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两例患儿实施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方法 :2 0 0 1年 3月~ 11月 ,我院分别为 1例 9个月的婴儿和 1例 4岁儿童成功实施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两患儿左肺静脉通过垂直静脉流入无名静脉 ,右肺静脉回流至冠状静脉窦。结果 :患儿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 7天出院。结论 :两患儿经外科矫治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1976年1月至1989年12月手术治疗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58例。心上型38例,心内型19例,混合型1例。死亡5例,死亡率8.6%。本文对该病的发生率、诊断和手术方法进行讨论,着重介绍作者采用左右房联合切口矫治本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至1992年期间,手术矫治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例(男2例,女3例),年龄5~13岁。其中心上型4例(Ⅰa型2例、Ⅰb型2例),心内型1例。术后全部成活。本文重点讨论右侧径路进行左房和肺静脉总干吻合法和Ⅱb型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D)的手术方法 ,评价其效果。方法 :本组患者 2 9例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心上型采用心房横断法 ,应用补片扩大左房 ;心内型及混合型采用扩大房间隔缺损 ,用大补片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隔至左房 ;混合型上腔静脉用心包补片加宽。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出院时心功能 1级。随访 (2 2 /2 9例 ) 3~ 15年 ,心功能均正常。结论 :按 TAPVD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 TAPVD的外科治疗只要诊断明确、手术方法得当、术后严密监护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C矫治术。心上型12例,心内型7例,混合型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肺动脉瓣狭窄及三房心各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结果:术后早期(30 d)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生存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2周超声示右心房室明显缩小,左心房室扩大。结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保证吻合口够大和避免吻合口狭窄及心律失常。心上法可为肺静脉主干与左心房顶部吻合提供良好显露并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是心上型TAPVC左心房与肺静脉总干吻合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TAPV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TAPVD27例(心上型15例,心内型1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心上型6例采用传统双心房联合切口,9例采用心上法,后者经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显露左心房与共同静脉干行-一侧吻合:心内型切开房间隔缺损与冠状静脉开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自体心包将肺静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隔入左心房。结果早期死亡2例,其他病人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4年,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发生,出院后无因心、肺衰竭死亡病人。结论TAPVD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9-05至2011-09,我科共收治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11例,年龄(30.1±21.4)个月,体重(11.0±3.2)kg。例2行改良B-T分流术,例1、3~6、8、9、11行一侧或双侧双向腔肺分流术,例7、10行一期改良Fontan术。例1、6~9、11同期行TAPVC矫治术。结果:例6、10围术期死亡(18.2%,2/11),死亡原因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患儿随访1~29个月,例4死亡,余患儿氧饱和度改善,未发现残余肺静脉梗阻,例5行二期改良Fontan术并顺利出院。结论:单心室合并TAPVC患儿仍具有较高早期死亡率,术前明确诊断TAPVC并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混合型全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D)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5例混合型TAPVD患者,年龄8~28岁(平均15.6岁),术前经肺动静脉造影、核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心动图确诊均为心内型与心上型的混合型TAPVD。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4例患者因术中显露或吻合左上肺静脉和左心房困难,故左上肺静脉及垂直静脉未作处理,1例在完成将各条肺静脉引入左心房后,结扎垂直静脉。结果:5例患者均存活,1~13年随访中均无明显症状,其中1例术后生育1子。结论:混合型TAPVD术前如诊断明确,手术方案适当,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应力求做到心内畸形完全矫治,但遗留一支肺静脉汇入体静脉系统,对手术近、远期效果影响均不大  相似文献   

9.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对44例TAPVC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其中心上型29例,心内型13例,心下型2例。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上型早期行心脏上翻法吻合、中期行左右房联合切口法,近期改良为心上吻合法。心下型采用心脏上翻纵切口吻合。结果手术死亡2例(心上型和心内型各1例);心律失常12例,出院时恢复安性心律。结论TAPVC一经确诊.必须立即手术,以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总结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外科治疗经验及其效果分析,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TAPVC患儿8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6例,女性20例,年龄5d~12个月,平均5.11个月;体质量2.3~9 kg,平均(5.67±2.08)kg,均经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确诊,矫治手术均在常规体外循环中低温(28℃左右)下完成。结果:当时住院死亡4例,术后肺静脉狭窄再手术死亡1例,总病死率5.81%。术中心力衰竭死亡2例,严重感染、多器官衰竭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81例存活者术后复查结果满意,出院后随访3~36个月,身体发育、活动能力正常,无二次手术者。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尤其伴梗阻性的需急症手术治疗,手术矫治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肺静脉畸形连接的放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56例经手术和或尸检证实的完全性肺静脉畸形连接(TAPVC)的造影所见及亚型变异,并对该畸形造影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文内还结合造影征象评估了各型TAPVC的平片诊断价值及限度。  相似文献   

12.
本院在1980年1月~1990年6月期间外科治疗缩窄性心包炎89例(男65例,女24例),年龄10~63岁。病理结果:结核性31.4%,慢性炎症23.6%,慢性纤维增生性疤痕及玻璃样变45%。死亡2例,占2.2%。本文对缩窄性心包炎病因、诊断、围术期处理及麻醉方法选择与手术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小儿三房心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2年3月间共手术治疗小儿三房心22例。其中完全型15例,部分型7例。手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本文着重讨论了本病的诊断、鉴别及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手术切除罕见心腔外心脏肿瘤4例。1例为巨大心外膜脂肪瘤,体积33×20×6~9cm,将心脏游离面完全包绕,引起严重发作性心律紊乱,误诊10余年。经两次手术切除治愈,切除肿瘤重共达1450g。心包异位胸腺瘤和心包血管内皮肉瘤各1例,术前皆因大量心包积液而产生心包填塞征,术后症状、体征消失。1例心包异位胸腺囊肿,术前咳嗽、胸闷,心前区隐痛,经X线发现此囊肿。本文就4例的诊断、治疗、误诊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31例患者(心上型16例、心内型13例、混合型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心上型6例采用传统双心房联合切口,10例采用心上法,后者经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显露左心房与共同肺静脉干行侧一侧吻合;心内型切开房间隔缺损与冠状静脉窦开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自体心包将肺静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房;混合型则根据不同的病理解剖特点行相应的矫治术。结果早期死亡2例,其他患者都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至14年,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发生,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患者。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早期诊断和及早行矫治术极为重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7例鲁登巴赫氏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结果,并就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和左心功能的维护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