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肺钩端螺旋体病肺部的X线征象分析和分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收集40例肺钩端螺旋体病的胸部X线平片和临床资料,动态摄片观察并根据其X线表现进行分型和诊断性治疗。结果40例肺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X线改变,其中30.0%表现为肺纹理改变型,52.0%表现为小病灶型,18.0%表现为大病灶型。正确诊断后经有效的治疗病例,病人痊愈;误诊病人因全身多脏器损伤而死亡。结论肺钩端螺旋体病的胸部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动态摄片观察和结合临床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可引起全身广泛性病变,近几年我们收集资料较完整并经摄取了胸片58例,胸部X线表现以肺部改变为主,心脏、胸膜亦有改变,现报导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发病时间:本组58例,1994年发病6人,1995年发病9人,1996年14例,1997年29例,发现病例逐年增多,发病时间在4~11月份,以7~8两个月为高峰期,占本组病例的88.6%。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钩端螺旋体病肺部X线改变的认识,现将我院1973年以来收治的63例资料完整,钩端螺旋体病的肺部X线表现与临床诊断作一分析。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均为农民,都有疫源接触史。其中男性43例,女性20例,9~19岁8例,20~  相似文献   

4.
远安县观东大队1974年7月发生一批病例,主诉畏寒、发烧、身痛,约三分之一病例有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总共发病210例,发病率为19.72%,各种年龄均有发病,最小5个月,最大80岁;女比男稍多。此210例分别被临床诊断为:流感185例,钩端螺旋体病12例,痢疾7例,疟疾6例。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54-2救治钩端螺旋体病肺弥漫性出血34例陈为柱,朱志杰对34例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患者应用654-2进行抢救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4例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16~45岁。其共同特点为:①流行季节发病。②有典型钩体病症...  相似文献   

6.
我院1980~1981年共收治散发性脑炎(下称散脑)27例,其中误诊11例。误诊分析11例中被误诊为脑血管钩端螺旋体病4例,精神分裂症3例,脑瘤1例,癔病1例,癫痫1例,乙型脑炎1例。误诊为脑血管钩端螺旋体病。共4例,年龄4~13岁,均来自有散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的农村。  相似文献   

7.
肺钩端螺旋体病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肺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疾病早期的钩体败血症,应争取在发病3日内作出早期诊断,如病情加重且超过5天仍未作出诊断,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多个器官损害或器官功能紊乱等,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笔者搜集了2002年6~8月间4例本院患者的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供同道们参考。病例例1,男,29岁。头痛、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寒战等2天入院。体检:T39.0℃,两肺闻及大量干湿性罗音。实验室检查:血WBC13.6×109L,中性0.828,淋巴0.172,血沉(ESR)58mm小时。尿常规无异常。脑脊液:WBC…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以接触钩体疫水而感染的急性传染病。本文收集1977~1997年间资料完整的钩体病病例72例,着重分析其胸部X线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男性53...  相似文献   

9.
  世昌  庞春台 《医学临床研究》1989,6(5):288-288
1987年8月汨罗市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255例中确诊为肺出血型者81例,均拍了胸片,现分析、讨论如下。 肺纹理改变 计52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模糊,部分并呈现毛玻璃样雾状改变,其间亦有少数斑点状模糊影,病灶多位于双下肺野(图1见插页)。此为本病早期肺部X线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91~1998年共收治各种原因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肾衰)25例,经腹膜透析(腹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25例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32岁。原发病:钩端螺旋体病11例,毒蕈中毒6例,鱼...  相似文献   

11.
肺弥漫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5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近几年的发病率在国内外有所上升,其中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1]。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尤其是肺弥漫出  相似文献   

12.
21例肺出血型钩体病的X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近几年收治21例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现就病例的胸部互线表现及鉴别要点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11岁,平均29.6岁,农民居多,其次是农村的学生,民工。患者均有发热、全身乏力、肌肉疼痛(以腓肠肌疼痛较突出)、尿黄等症状。查体:常见结膜充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化验;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增高。1.2X线表现:(1)肺纹理增强;17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模糊,部分病例表现为纹理增强,间有点状或小片状模糊阴影,病…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肺弥漫性出血型是各型钩体病中最为凶险的临床类型之一 ,其常规的治疗方法是使用青霉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我院 1991~ 1996年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 (6 5 4- 2 )救治 2 0例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患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均系每年 8~ 9月间本地水稻“双抢”季节发病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0~ 40岁 ,于发病 2~ 5d入院 ,其中处于肺弥漫性出血先兆期 13例 ,出血期 6例 ,垂危期 1例。有明显促发因素可查者 16例 ,其中 11例为患病后未及时休…  相似文献   

14.
正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呈世界范围流行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我国发病以南方为主,有研究表明1991~2010年我国的年发病率为0.7/10万,病死率约为10%~([1])。本文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救治成功的1例重症钩端螺旋体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血清型较多,黄疸出血型是常见流行的血清型之一。在临床可分为早期的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紊乱以及晚期的各种并发症。重症者可发生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生命。本人搜集了1999年1月~2004年12月16例黄疸出血型钩体病的诊治资料,其中误诊5例,误诊率31.2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治疗小儿脑血管梗塞性病变22例於淑英,陈学新,郝鸣政22例均为足月顺产、头胎患儿,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岁3例,1~3岁5例,4~6岁5例,7~9岁6例,10~14岁3例。发病原因:①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细菌、钩端螺旋体、原虫与寄生虫等感...  相似文献   

17.
本县1983年8月~1987年11月先后四次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大流行。共收治钩体病患者1239例,肺大出血型809例,占65.3%。笔者诊治钩体房肺大出血型87例,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并重点讨论其治疗措施。一、临床资料 1.性别及年龄:男52例,女35例,男女之比为1:0.673.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63岁,各年龄组发病情况见表。 2.职业分布:本组87例,农民57例,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散发性成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全喜  申本昌  朱燕珍  桀骜  刘晓蓉 《临床荟萃》2006,21(16):1172-117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是钩体病的神经系统后发症,多于钩体病之后2~5个月发病,国内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而国外甚少报道。散发性成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容易漏诊与误诊,笔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温金枝  肖福明 《疾病监测》1996,11(7):256-256
三明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福建省三明市卫生防疫站(350001)温金枝,肖福明,陈汉城我市自1961年报告钩端螺旋体病以来,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流行面广,波及全市12个县(市、区)的142个乡(镇)。1961~1993年的33年间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  相似文献   

20.
44例钩端螺旋体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临床分析杨树林高江我院1988年7月~1996年8月共收治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317例,其中44例发生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MODS按文献〔1〕标准诊断及评分。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