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分别为44.00%和64.00%,有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相比,略升高(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感染阳性率较低,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程度较轻,可能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借助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起到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RE患者与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对患者中HP阳性率与以及食管炎症程度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E组HP感染率为46.2%(30/65),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63.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的中重度RE的发生率虽高于HP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其炎症程度较低,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部分保护.  相似文献   

4.
胃炎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胃炎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方法 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125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口服胃炎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三九胃泰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结果 胃炎颗粒组治愈率为67.2%,显效率26.4%,总有效率99.2%;幽门螺杆菌转阴率48.3%.对照组分别为45.2%、24.2%、80.6%、1.7%.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炎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76-167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8.33%。B型、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88.24%,明显高于A型胃镜诊断符合率61.76%(P<0.05);B型与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但胃镜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相似文献   

6.
李馨刚  许炎  苗翠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127-3127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主要原因,亦明确慢性浅表性胃炎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增生一胃癌的发展模式。所以,延缓和阻断这一进程是CSG治疗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对比组予以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5.6%明显要高于对比组77.8%,数据差异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缓解率82.2%好于对比组77.8%,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确切,有较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该方法可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8.
李本华 《吉林医学》2010,31(12):1597-159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124例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90.63%;慢性糜烂性胃炎36例,阳性率69.44%;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阳性率66.67%;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阳性率34.78%。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阳性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子胃镜检查178例患儿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对17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8例患儿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47例(82.58%),胆汁返流性胃炎10例(5.61%),十二指肠球溃疡6例(3.37%)。156例行幽门螺杆菌检查,95例为阳性(60.9%)。结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小儿消化性溃疡也并不少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对14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患儿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05例(73.94%),溃疡37例(26.06%).全部病例行幽门螺杆菌检查,120例为阳性(84.51%).结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小儿消化性溃疡也并不少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返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是否存在负相关性方法把胃镜下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与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成两组,胃镜检查时,行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以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别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组与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4.52%,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中感染率为62.85%,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有存在负相关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健胃消炎颗粒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缓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疗效.方法 选择胃镜检查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一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胃消炎颗粒5g/次,3次/d,连服两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HP转阴率.结果 治疗组治愈24例,好转33例,总有效率为95.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81.7%(49/60),P<0.05.且治疗组的HP转阴率为91.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76.6%(46/60),P<0.05.结论 健胃消炎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好,HP根除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探讨序贯疗法联合口腔洁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近期疗效。方法 以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98例纳入本次研究,1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序贯治疗,另1组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口腔洁治进行治疗,两组各纳入病患49例。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胃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口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及症状评分,结果均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序贯疗法联合口腔洁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近期疗效十分理想,其可有效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传染知识掌握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182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91例.其中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后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和治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尿素酶试验阴性72(79.12%)例、尿素酶试验阳性19(20.88%)例、细菌培养阴性84(93.31%)例、细菌培养阳性7(7.69%)例、血清学检查阴性87(95.60%)例、血清学检查阳性4(4.40%)例以及临床总治愈率92.21%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患者传染知识掌握中临床上获得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护理教育,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药物治疗,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遵医行为,将患者分为依从组(n=64)和不依从组(n=48)。结果依从组糜烂愈合率为98.44%,不依从组糜烂愈合率为70.83%,差异明显(P0.05);依从组治疗满意度95.31%,不依从组满意度62.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平坦糜烂型)嗜油茶患者治疗中应用饮食健康护理教育,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溃疡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消化科门诊7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1例,胃溃疡22例)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本。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hiCD127high调节性T细胞水平。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溃疡组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high调节性T细胞水平。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外周血Tre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组外周血Treg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胃溃疡组外周血Treg水平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诱导Treg反应性增多。Treg的增加可能在阻止Hp感染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转归,尤其是CAG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对186例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CAG的患者进行10年随访.结果:5例逆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有不同程度的减轻,33例萎缩范围与程度及肠上皮化生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与加重,3例癌变。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CAG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与HP感染者,应进行包括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在内的防治干预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93-119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通过胃镜活检方法对5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77例肠化生组织,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53例异型增生组织,61例胃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在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活检组织中分别为13.8%,70.9%,46.2%,45.5%,28.3%和21.3%,其中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感染率最高。结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能参与胃黏膜早期病变过程,可能通过一定的机制参与胃黏膜的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味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患者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小柴胡汤加味进行治疗,总结并比较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愈64例(71.11%),好转19例(21.11%),无效7例(7.78%),治疗总有效率为92.22%。小柴胡汤加味对胃热型患者治疗效果最好,有效率达96.67%;该方法对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3.33%;对脾胃虚寒型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治疗有效率为43.33%,统计学分析表明,肝胃不和型以及胃热型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脾胃虚寒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对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小柴胡汤加味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小柴胡汤加味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消肿等作用,对肝胃不和型以及胃热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情况。方法经病理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38例,其中HP阳性78例,阴性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2例,其中HP阳性50例,阴性42例。检测其CRP的含量。结果 HP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CRP水平均高于非HP感染的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78例HP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活动期42例,非活动期36例,两组CRP水平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中增高,并且与胃炎的活动性相关,CRP可以作为判断慢性胃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