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证了“和”字的文字学源流,对《伤寒论》中“和”字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其中“相”、“调”互训、“和”、“谐”互训的文法,为53条条文的阐释提出了论据,并提出了仲景“和解”与后世“和解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冒”字出现频繁,有“冒”单用,也有“冒”与其它词联用构成词组之例,如“喘冒”、“郁冒”、“眩冒”等。因而,“冒”也因放在不同语言场合而有不同的训解。概括仲景著作中的“冒”字,当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用法。1“冒”通“眊”、“瞀”、“蒙”(昏蒙) 《伤寒论》九十三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金匮要略·妇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扶阳气“包含着预防和治疗思想,贯穿于全书,与“存阴液”具有同等意义,本文就“扶阳气”的涵义,病理依据和重要意义阐述了作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介绍日本江户中后期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概况,特别列举了大师们学习运用清代朴学训诂考据方法,对《伤寒论》的文字训诂、校勘以及名物方面进行的研究。作为例证,简介了有关《伤寒论》中“似”、“几几”、“钱匕”、“微除”、“喘冒”等的考证,同时也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中存在繁琐考据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伤寒论》与"蛔"相关的条文,提出对《伤寒论》"蛔"字的见解。[方法]收集《伤寒论》不同传本与"蛔"有关的文献,结合经典著作及《金匮要略》相关论述,分析《伤寒论》"蛔"的本字。[结果]《伤寒论》"蛔"字是"逆"之讹字,将"乌梅丸证"条文重理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非为逆厥也。令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其人常自吐逆。逆厥者,乌梅丸主之"。[结论]《伤寒论》在流传中历经整理,难免有错讹之处,若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并纠正错讹,则有助于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宋本《伤寒论》第三十二条中"必"字解释不一,大部分解释为"一定";只有部分观点认为"必"字表示一种假设关系,解释为"假使,如果"。本文通过训诂学方法,运用以文证医的方式进行考释,得出"必"字的含义应为"假使,如果"的结论,对正确理解该条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中"后"字除表示常用之时间较晚与空间位置靠后而外,亦可表示作名词之肛门、粪便以及作动词之排便诸义。基于训诂学之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相关条文加以探讨,旨在明憭经典之本义,而益于明理与达用。  相似文献   

8.
在阴阳学说与张仲景医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对阴阳在《伤寒论》中运用作了概括分析,阐述阴阳在《伤寒论》中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9.
10.
《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 ,不仅是中医学上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规律的专书 ,而且在文字方面也是一个修辞严谨 ,语言丰富的典范。尤其擅长运用双音词 ,如 :啬啬、淅淅、几几、了了、温温、缘缘、蒸蒸、氵戢氵戢、郁郁、执水 执水 、振振等。这种双音词 ,现代构词学上称为迭音词。这种迭音词的使用 ,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 ,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伤寒论》中迭音词的用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类。1 组成迭音词的单字 (词素 )不表示意义 ,只能通过字音因声求义。如原文 14条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 ,…  相似文献   

11.
12.
"烦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指烦而不宁加以手足躁扰,而手足躁扰是其主要表现.关于"烦躁"的概念,<伤寒心法要诀>说:"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似乎是说引起烦躁的病因只有热.但是从<伤寒论>全书有关"烦躁"的条文来看,"烦躁"并非皆因热而引起,尚有虚寒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重要治法特色和组方原则。从外感病、慢性病、脾胃病、危急重症等方面探讨了寒热并用法临床应用途径;列举验案二则以示范寒热并用法思路方法;对寒热并用法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提出了个人见解,具有一定临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必”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80余条原文中,用了90多个“必”字,由于近代汉语词典、历代学者及多版教材多解释为“一定”、“必定”之义,这给学习《伤寒论》条文、对病症的理解及教学形成诸多误区,带来了许多争议,故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必”作一解析,以求纠正上述弊端。  相似文献   

15.
小议《伤寒论》中的痞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字在<伤寒论>中凡见19条,共出现26次,其中有表述满闭不通症状者,有指腹内有形积块体征者,还有作为病证概念提出者,俱当仔细辨析.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方运用之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六经立论,统摄八法;药少而专,配伍精当;遵循原则,灵活运用三方面论述了<伤寒论>方的特点,并且阐述了<伤寒论>方原方运用、经方合用、加减变化等目前临床运用的模式,从而论证了<伤寒论>方久用不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和法”探析张跃华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医院(472000)主题词《伤寒论》,和法,分析“和法”最早见于《内经》,到了《伤寒论》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现浅析如下。1《伤寒论》中“和”的含义伤寒论中“和”的含义有6种。(1)指对立双方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18.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不大便”涉及六经,然其病位虽不离乎大肠.其病机却不尽乎大肠,其治也尽非为通腑。细分之.有解太阳.和步阳,运太阴,燮少阴,疏厥阴等数法.却未有“不大便”证不除尔。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和”主要有两种用法: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如“阴阳和、”“脉和”、“胃气和”等,多表示“最佳状态”;作为动词使用,如“和胃气”,“和解”等,表示调和、谐和、即“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意思。《伤寒论》之“和”与后世的“和法”不相等同。《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使用“和法”这样的字眼,但却是后世医家认识、拓展“和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胃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伤寒论》中胃气的涵义,分析胃气和的生理状态、胃气不和的病理状态,并提出保护胃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