准确诊断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表现(附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结合病理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CT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8例CT影像均有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顶颞枕叶表浅部位的脑回状或弯曲条带状钙化伴病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或萎缩。同时合并脑软化灶者2例,合并同侧颅骨增厚者2例。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宽大脑回状及弯曲条带状钙化的特征。诊断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脑颜面血管瘤病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CT、MRI证实的8例脑颜面血管瘤病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CT显示患侧皮质钙化8例,脑萎缩6例,患侧脑室脉络丛增大1例,颅骨增厚2例。MRI扫描显示沿皮层弧形低信号3例,5例增强检查软脑膜呈线样强化。结论:CT对脑颜面血管瘤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可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脑颜面血管瘤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病8例,均有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痣及同侧颅内相关的病理改变。结果 CT显示患侧皮层钙化8例,脑萎缩6例,颅骨板增厚3例,侧脑室脉络丛增大1例。MRI扫描显示沿皮层弧条状低信号3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 CT对脑颜面血管瘤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可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MRI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或伴有颅内相关的病理改变。结果 MRI平扫可显示患侧脑萎缩及侧脑室内脉络丛球增大。MRI增强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对软脑膜血管瘤畸形及伴发的血管性异常的准确显示上。结论 在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上,MRI增强扫描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9例脑面血管瘤综合征(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认为此病CT的特征性改变为:面部血管瘤或痣的同侧大脑表面的高密度的钙化影,呈均匀的宽大锯齿状或脑回样。其它表现为病侧局部或广泛的脑萎缩或发育不良,蛛网膜下胜及脑室相应扩大,中线结构移向患侧。颅板增厚,头颅不对称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对脑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脑静脉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 17例常规MR均可显示引流静脉,其中8例可显示髓静脉汇入引流静脉;6例增强扫描及7例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均可清晰显示引流静脉及髓静脉,呈现特征性的"海蛇头"征.结论 脑静脉血管瘤的MRI表现极具特征性,增强扫描或SWI较常规MRI能更加清晰地显示脑静脉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静脉血管瘤16层螺旋CT及CTV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和CTV对脑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静脉血管瘤的16层螺旋CT平扫、CTA及CTV表现.结果:4例脑静脉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条状或点状略高密度影,1例伴发出血仅发现呈高密度的小脑血肿影,另5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5例动脉期CT血管扫描(CTA)未发现明显异常,5例病灶仅部分显示,且密度淡.10例CTV均清晰显示放射状排列的髓静脉及中央静脉,整个形态似海蛇头.结论:CT平扫对脑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有限,静脉期的16层螺旋CT血管扫描(CTV)能清晰显示脑静脉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内与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MRI检查45例,CT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42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27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 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 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朱珍  帕米尔  耿道颖 《放射学实践》2005,20(11):1003-1006
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婴儿期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新生儿期和7例婴儿期Sturge-Web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均行常规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CT。结果:8例均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4例患儿出现患侧皮层钙化,4例未出现皮层钙化的患儿显示受累脑实质密度略增高,伴灰白质分界不清。8例患儿均表现为局部脑外间隙增宽及脑沟增宽等脑萎缩样改变,3例随访患儿出现脑萎缩。5例行增强扫描的患儿出现脑回样强化,4例患侧的侧脑室脉络丛增大,1例双侧Sturge-Weber综合征于10个月随访时出现双侧脉络丛增大。结论:CT对新生儿和婴儿期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67例行CT扫描,其中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4例结合患者疫水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证实. 结果 67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多发病灶9例,单发病灶58例,CT上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结节及斑片状强化,局部脑萎缩表现呈不规则低密度区,患侧脑沟增宽. 结论 CT特征性表现结合急性血吸虫感染史有助于早期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 结果: 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15).15例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或稍高密度;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结论: 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脑SPECT血流灌注显像对老年人阿尔海默氏病和多发性梗塞痴呆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例阿尔海默氏病及6例多发性梗塞痴呆患者进行脑SPECT血流灌注显像,使用放射性药物为^99m锝-六甲基丙叉二胺肟(^99mTc—HMPAO),SPECT结果与MRI、CT相比较。结果:阿尔海默氏病表现为大脑皮质血流灌注的广泛减低,以颞,顶叶较为明显.个别病例一侧大脑皮质灌注减低较对侧明显者伴有同侧基底节或对侧小脑的低灌注,可能与“神经机能联系不能”有关。多发性梗塞痴呆患者,呈不规则、局灶性大脑皮质灌注减低;伴有基底节或小脑的低灌注,与阿尔海默氏病的脑SPECT图像有明显区别。结论:脑SPECT血流灌注显像对阿尔海默氏病与多发性梗塞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烟雾病的DSA、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DSA、CT和MBJ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20例病人急性颅内出血起病13例,病情缓慢进展7例,20例DSA检查前有1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1例在DSA检查后行MRI检查。结果:DSA检查具有下列特征性表现:①受累动脉狭窄或闭塞;②脑底部烟雾状毛细血管网;③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CT14例发现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儿童提示有脑组织内病变,2例表现正常。MRI检查可发现脑内血管性病变。结论:DSA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明显的优点。CT检查对于急性病人一般只能提示出血部位,对于慢性儿童病人常能提示有脑组织内病变。MRI检查,因本组病例太少,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鉴别孤立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顶叶不同部位在计算任务中作用的fMR I研究;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MR I诊断与鉴别诊断;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 I表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CT表现与临床;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 I诊断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听骨链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及临床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 I诊断;甲状腺单发囊性病变48例CT分析;环椎后桥的X线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肺癌的初探;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24例患者的头部CT表现。结果:24例CT均表现为双侧枕顶叶对称性或不对称性低密度水肿影,边缘不清。其中2例同时累及脑干,3例同时累及额叶,1例同时累及双侧丘脑。增强扫描8例,脑内病变无强化,治疗后病灶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有特征性CT表现,结合临床,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CT和MRI对不同时期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片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临床确诊的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患者的影像资料,11例仅行CT检查,52例同时行CT和MRI.结果 全部病变均位于幕上,其中额叶32例,顶叶20例,颞叶5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2例.根据病程将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分为4期:急性期"脑炎"型(4例),存活期(24例),退变坏死期(30例),纤维钙化期(5例).存活期囊内见头节影为典型表现,即"牛眼征";退变坏死期CT平扫见单个点状或小结节状钙化灶,TWI呈"白靶征"、"多环、分层征",TWI上"白靶征"及高信号囊液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低信号,增强后在脑水肿的皮质侧可见结节状、环状明显强化.结论 CT和MRI对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可作出明确诊断,并可为临床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脑囊虫病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不同时期囊尾蚴脑CT影像表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囊虫病 5 2 2例 ,并对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结果 :5 5 3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 :Ⅰ急性脑炎型 3 5例 ;Ⅱ特征性多发小囊伴偏心头节型 13 8例 ;Ⅲ囊虫性小脓肿型 84例 ;Ⅳ单发大囊与小囊并存型 41例 ;Ⅴ多发结节状或环状增强型 13 4例 ;Ⅵ钙化型 63例 ;Ⅶ脑室囊虫型 2 7例。结论 :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 ,反映其病理改变和演变过程 ,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及定量判定具有重要价值。另外 ,脑CT分型可预测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