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性心肌病是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心脏收缩功能减低、心输出量增加、 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硬化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介绍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肝硬化 性心肌病、保护心功能的方法及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肝硬化性心肌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点,提高肝移植术治疗该病的认识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完成的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占同期施行肝移植治疗患者的1.55%(7/452).女6例,男1例,平均年龄为50.7±10.9岁,术前平均血清胆红素345.8±88.8μmol/L,child分级B级2例,C级5例.3例在术后1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治愈.激素撤退时间5例为术后6月,1例长期服用激素.随访5天~36月,6例痊愈,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年存活率为85.7%,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效治疗手段.术后早期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移植术后新发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治经验。 方法 1例PBC患者于2010年3月3日在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行原位肝移植术。收集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PBC肝移植术后新发UC的临床治疗经验, 了解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2012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 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腹泻, 解黏液血便2~3次/日。2012年6月检查示粪便隐血试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5项检查示"大三阳"。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至回盲部黏膜广泛糜烂, 考虑为UC。活组织检查(活检)示:大肠(横结肠)黏膜慢性炎症伴急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并见炎性渗出, 符合UC。予美沙拉秦、双歧杆菌治疗UC, 恩替卡韦抗乙肝治疗。12 d后病情无缓解, 停用美沙拉秦, 调整激素剂量, 予头孢噻乙胺唑抗感染、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甲泼尼龙逐渐减为4 mg/d维持至截稿日。随访23个月, 患者UC无复发, 定期复查粪便隐血试验(-),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 1 000 copies/ml。 结论 PBC肝移植患者术后新发UC罕见, 如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应考虑UC的可能, 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以甲泼尼龙、美沙拉秦、调节肠道菌群为主。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病变。方法 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即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全病肝切除,将供肝植于受肝原位,供、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供、受体门静脉,供、受肝动脉行对端吻合;结扎供肝肝下下腔静脉。用FK506、晓翻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加强术后监护和感染的控制。结果 例1、例2目前分别存活11个月、8个月余,生活自理,例3因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存活14d。结论 肝移植是治愈肝脏终末期病谱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性脊髓病是肝病晚期少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肝移植已成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发生于成人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发病和自身免疫有关,最终导致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对于早期患者,熊去氧胆酸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延缓疾病进展,而对于终末期患者,肝移植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我国临床医生对PBC认识的不断提高,血清抗线粒体抗体等检测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PBC患者得以诊断和治疗。现将肝移植治疗PBC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15例接受了肝移植的终末期PBC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0个月(38~86个月),记录并总结随访期间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预后、新发疾病以及术后远期存活率.结果 15例PBC患者共接受原位肝移植16例次,其中1例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进行了2次肝移植.术后患者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部分患者使用了熊去氧胆酸.术后2周时,患者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乏力、皮肤瘙痒及黄疸等症状缓解,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新发疾病(26.7%),1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为结肠癌,经治疗后2例好转,2例治疗无效死亡.肝移植术后,患者无PBC复发,1、2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和86.7%.结论 肝移植可提高终末期PB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率,但一些少见的新发疾病对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血色病又称原发性血色病(IH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引起的肝硬化称血色病性肝硬化。我院于2002年12月为1例血色病性肝硬化病人施行原位肝移植术,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病例男性,40岁,1988年因患甲型肝炎在我院治疗时发现肝脾肿大,经实验室检查,血清铁42μmol/L、铁蛋白浓度320μg/L(最高曾达80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为71%,诊断为血色病,行放血治疗,每周放血400~800ml,总量近20000ml,但血清铁和铁蛋白浓度仍持续升高。2002年起病人多次出现呕血、黑便并伴腹水,B超示肝硬化脾肿大,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保守…  相似文献   

9.
晚期肝硬化行肝移植术1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4年10月以来与武警总医院合作共同完成肝移植手术1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肝移植胆道重建方式一直存在争议。近年传统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受到胆管端端吻合的挑战。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以上两种不同胆道吻合方式进行PBC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53例PBC行肝移植术,其中7例(3例术后病理为意外胆管细胞癌,4例为部分肝移植)被排除。18例行胆管端端吻合,28例行Roux-en-Y吻合,两组均无胆漏发生。端端吻合组和RY吻合组分别有2例(11%)和1例(4%)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入院血红蛋白值( hemoglobin,Hb)对伴肝硬化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1年4月至2010年2月连续施行的100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情况.肝移植术后45例患者出现肺部并发症.用Bivariate相关分析分析入院Hb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找出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入院Hb的阈值,并以阈值为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27项临床参数.结果 入院Hb≤100 g/L是影响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阈值.Hb≤100 g/L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和术后ICU监护时间均比Hb> 100 g/L组长,且术血气分析情况较Hb> 100 g/L组差.结论 入院血红蛋白值能够影响伴肝硬化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8月-2002年2月的2例终末期肝硬化施行原位肝移植的有关资料.结果: 2例行移植术后其肝功能迅速恢复,分别已健康存活1个月和6个月.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关键.较早行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硬化惟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的调控 ,笔者在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 7例(脾亢组 4例 ,非脾亢组 3例 )时 ,按预定目标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依监测结果调整 ;比较两组血小板水平、出血量、出血器官数及次数、血小板输注量。结果示血小板在凝血功能调控中占最重要地位 ,血小板调控目标以 (50~ 1 0 0 )× 1 0 9/L为宜。血小板输注以 1h及 2 4h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值 (CCI)监测结果为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4年10月以来与武警总医院合作共同完成肝移植手术1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男11例,女1例,年龄27~61岁。原发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0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1例,酒精后肝硬化1例。并发肝肾综合征7例,肝性脑病5例。肝功能Child分级:B级10例,C级2例。1.2供者选择及手术方法供受者配型原则为ABO血型相容。供肝均取健康男性严重颅脑外伤死亡者,快速切取保存,热缺血时间10~20min,冷缺血时间4~16h,10例行标准原位肝移植术,2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硬化性门肺高压患者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8例肝硬化性门肺高压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大于25mmHg]为门肺高压组,年龄50.63岁,体重45—80kg,8例肝硬化未合并门肺高压患者为对照组,年龄32.65岁,体重52—78kg。两组心功能Ⅰ或Ⅱ级,ASAⅡ-Ⅳ级,均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观察术中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门肺高压组术前MPAP、肺循环阻力指数(PVm)升高(P〈0.05)。与术前相比,无肝期两组心脏指数(CI)、MPAP、肺动脉楔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降低,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升高;新肝期MPAP、CI、CVP升高。门肺高压组新肝期PVRI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性门肺高压患者新肝期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合并结核患者的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待肝移植的受体有少数病例同时合并结核,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0.18%,我国目前此方面的资料较少。肝硬化合并结核患者行肝移植术的预后及围手术期的相关问题也缺乏研究。我中心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为6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结核患者实施了肝移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移植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HBV 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YMDD变异;酶联免疫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YMDD变异、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为8.9%(17/189);YMDD变异病例达HBV再感染病例58.8%(10/17);HBV DNA定量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早期诊断HBV的再感染,有利于临床治疗;对HBV DNA阴性但HBsAg阳性病例,PreS1和HBeAg血清标志物可用于病毒复制的补充检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应采用HBV 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最常见的原因,其中约90%的肝硬化病人会出现PHT,而PHT是导致肝硬化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门静脉压力梯度(portal pressure gradient, PPG)超过 5 mmHg (1 mmHg=0.133 kPa)时,提示存...  相似文献   

19.
香港首例肝移植于 1991年在玛丽医院成功开展。病人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移植后存活 5年 ,死于心肌梗死。到目前为止 ,玛丽医院已完成肝移植术 2 79例 ,1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 87%和83%。生存最长的一例于 1992年接受手术 ,现仍存活并如常工作。我们最近的连续 73例病人中没有一人在院死亡。玛丽医院尽管开展肝移植的历史不长 ,但我们为世界肝移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 1996年 ,我们完成了世界首例成人间右叶活体肝移植〔1〕,现已开展该种手术 12 2例。该手术现已被世界上许多肝移植中心所采纳 ,其优点在于克服器官短缺 ,尤其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移植的预后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肝移植的75例受者临床资料。将受者分为AILD组(25例)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50例)。观察受者的术中情况,包括器官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输血量; 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重度急性肾损伤(AKI)、感染、急性排斥反应、胆道相关并发症、血管相关并发症、移植后糖尿病(PTDM); 观察出院后随访情况。分析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AILD组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的器官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AILD组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高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受者(P < 0.05),术后重度AKI发生率低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受者(P < 0.05)。AILD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7%、87%,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8%、88%、88%,两组受者累积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重度AKI、感染、胆道相关并发症等5个指标是受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为P < 0.05)。结论  AILD组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受者移植术后总体生存预后无明显差异,年龄、MELD评分、重度AKI、感染、胆道相关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预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