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峰祥 《山东医药》2009,49(29):39-4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辛伐他汀治疗组31例。常规治疗组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辛伐他汀组血清ET-1降低,NO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稳定型心绞痛荣烨之,朱向阳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亦称为梗塞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一般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UA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LMWH)对其的影响.方法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于治疗前及治疗第八天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对照组为20例健康人.结果UA患者NO含量低于对照组,ET和vWF含量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A、B二组NO含量无变化(P均>0.05),ET、vWF含量均降低(P均<0.05);与B组比较,A组ET、vWF降低显著(P均<0.05),NO无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UA患者循环血中NO含量降低,ET、vWF含量升高(P均<0.001);LMWH可降低UA患者循环血中升高的ET、vWF水平,对降低的NO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47例UAP病人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为14d,记录两组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段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魏酸钠作为新的非肽类内皮素拮抗剂能保护内皮,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治疗非糖尿病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90例U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罗格列酮对UAP患者复发率、心肌梗死(心梗)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用药14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用罗格列酮14天、30天和180天后TNF-α和E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NF-α和ET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14天,治疗组UAP的复发率、心梗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30天和180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降低UAP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对UAP患者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有助于改善UAP患者恢复期的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循环及心脏局部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改变。方法27例UA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20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CAG排除冠心病。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循环及冠状窦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14 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UA患者外周循环及心脏局部EPCs数量均明显减少,EPCs的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也显著受损(P<0.01)。②UA患者冠状窦EPCs的数量增加,黏附和增殖能力较外周循环有所下降(P<0.05),迁移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UA患者心脏局部EPCs的数量下降和功能降低,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后修复能力低下,可能与病情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心内科住院患者9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分成两组,冠心病(CHD)组6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非CHD组33例。均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盐(DCA)比色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UAP组血清总胆红素(15.17±4.10)μmol/L、间接胆红素(11.31±3.12)μmol/L水平明显低于SAP组[(18.69±5.48)μmol/L,(14.27±4.06)μmol/L]和对照组[(17.86±3.53)μmol/L,(14.08±2.58)μmol/L,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内皮素 (ET)及纤维蛋白肽A(F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UAP患者 (37例 )、正常人 (31例 )血中Hcy、ET及FPA值。结果 :UAP患者Hcy、ET及FP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12 .4 9± 5 .4 7)∶(4 .38± 1.14 ) μmol/L]、[(12 9.37± 2 6 .6 2 )∶(6 5 .0 6±13.76 )ng/L]及 [(8.87± 2 .11)∶(3.4 5± 0 .6 0 ) μg/L],均 P <0 .0 5 ,Hcy与ET呈正相关 (r =0 .4 5 ,P <0 .0 5 )。结论 :Hcy、ET及FPA的改变可能参与了UAP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凝血因子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Ⅰ(Fg)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CHD)患者68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20例,UA患者(UA组)48例,正常人(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血清Fg含量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同时分析Fg与MDA以及SO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A组血清Fg含量均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均P<0·01〉,而SA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血清Fg水平与MD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与SOD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UA患者体内Fg含量明显升高,提示其病理机制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而氧化应激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护理措施及其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精心护理.结果 经过我院精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护理组为9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精心临床护理,对患者预后、生活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有很大帮助,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的影响。方法 :4 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 ,治疗 8周前后 ,采静脉血用酶法测定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浓度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 (NMD)。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 8周后肱动脉FMD(6 .14± 0 .4 5 ) %较治疗前 (2 .4 5± 0 .2 1) %及常规治疗组 (2 .5 0± 0 .36 ) %均显著改善 (P <0 .0 5 ) ,而肱动脉NM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改善UA患者血管F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危险分层中的变化。方法 将 162例入选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分成高危组 ( n=3 4)、中危组 ( n=5 8)及低危组 ( n=70 ) ,同时测定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心脏肌钙蛋白 T( c Tn T)浓度。结果 三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显著性差异 ,随危险分层的增高 ,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增加的趋势 [( 3 98.3 6± 12 6.3 2 ) m g/ dl( 42 5 .75± 14 3 .5 2 ) m g/ dl及 ( 473 .15± 160 .61) mg/ dl,P<0 .0 1]。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助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 ;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高 ,有较强的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探讨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对79例UAP和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分别检测其血CRP水平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的浓度,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1)与对照组、SAP组相比,UAP组患者CRP水平明显升高(P分别<0.01,<0.05),但对照组与SAP组相比CRP水平未见升高(P>0.05);(2)UAP组中,CRP与TG、Lp(a)呈正相关(r=0.32,0.45;P=0.031,0.021)。结论:UAP组患者CRP水平升高,且与TG、Lp(a)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科于1993年1月至1995年2月,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治疗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结果显示,溶栓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43例UAP患者的诊断符合ISFC/WHO关于缺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复习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病理生理学进展,阐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对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提出UAP的PTCA,强化药疗,搭桥手术以及其他辅助疗法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TnT)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循环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UAP患者42例作为UAP组,同期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6例作为SAP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研究对象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血清中肌钙蛋白(TnT)和hs-TnT水平。结果 UAP组和SAP组患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及外周静脉血清中TnT和hs-Tn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患者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高于冠状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AP患者外周静脉、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水平明显升高,以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血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20例UAP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滴注疏血通2周,对照组静脉滴注肝素2周,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及血液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及血液黏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疏血通可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是治疗UAP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8例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8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确诊为冠心病,50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确诊无冠心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7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不同病变支数患者比较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对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冠心病组(P0.05),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单支病变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多支病变组(P0.05),中度狭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无冠心病对照组较冠心病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密切的联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治疗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方案治疗;而红花组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连续治疗14d,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红花组患者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4.6%比11.5%,x2=4.20,P〈0.05),半年内发生心肌梗死率两组无明显差别(x2=1.32,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对于患者短期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是远期疗效及副作用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