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仿真排粪造影对PPH手术治疗直肠粘膜滑脱的指导意义。方法:对近1年来仿真排粪造影确诊直肠粘膜中、重度滑脱病人指导PPH手术切除范围,半年后仿真排粪造影复查。结果:60例病人排便功能障碍消失,仿真排粪造影复查未见异常影像学征象。结论:仿真排粪造影对PPH治疗直肠粘膜滑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铭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057-2058
目的:探讨仿真排粪造影对正确诊断直肠粘膜滑脱的重要意义。方法:对近1年来主诉排便困难、有排便不净感患者行传统排粪造影及仿真排粪造影X线检查。结果:376例经仿真排粪造影诊断为直肠粘膜滑脱导致排便功能障碍。结论:仿真排粪造影对正确诊断直肠粘膜滑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直肠前突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女性89例,男性21例,年龄20-82岁,平均38.5岁。病史在1个半月-40年。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明显延长,伴有肛门坠胀,有排便不尽感,粪便条变细,合并痔疮。排粪造影是给病人服泻剂清除积粪,造影剂为75%(W/V)硫酸钡混悬液400- 600ml,灌肠至降结肠远段,病人侧坐在排便装置上,在X线电视下作动态观察、摄片。结果通过对110例患者排粪造影检查, 发现有直肠前突75例、直肠黏膜脱垂25例、直肠内套叠16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15例、会阴下降12例,以上症状多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出现。结论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和确定在对顽固性便秘的诊断中,排粪造影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我们对39例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并结合临床诊治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排粪造影是对顽固性便秘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直肠前膨出和直膨粘膜套餐为顽固性便秘的常见病因。1.材料和方法我们自1996年3月-1996年9月,对顽固性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39例,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14-70岁,全部患者均有排便困难。32例有大便不尽感,12例有下坠感,5例有排便中断,重复排便,4例有直肠胀感。检查前做清洁灌肠三次,后以70(W/V)的钡灌入400ml,令病人坐在自制排粪桶架上,调…  相似文献   

5.
用消痔灵网状注射并肛门紧缩术,对54例直肠脱垂病人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男21例,女33例,年龄20~57岁,病程半年到5年。病人出现里急后重,肛门阻塞感。全部病人排便时有肿物脱出,便后有些自行缩回肛内;一部分病人不能复位,脱出粘膜出现溃疡及出血等症状,并有下腹胀疼或腰骶部纯疼。肛门指诊,大部分病人可触及直肠粘膜呈环形套叠状隆起,松弛的粘膜上下移动度大,肛门括约肌松弛,取下蹲位做用力排便动作即有直肠脱出。2 治疗方法21 消痔灵注射法 术前肠道准备,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将脱垂直肠还纳,肛周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静态与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在排便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共94例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磁共振表现,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及FIESTA序列行轴位、斜冠状位及正中矢状等20个时相位的动态扫描。结果 94例静态及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均能良好的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征象,其中直肠前突35例,直肠下降19例,膀胱脱垂24例,子宫颈阴道脱垂20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13例,直肠内套叠10例,盆底疝6例、肠疝5例,耻骨直肠肌肥厚征9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3例,直肠外脱垂5例,肛门内括约肌及提肛肌损伤2例,尿失禁伴膀胱疝1例,会阴下降51例,内脏下垂6例,骶直分离3例等多种异常,同时能直观观察肠疝、膀胱疝和盆底下降。结论联合静态与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能够直观显示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多种器质性病变及盆底肌群的功能活动状态等综合信息,能够弥补临床和其他物理检查的不足,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PPH术+直肠前壁加固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PPH术+直肠前突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并发直肠粘膜内腻垂所致便秘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经肛门行PPH术+直肠前壁加固治疗直肠前突并发直肠粘膜内脱垂所致便秘患者36例。结果36例患者中25例自觉排便通畅,11例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排便造影均有好转。结论该术式适用于治疗低、中位直肠前突并发轻、中度直肠粘膜内脱垂的病人,特点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PH技术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6例直肠粘膜内脱垂病例均行PPH手术,根据排粪造影及指诊情况选择荷包缝合的位置。结果46例一次PPH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时间平均4.8d,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PH技术对于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楼祥华 《河北医学》1997,3(4):62-63
笔者自从1992年始有针对性的对“直肠粘膜脱垂”和“耻直肌痉挛”二病因所致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采用局部注射和中药治疗,临床结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共37例,均为门诊病人男性6例,女性31例。其中“脱垂”患者32例。“耻直肌痉挛”患者5例,年龄最小29例,年龄最大64岁。2临床表现及论断方法2.1直肠粘膜脱垂征:排使困难或使后欲便,有排之不尽感,努张不行,大便质地往往较软,时伴腹胀不适,严重者可发现有异物脱出肛外。检查:肛门格诊,直肠壶腹部大多无粪便充塞,但可能触及柔软物,指感在排便动作时有环套现象,指…  相似文献   

10.
结肠动力型便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年 4月至 2 0 0 0年 8月本科对 2 6例顽固性无力型便秘患者 ,采用次全或部分结肠切除术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男 3例 ,女 2 3例 ,年龄 2 5~ 70岁。病程 :便秘史 5年以上者 16例 ,3年以上者 6例 ,2年者 4例。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存在排便周期延长 ,缺乏便意 ,排便困难 ,伴腹胀不适 ,需常年依赖泻剂排粪 ,且对泻剂敏感度下降。排粪造影示 :轻—中度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粘膜内套叠、曾作过直肠粘膜排列组合结扎未显效者 3例 ;中度直肠前突、曾行直肠前突修补术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完全性直肠脱垂采取经肛门直肠脱垂粘膜切除术加肛门括约肌折叠加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Ⅱ、Ⅲ度直肠脱垂,采取经肛门直肠脱垂粘膜切除术联合联合肛门括约肌折叠加固术治疗,分析其手术效果,并统计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术后有2例肛门脓肿,主要由埋线法切口处理不当所致,无排便困难、肛门失禁及直肠粘膜部分脱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性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现象,排便次数(2.3±0.4)次/d;其中优8例,良2例,有效率为100%。结论完全性直肠脱垂采取经肛门直肠脱垂粘膜切除术联合肛门括约肌折叠加固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好,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光辉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924-925
排粪造影能对直肠肛门部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特别是功能性病变所致的长期顽固性便秘作出明确诊断”。我院自2003年4月-2007年10月间,对36例顽固性便秘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共检出直肠前突3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5例,直肠黏膜脱垂3例,乙状结肠疝2例,会阴下降1例。通过对以上疾病的总结,我们认为对顽固性便秘(出口梗阻型)的诊断,排粪造影检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是将一种特制的糊状造影剂注入被检查者直肠内,在符合生理排便状态下对肛直肠部作静态和动态观察,主要用于诊断肛直肠功能性疾病,如直肠粘膜脱垂(RMP)、直肠套叠(RI)、直肠前突(ARC)、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及会阴下降综合征(DPS)等,是决定治疗方式的可靠依据。国外Mahieu等首次较为系统地报道了排粪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手术指征的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脱垂或套叠患者68例,均为经产女性,年龄为26~62岁,病程2~35年。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排便费时,会阴下坠及排便不尽感,经常需要用手辅助排便。所有患者均行直肠指诊、肛门镜、排粪造影、结肠慢传输试验及结肠镜检查,证实为中重度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脱垂或套叠。  相似文献   

15.
根据 1990年全国便秘诊断标准 ,我院对大便困难、便秘、解不尽伴肛门会阴区坠痛等临床状症的 90例病人行排粪造影检查 ,共发现 10种肛门出口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异常。本院经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后突 8例 ,全部合并有耻骨直肠肌肥厚或直肠粘膜内套迭。我们认为直肠后突为耻骨直肠肌肥厚或直肠粘膜内套迭造成排粪出口梗阻后随着直肠内压力反复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改变。 8例经肛肠外科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松解和直肠粘膜下硬化剂注射后 ,复查排粪造影 ,直肠后突基本消失。本文就直肠后突的 X线诊断标准及分度方法 ,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起,选择部分病人开展直肠粘膜环形切除吻合术(PPH),治疗脱出性痔和直肠粘膜脱垂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直肠脱垂临床较常见,是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小儿多为直肠粘膜脱垂,成人多为完全直肠脱垂.发生直肠脱垂的病因比较复杂,关于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也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自我们应用安氏疗法起,采用近心端结扎瘢痕固定加芍倍注射液注射治疗直肠脱垂28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排粪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对排粪障碍性疾病患者影像表现的认识,掌握客观依据,进行对症治疗。方法回顾性对132例有不同程度排便困难的患者行排粪造影检查,并使用卢任华标准进行测量。结果91例阳性,41例阴性,直肠黏膜脱垂或(和)内套叠23例,直肠前突25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5例,会阴下降7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0例,内脏下垂5例,肛管狭窄1例,肛瘘1例,内痔2例,直肠息肉1例,乙状结肠癌1例。结论排粪造影检查是目前排粪障碍性疾病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此检查明显优于传统钡灌肠、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680例便秘患者排粪造影检查的发病病种、发病率及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0例排粪造影的X线表现,并应用卢氏标准进行测量诊断。结果直肠前突582例,会阴下降606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613例,直肠内套叠650例共836个套叠,有的见有2、3、4套,直肠外脱垂30例,盆底痉挛综合症66例,骨直肠肌肥厚症75例,乙状结肠疝292例,骶直分离84例,直肠癌12例,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1例。结论排粪造影是诊断排便困难原因的重要方法,是其它检查方法不可代替的。在诊断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不能清楚解释,更待于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排粪造影680例总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守智 《当代医学》2008,(12):146-147
目的 总结 680 例便秘患者排粪造影检查的发病病种、发病率及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68O 例排粪造影的X线表现,并应用卢氏标准进行测量诊断.结果 直肠前突 582 例,会阴下降 606 例,直肠前壁粘膜脱垂613 例,直肠内套叠 650 例共 836 个套叠,有的见有2、3、4套,直肠外脱垂 30 例,盆底痉挛综合症 66 例,骨直肠肌肥厚症75 例,乙状结肠疝292 例,骶直分离 84 例,直肠癌12例,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1例.结论 排粪造影是诊断排便困难原因的重要方法,是其它检查方法不可代替的.在诊断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不能清楚解释,更待于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