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血小板膜糖蛋白V(sGPV)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50例冠心病患者的sGPV和sPs(可溶性P-选择水平素),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关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sGPV:SA、UA、AMI冠心病三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冠心病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s:uA组、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AMI组与SA组以及uA组与AMI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GPV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化初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全血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研究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CH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糖蛋白(CD 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 63)的阳性表达,并与2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的90例病例中70例为阳性,CD 62P表达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冠脉二支以上病变与无病变及一支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D 63阳性表达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二支病变与无病变及一支病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王丹  朱浩佳  杨前进 《临床荟萃》2008,23(13):949-950
脑出血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病理过程较复杂.近几年来,对于血小板活化与脑血管病发病关系受到重视.研究证实,CD42b和CD62p两者都是活化血小板特异性的糖蛋白分子标志物,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性指标[1-2],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发病后第3天、第7天、第21天的血小板CD42b和CD62p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已证实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存在缺陷,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以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观察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对象:①选取2001-01/2003-0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血液专科收治的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男31例,女48例,平均年龄(35.76±14.14)岁,病程1~14年,符合1996年出血性血小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共计167个出血部位,其中肢体皮肤瘀斑或瘀点64例,鼻出血33例,月经过多29例,齿龈出血28例,眼底出血8例,球结膜出血5例。②纳入标准:均有多部位出血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检测无明显异常改变;根据出血部位,经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和眼科等科室诊视,未发现特异诊断性病灶;血压、心率正常;经瑞斯托霉素检测,排除血小板无力症。③另选取健康献血员3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0.12±7.14)岁。方法:①血小板聚集率测定:以二磷酸腺苷(终浓度1.90μmol/L)、花生四烯酸(终浓度0.37μmol/L),血小板活化因子(终浓度150nmol/L)作为诱聚剂,采用Chronolog430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正常对照与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1%~40%为反应不良,低于20%为反应缺如。②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患者取肘静脉血3.6mL,20g/L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9抗凝,正常对照组标本以同法收集。分离血浆,收集血浆层,离心去上清,加多聚甲醛室温固定,调整血小板浓度为3×107L-1。取调整好的血小板溶液100μL,分别加入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CD42b(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CD4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CD6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CD42b/CD42a(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CD41/CD6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CD62p(抗P-选择素)克隆抗体200μL,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30min,磷酸盐缓冲液补至终体积1mL,每个样本分析10000个血小板,于FACS420型流式细胞仪上测定荧光阳性百分标记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血小板聚集率。②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结果: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与34例健康献血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每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均对一项或多项诱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不良或缺如,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检测均无异常发现。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Ⅱb/Ⅲa,Ⅰb,Ⅲa及P-选择素的荧光阳性标记率均明显降低(t=2.50~5.57,P均<0.05);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荧光阳性标记率略微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6,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出血性血小板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Ⅵ)是血小板表面重要的胶原受体,能介导血小板与胶原的初期黏附,产生信号转导,提高整合蛋白受体亲合力,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抑制GPⅥ功能可显著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故GPⅥ已成为研制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靶点。过去几年中,对血小板和胶原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GPⅥ的结构,GPⅥ的功能,GPⅥ功能相关因素,GPⅥ与临床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活化指标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三项活化指标血栓烷B2(TXB2)、P选择素(CD62p)、CD63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TXB2、CD62p、CD63水平。结果糖尿病组的3项血小板活化指标TXB2、CD62p、CD63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有血管病变组的3项血小板活化指标TXB2、CD62p、CD63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TXB2、CD62p、CD63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0.394,0.353,0.441,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活化,尤其在伴血管病变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SA50组、ASA100组及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FCM),准确测定各组经体外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共同活化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CD62P)的阳性表达率,观察并分析比较老年人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结果(1)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在ASA50及ASA100组分别为(64.40±15.71)%,(57.22±15.82)%,两种剂量阿司匹林均较对照组(75.8±15.71)%明显降低(P<0.05)。CD62P(P-Selec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01±9.57)%,(60.44±9.30)%,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78.59±6.38)%比较明显降低(P<0.05)。(2)ASA50组与ASA100组两组间比较,PAC-1的阳性表达率为(64.40±15.71)%与(57.22±15.8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2P的阳性表达率为(68.01±9.57)%与(60.44±9.30)%,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每日服用50mg和100mg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无显著差异,双相激活血小板可以客观反映体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胶原受体糖蛋白VI和CD62P含量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梗塞患者活化血小板标志物GPVI和CD62P,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表面表达GPVI和CD62P的荧光强度分别为加20.52±5.80和31.52±15.67,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纽(P<0.01).结论 脑梗塞患者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的活化密切相关,GPVI和CD62P的检测可以作为脑梗塞早期诊断的一项较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罗立  黄怡  杨礼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4,(6):1152-115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4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9例健康对照组 P-选择素水平;研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 Gensini 评分与P-选择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ACS组及 SAP组 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SAP组(P<0.05)。②与单支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患者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冠状动脉 Gensini 评分≥20分组 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总积分<2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 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预测冠心病严重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lectin 1,Siglec-1,也称CD169)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57例CHD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14CD169双阳性细胞的表达率;生化常规测定所有入选者血脂水平;实时荧光相对定量逆转录(FQ-RT)-PCR方法检测入选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169 mRNA的含量.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D169在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均无表达;CHD组单核细胞CD14CD169双阳性率为(12.7±2.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3)%,t=23.2,P<0.01];CHD组CD169 mRNA的拷贝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拷贝数(t=6.59,P<0.01),为健康对照组的3..倍;而CHD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异常组的CD169阳性率[分别为(12.2±2.3)%和(13.4±2.5)%,t=1.87,P>0.05]和mRNA平均拷贝数(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的3.64和2.79倍,t=0.98,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169组成性表达于特定组织巨噬细胞上,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并不表达,单核巨噬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时,CD169表达迅速上调.CD169蛋白及mRNA含量在CH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表达显著升高,CH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已发生巨噬细胞化,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CH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12 4例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与 2 6例正常人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脂蛋白 (a)的水平 ;酶法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并计算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 ;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浓度 ,同时检测其空腹血糖 ;测量其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 ,并计算其吸烟指数。结果 D二聚体与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 (a)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r =0 .393,0 .6 5 0和 0 .5 79,P <0 .0 0 1) ;与总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和空腹血糖亦呈正相关关系 (r =0 .2 35 ,0 .2 2 6 ,0 .195和 0 .198,P =0 .0 0 9,0 .0 12 ,0 .0 30和 0 .0 2 6 ) ;与载脂蛋白A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r =- 0 .4 96 ,- 0 .178,P <0 .0 0 1和P =0 .0 4 7)。结论 多种冠心病危险因子对冠心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影响 ,其中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 (a)为独立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冠心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8例),UAP并高血压病(UH组,42例),并选取4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按心绞痛发作情况将冠心病患者再分成有事件组(56例)和无事件组(60例)。测定各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GP、及PAgT水平,并对有事件组患者PAgT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MDA、GP、及PAg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事件组GP、PAgT及MDA水平均较无事件组明显升高(P均〈0.05),且有事件组患者PA卵水平与GP及MDA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结论GP、PagT升高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在冠心病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高血压病可以加重这一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7例稳定性心绞痛(SP)患者、4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P)患者、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小板及红细胞胞浆与胞膜的PKC活性以及血小板胞浆蛋白激酶C抑制剂(PKCI)的活性.结果 SP、UP和AMI组红细胞胞膜和血小板胞膜中的PKC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胞浆中PK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SP、UP和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CK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高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老年冠心病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80例,按年龄不同分为3组:中年组(〈60岁),普通老年组(60岁≤年龄〈75岁),高龄老年组(≥75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测量身高、体重;调查既往史;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1975年分类标准评价,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①普通与高龄老年组冠状动脉积分较中年组高,高龄老年组最明显(P〈0.01);普通与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比例均升高,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积分高于普通老年组(P〈0.05)。②普通与高龄老年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中年组明显减低(P〈0.05),高龄老年组比普通老年组更低(P〈0.05)。③年龄、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与冠状动脉积分明显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而严重,且心功能差,高龄老年患者更明显;年龄因素不可控制,因此积极干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7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以及E峰和A峰比值(E/A),比较术前和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行介入治疗后,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较前有了明显的好转,术后6个月LVEF、FS、LVESD、LVEDD、E、A和E/A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和0.01),术后一周LVEF和FS与术前相比有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一周相比LVEF、FS、LVESD和LVEDD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红素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胆红素的意义。方法用奥林巴斯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钒酸盐法检测血清胆红素,用酶法检测TC、TG,用直接法检测HDL-C、LDL-C,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POAl、APOB、LP(a)。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胆红素低于对照组,而TG、LDL-C、APOB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胆红素是潜在的防止冠心病的有效物质,故冠心病患者检测胆红素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老年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3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健康对照(HC)者的血小板及红细胞胞膜、胞浆PKC活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胞膜中PKC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胞浆中PKC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胞膜中PKC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略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浆中PKC活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略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PKC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生化指标的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尿酸、肌酐及尿素氮等,并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高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