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发性腹痛 (recurrentabdominalpain ,RAP)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由于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常常成为困扰儿科医师的难题 ,为探讨再发性腹痛的病因及诊断方法 ,现将我院 1995年 1月 1日至 1997年 12月 3 1日诊治的再发性腹痛 115例报告如下 ,并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共 115例 ,男 5 1例 ,女 64例 ,男∶女为1∶1.2 5 ;平均年龄 8.2 (3~ 14)岁 ;初发年龄 :<3岁 5例 ,3~ 7岁 5 7例 ,>7岁 5 3例 ;平均病程 15 (95天至 7年 )个月。诊断标准 :①腹痛反复发作超过 3个月 ,病程中至少有 3次…  相似文献   

2.
小建中汤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穗清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0):838-839
儿科临床常见的反复性腹痛,发病率颇高,常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笔者近年用小建中汤治疗3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诊断标准 (1)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至少经过3个月以上,反复发作3次以上的脐周疼痛;(2)腹痛时体查腹软,无明显阳性体征并排除外科情况;(3)大便检查排除肠内寄生虫,脑电图检查排除腹型癫痫。12 一般资料 36例为门诊专科患儿,男20例,女16例,其中3~6岁16例,~10岁14例,>10岁6例,病程3~6个月28例,~1年6例,>1年2例。13 临床表现 36例患儿均有3次以上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呈隐痛或痉挛痛,每次持续时间不…  相似文献   

3.
周期性腹痛约占全部儿科门诊病人的5%,6岁之前罕见,而最常见于学龄儿童,10至12岁为发病高峰,女略高于男,发病率约为10%~15%。 医生、患儿及患儿双亲往往难以对病情作出判断。Apley的研究证实在100名英国学龄儿童中“器质性疾病”只占8%。虽然此调查不太标准,但Apley的结论目前仍占领儿科学领域。最常用的试验85%~100%是EEG,尿液分析,Mantoux试验以及胸腹部X线平片。有1/3的儿童作了泌尿道放射线检查,而胃肠道钡检查仅占25%。在随访的30名儿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对4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了血清HP~IgG测定同时对HP阳性RAP患儿在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一周。结果:48例中HP~IgG阳性28例,阳性率58.5%,28例HP阳性患儿接受正规根除治疗,其中23例症状显著改善,随访三月,腹痛未再发作。结论:儿童HP抗体阳性率与HP感染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是筛查儿童HP感染的有效方法,对于反复腹痛患儿在排除肝、胆、胰疾病后,要考虑到HP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RAP)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8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符合RAP诊断的患儿112例,以同期56例无再发性腹痛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观察Hp阳性者治疗后患儿的腹痛缓解率,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RAP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1.8%、33.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RAP的3个年龄组中,4~6岁组Hp阳性率(29.6%)显著低于7~9岁组(56.9%)和10~14岁组(65.0%)(P<0.05)。RAP组中男女的Hp阳性检出率分别是56.8%、48.5%,无显著差异(P>0.05)。喜吃零食与不喜吃零食者的Hp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RAP组58例Hp阳性患儿中49例接受抗Hp治疗,治疗后Hp阴性和阳性的腹痛缓解率分别为79.1%、3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RAP有密切关系,可能为RAP的主要病因之一。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并与不良饮食习惯(喜吃零食)有关。根治Hp治疗可缓解RAP儿童的腹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李秋宜 《临床医学》1999,19(3):33-34
为了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我们于1996年4月~1998年4月对经驱虫、解痉治疗效果不佳的45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胃肠X线钡餐(GI)检查,其中12例另做了胃镜检查,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45例均系住院或门诊的患儿,男27例,女18例,男:女=1.5∶1。年龄5~14岁,其中5~7岁6例,~9岁20例,~14岁19例。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梅承气汤加减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222例,采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7例以口服乌梅承气汤加减;对照组服妈咪爱,疼痛发作时口服颠茄片。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6.67%、94.02%,对照组分别为44.76%、83.8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乌梅承气汤加减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儿童再发性腹痛 (RAP)临床多见 ,病因复杂。我院于 1998~ 2 0 0 0年 ,对RAP患儿检测Hp IgG ,了解RAP患儿Hp感染率 ,以进一步探讨儿童RAP致病因素及防治。1 临床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RAP的儿童 172例 ,其中男 94例 ,女 78例 ,~ 3岁 2 4例 ,~ 7岁 82例 ,~ 14岁 66例。1 2 诊断标准 ①腹痛病程 3个月以上。②疼痛次数 3次以上。③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上腹或无固定范围。④腹部查体可有压痛或无特异性发现。1 3 方法 采集儿童手指末梢血 ,采用Hp横流式快速试剂卡 ,利用色谱免疫分析法…  相似文献   

9.
<正>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儿科门诊常见病,儿童3个月中至少有3次不连续的腹痛发作,严重时日常活动中断,而在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1]。Telmesani等[2]研究证实了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RAP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进一步探讨RAP与Hp感染的关系,现回顾本院474例RAP儿童Hp感染检测的临床资料,并对Hp阳性患儿根除Hp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再发性腹痛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对入选患儿进行血清Hp-IgG抗体、Hp-CagA抗体、13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并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98例儿童再发性腹痛患儿中有33例Hp-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3.67%; 33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清Hp-CagA抗体检测,有26例患儿血清Hp-CagA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78.79%; 9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阳性34例,阳性检出率为35.69%。结论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提倡健康饮食和生活作息,对提高儿童再发性腹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波  杨建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150-1150
腹痛为一自觉症状 ,幼儿往往表达不清 ,非器质性病变体检时也很难发现阳性体征 ,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1998年 5月~ 2 0 0 2年 5月 ,我院应用小儿纤维胃镜共检查 80 0例 ,其中反复腹痛为主诉的 2~ 5岁患儿 70例 ,占受检患儿总数的8.8% ;6 9例呈不同程度的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 ,占98.6 %。现就 70例慢性腹痛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因反复腹痛在我院就诊 3次以上的腹痛患儿。其中男 4 2例 ,女 2 8例 ;年龄 2~ 5岁 ,其中≤ 3岁 9例 ,≤ 4岁 13例 ,≤ 5岁 4 8例。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喜喝饮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儿童腹痛的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并分析其病因。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腹痛患儿,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同时进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测,记录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分析患儿临床症状及病因。结果 30例腹痛患儿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其中2例(6. 67%)患儿为浅表性胃炎合并胆汁返流,结果显示患儿胃底黏膜或胃窦部位可见红白相间的斑点或充血红斑。17例(56. 67%)患儿为浅表性胃炎,结果显示黏膜表面附着胆汁,胃底黏液黄染; 9例(30. 00%)患儿为十二指肠球炎,结果显示十二指肠黏膜有红白相间斑点。30例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患儿为20例(66. 67%),4~7岁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患儿为4例(44. 44%),8~13岁患儿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患儿为16例(76. 19%); 4~7岁患儿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8~13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及浅表性胃炎为小儿腹痛的主要病因,与Hp感染有关,年龄超过8岁患儿发病率较高,应用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准确率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小儿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大多数为功能性再发性腹痛,以反复发作性为特点。近年来本病发病有上升趋势。我们采用中药内服结合外治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9年11月~2011年2月我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再发性腹痛的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湖北省安陆市人民医院2003-01-2008-12诊治的小儿再发性腹痛120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中功能性再发性腹痛27例(22.5%),器质性再发性腹痛93例(77.5%),器质性再发性腹痛中,浅表性胃炎42例(45.1%),肠系膜淋巴结炎20例(21.5%),消化性溃疡9例(9.7%),蛔虫病8例(8.6%),过敏性紫癜6例(6.5%),输尿管结石4例,肾盂积水、腹型癫痫、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分别为2、1、1例。结论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多由心理因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而小儿再发性腹痛多为器质性疾病引起。在器质性再发性腹痛中,浅表性胃炎为主要原因,其次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15.
血铅分级与小儿腹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铅污染与不明原因小儿腹痛的关系。方法:采用天津兰标公司生产的血微量元素检测仪对100例不明原因腹痛患儿和100例健康儿童(年龄1~6岁)进行血铅检测。结果:腹痛组患儿血铅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诱因再发性腹痛儿童多存在不等程度的铅中毒,铅中毒程度与腹痛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功能性腹痛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苯比巴妥片、山莨菪碱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中健脾止痛汤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腹痛症状评分。结果 经2周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57%,观察组为93.4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症状和发作频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腹痛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再发性腹痛(Recurrentabdominalpain.RAP)是小儿常见病。本院于1998年10月~2001年12月间诊治的儿童RAP93例 ,行胃镜等检查 ,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或住院诊治的儿童RAP ,其中男58例 ,女35例 ;年龄3~6岁18例 ,~10岁27例 ,~14岁48例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3年。1.2诊断标准 (1)腹痛超过3个月 ;(2)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 ;(3)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中上腹部或无固定区域 ,腹部检查脐周及中上腹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 ;(4…  相似文献   

18.
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即发作性腹痛,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以反复发作、长期持续、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为特点。因其病因复杂,从而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对2002年5月以来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58例均符合RAP诊断的患儿,进行了腹部高频彩色超声(CDFI)检查,并做一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 (RAP)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相应的HP -IgG抗体。 结果  2 662例再发性腹痛儿童 ,HP -IgG阳性者 789例 ,检出率 2 9 64 %;男女性别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①再发性腹痛儿童HP感染状况不容忽视 ;②血清学方法可作为HP感染初步筛选试验 ,根据其结果再进行1 3 C尿素呼气试验 ( 1 3 C -UBT)判断HP感染状态。两种试验方法结合诊断HP感染具有创伤小、准确、快速、相对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潘娇芬  应可梁 《临床医学》1999,19(11):31-32
我院于1997年5月~1998年10月对60例反复慢性腹痛患儿通过胃肠钡餐造影(GI)结合血干胶乳法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旨在探讨儿童反复慢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慢性胃炎三者之间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60例反复腹痛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7岁18例,7~10岁23例,10~14岁19例,全部患儿均排除结核病、肝炎、肠寄生虫病、腹型癫痫及外科急腹症疾病,腹痛多为钝痛、阵发性发作,少数也有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无规律性,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有时伴恶心呕吐、腹胀、面色苍白、脐部或剑突下有压痛,腹痛缓解后,患儿正常生活,病程半年至2年或3年不等,经多次驱虫、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