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 1 (sVAP 1 )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进一步阐明sICAM 1、sVAP 1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 2 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2 0例健康老年人体内sICAM 1、sVAP 1水平 ,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老年脑梗死组sICAM 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老年组 (P <0 0 1 ) ;两组间sVAP 1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sICAM 1、sVAP 1对脑梗死发病有一定的作用。其水平高低可以作为判断脑组织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在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60例)及对照组(n=28例),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分析二者与脑梗死面积及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二者与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而不同转归组之间二者含量无显著差别。结论:sICAM-1、sVCAM-1参与脑梗死炎症过程,可预示脑梗死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王光春 《山东医药》2011,51(43):50-5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白蛋白尿DN患者23例(DN1组)、微量白蛋白尿DN患者25例(DN2组)及单纯糖尿病(DM)患者32例(DM组)。设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VEGF和sICAM-1水平。结果DM组、DN1组、DN2组血清VEGF和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DN1组和DN2组血清VEGF、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DM组(P均〈0.05);DN1组血清VEGF和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DN2组(P均〈0.05)。结论VEGF和sICAM-1参与了DM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并在DN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监测DN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梗死1组和梗死2组各30例,发病后均予常规对症治疗,梗死1组加服尼莫地平(30mg/次,3次/d);另设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用药前24h内及用药3~5d、10d、14d时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问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第10、14d。梗死1组血清sICAM-1浓度明显低于梗死2组,P〈0.05。认为血清中sICAM-1的浓度可准确反映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介导的脑损伤程度和炎性反应的进程;尼莫地平可抑制脑梗死急性期sICAM-1表达上调,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sICAM-1 sVCAM-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各型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IL)-1、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sICAM-1、sVCAM-1与疾病活动、疾病分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活动性JIA患儿与8名健康对照儿童sICAM-1、sVCAM-1水平;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IL-1、IL-4、TNF-α水平。结果30例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各型JIA中sVCAM-1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sICAM-1仅在全身型及多关节型JIA患儿中与关节肿胀指数、夜间痛呈正相关(P<0.01),与炎性指标ESR、CRP等无关。结论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JIA的发病过程,sVCAM-1、sICAM-1可与ESR、CRP一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且可能与JIA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白介素(IL)等含量明显增高,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可减轻脑损伤程度.在局灶性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实质血管内皮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表达增高,sICAM-1高表达进一步引起缺血性脑损伤,而IL-6可减轻sICAM-1高表达加重的缺血性脑损伤[3].本文探讨人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IL-6、sICAM-1和TNF-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疏血通注射液防治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常规西药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血浆ET-1、sICAM-1、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1、sICAM-1、TNF-α、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ET-1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因子sICAM-1、TNF-α、P-选择素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血管抑制因子(VS)-2、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缺损组(n=24,NIHSS≤15分),中度缺损组(n=14,15分NIHSS≤29分),重度缺损组(n=22,NIHSS≥30分)。根据病灶容积分为小容积脑梗死组(n=22,梗死灶容积5 cm~3)、中等容积脑梗死组(n=12,5 cm~3≤梗死灶容积10 cm~3)、大容积脑梗死组(n=26,梗死灶容积≥10 cm~3)。并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验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s ICAM-1、VS-2及D-二聚体水平,应用NIHSS和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价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患者与恢复期患者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VS-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容积脑梗死组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等容积脑梗死组及小容积脑梗死组,血清VS-2显著低于中等容积脑梗死组及小容积脑梗死组(P0.05)。重度缺损组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缺损组及轻度缺损组,血清VS-2显著低于中度缺损组及轻度缺损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SSS评分、脑梗死容积呈正相关(r=0.362,0.341,0.228,0.315,0.308,0.272,均P0.05),血清VS-2与患者NIHSS评分、SSS评分、脑梗死容积呈负相关(r=-0.328,-0.305,-0.226,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ICAM-1、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VS-2水平显著降低,其水平与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脑梗死容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刺五加注射液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的影响。方法 :4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n =2 2 ,每日静脉输注刺五加注射液 60ml,连续 14d)和对照组 (n =2 1,每日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 2 5 0ml,连续 14d) ,动态监测治疗前后血液中sICAM -1的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sICAM -1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第 7天、第 14天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两组病人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在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液sICAM -1方面作用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  相似文献   

11.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组(治疗组)68例,维脑路通组(对照组)52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疏血通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P<0.01);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1);疏血通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也非常明显(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和对照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PT、APTT、Fig、D-D在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除PT外的其余3项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PTT为35.44 s&#177;2.37 s,Fig为3.25 g/L&#177;0.37 g/L,D-D为583.1 ng/mL&#177;103.5 ng/mL。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苦碟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益气通脑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外周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基本治疗,治疗组患者还同时给益气通脑汤,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分别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的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28d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65.71%,高于对照组的31.43%(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益气通脑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凝血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3例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名诊断属风痰瘀阻证患者.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研究中医证候与NDS及凝血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123例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风证、痰证与ND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02、0.285,P分别为0.002、0.000);痰证、血瘀证与APT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12、-0.184,P分别为0.004、0.031);余证候与NDS及凝血象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以风证、痰证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较大.痰证、瘀证与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其分值可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1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记录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65/70),高于对照组的67.4%(31/46)(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ACI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养心氏片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 10 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 ,随机分为养心氏片组 (治疗组 ) 5 2例和对照组48例 ,两组均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 0ml加生理盐水 2 5 0ml静脉输注 ,每日 1次 ;治疗组另加养心氏片 ,每次 5片 ,每日 3次口服 ,两组均治疗 2周。结果 :养心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4% ,对照组为5 9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脑血流量均有所改善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比黏度差分别为 ( -0 .3 0± 0 .3 6)和( -0 .17± 0 .10 ) ;血小板黏附率分别为 ( -14 .1± 1.77) %和( -6.2± 1.4) % ,以治疗组尤为明显 (P <0 .0 5和P <0 .0 1)。结论 :养心氏片能有效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3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72小时、1周及2周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结 果示发病1周内sICAM-1浓度逐渐上升,于1周时达高峰,2周后明显下降。发病后72小时sICAM-1水平与脑梗塞体积呈正相关(P<0.01);但与病情严重程度 无明显相关关第(P>0.05)。7人为sICAM-1在急性脑梗塞病程中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疏血通组(治疗组):与复方丹参组(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其疗效。结果疏血通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凝血指标(APTT、PT)、纤溶指标(t-PA、PAI-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升高,APTT、PT延长,血浆t-PA含量及活性明显升高,PAI-1含量及活性下降.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