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医学入门·五脏穿凿论》指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泻脾土。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膀胱病宜清肺。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此合一之妙也。"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是表里相关的脏腑.而五脏穿凿论则是脏腑关联的另一种形式(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本文通过对其相通机理进行讨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与大肠相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中医研究》2007,20(11):3-8
《五脏穿凿论》,未知何人所著,始载于明朝著名医家李梴《医学入门·脏腑》。其论曰:“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观其论命名“穿凿”,意即附会,但又明确提出而成论,且后文言“此合一之妙也”,或有深义。其中“肝与大肠相通”一句,李梴注:“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而并未对其机理作出分析。李梴之后,亦未见有阐述“肝与大肠相通”的专论。笔者以下尝试从基础生理到临床治疗各方面分析探讨“肝与大肠相通”的机理所在。1肝与大肠生理上的联系1.1肝与大肠…  相似文献   

4.
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不仅汇集各家学说,而且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所述的“脏腑相通论”,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发挥而成。脏与腑的关系,通常是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但脏腑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这种相合,还存在其它联系。本文所述: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的相通关系,是从病理与治疗角度,来说明脏与腑之间的联系,“心胆相通”,应用较多。“脏腑相通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阐发这种关系,能够丰富脏象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三焦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无脏与合,而三焦之腑,且将两脏;将,犹偕也,是以腑而并脏也。不但将两脏,而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是三焦之气,合脏合腑,彻上彻下,彻外彻内,人身莫大之腑也。证之经论,其理自明。《灵枢·本俞》论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以  相似文献   

6.
“心与胆相通”的临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之间的关系,除了有相合关系即《灵枢·本输》所谓: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之外,还确实存在着其他的一些联系。如脏腑间的相通联系: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等等。笔者运用“脏腑相通”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获得很好的效果。现就“心与胆相通”的临证体会,举数例说明如下。例一心病怔忡案王某,男,40岁,住院号65026。诉心  相似文献   

7.
六腑至阴论     
<正>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段文字说明除胆之外的六腑属至阴之类。胆属至阴否未曾明了,就此作如下小议。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至阴,其理在于: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而具体体现在“化水谷而行津液”(《灵枢·本脏篇》);“受  相似文献   

8.
浅析脏腑相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脏腑相通是建立在经络开合理论基础上的,从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命门相通,论述了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0.
试述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与脏腑的络属关系。答: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与脏腑的络属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肝经肝属络胆,足阳明胃络属胃络脾,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太阴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何谓八会穴?它们各治疗哪些病证?  相似文献   

11.
瘀血证过去论述多注重心、肝、脾,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临床体会,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瘀。并对心瘀、肝瘀、脾瘀、肺瘀、肾瘀、胆瘀、胃瘀、大肠瘀、小肠瘀、膀胱瘀、三焦瘀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分别作了论述,可为临床全面认识瘀血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任占敏  王宝华  崔海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85-686
祖国医学整体观理论认为:五脏与体表构成相应的外华关系,如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等.六腑没有体表之华.唯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诸脏腑共属于"至阴之类"的巨系统,由脾脏统领,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而脾和众腑的共同外华为"唇四白".本文就"至阴之类"之华"唇四白"的含义加以分析,探讨脾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共为中土,化生万物,形成中医脏腑独特的整体观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任宏丽  胡琪祥 《养生月刊》2013,34(7):584-585
肠,小篆写作,《说文》曰:"肠,大小肠也。"中医学认为,肠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与排泄器官,主要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  相似文献   

14.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15.
<正> 肺与膀胱相通出自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总论》,书引《脏腑疏凿论》云:“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清利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这与《灵枢·本枢》篇“肺与大肠相合”的理论有明显的区别。探讨肺与膀胱相通的理论,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2):100-101
《内经》关于耳聋的论述散见于各个篇章,对其病因病机有着较全面的记载。通过收集梳理《内经》有关耳聋条文,发现耳聋的发病与脏腑和经络病变密切相关,耳聋病机可分为两个方面:1脏病致聋,肾、肝、脾、肺四脏病变均可导致耳聋,肾、脾、肺所致耳聋多为因虚致聋,肝病所致耳聋则包括虚、实两个方面,且情绪失常导致耳聋多与肝相关。2经病致聋,头为诸阳之会,胆足少阳经、大肠手阳明经、小肠手太阳经、三焦手少阳经与耳聋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病致聋主要因外感引起,实者居多。  相似文献   

17.
耳鸣是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已为五官科的难治病之一。目前,中医治疗耳鸣多从肾论治,从其他脏腑角度论治则较少,然而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身体各脏腑皆有一定联系,故诊治耳鸣可从多脏腑进行分析。李梴的《医学入门》阐释了一种新的脏腑之间的关系,即脏腑别通,认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这种新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则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探索耳鸣诊治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8.
咽喉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咽喉疾病又易多脏累及,或易脏腑同病,主要涉及肺、脾、肝、肾等脏。后世医家在吴鞠通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故治咽喉需兼顾肺脾肝肾等脏腑,以三焦辨证对咽喉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化简为繁地判断病位、病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临床辨证模式演绎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而辨证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立法处方、治疗疾病的依据. 早在<内经>中就有丰富的辨证学内容.<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并以病机十九条为例,阐发了审查病机的具体方法.辨证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形成的各种辨证方法都是源于<内经>的理论."辨证"一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序>,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以来,逐渐形成了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构建了辨证体系和模式.八纲辨证作为将哲学范畴应用于中医理论构建的成功典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总体上反映了证候的部位和性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对病位辨别的具体深化,其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在"空间"位置上辨别病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则主要是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而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则是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  相似文献   

20.
从《灵枢》看六腑病的取穴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病亦即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出现传化失常,通降失调而为病,又因六腑与五脏相为表里,其生理功能多相互联系,故在病机变化方面亦常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