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海藻与甘草的配伍应用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希恩  王利华 《四川中医》1995,13(12):15-16
海藻反甘草属中药十八反范畴,医界将其视为配伍禁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5版规定:“海藻不宜与甘草同用”。但古今对此均存异议,并大胆用海藻伍甘草治病,古人方书及医案多有记载,近年来应用更是广泛,几乎涉及临床各科,诸如治疗乳癖、瘰疬、瘿瘤等均获满意疗效。现代研究也表明,二者  相似文献   

2.
海藻与甘草的配伍应用梁理平(山西省平遥火柴厂职工医院平遥031100)关键词海藻甘草配伍应用近年来,笔者借鉴古训,通过实践,验于临床,对海藻与甘草伍用的主治范围及临床治疗,稍有心得,浅叙于下。海藻,味苦咸性寒,《本经》云: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  相似文献   

3.
海藻与甘草药对是中药“十八反”中相反药之一.古今医籍,同用海藻、甘草的方剂屡见不鲜,在临床多用于治疗瘿瘤、乳癖、瘰疬等病.现代临床观察其配伍同用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报道不一.临床可否配伍应用海藻、甘草值得探讨.回顾古代海藻、甘草配伍应用实例,并总结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海藻、甘草配伍治疗疾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报道,探析海藻、甘草配伍的功效、适用范围及作用机理,以期在临证时灵活应用“十八反”中海藻、甘草药对,发挥其独特功效,扩大中药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属中医"相反"之配伍禁忌,但该方在临床应用并无发生不良反应的记载。现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及现代科研方法分析论证海藻与甘草配伍在该方中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谈海藻与甘草的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宗英  牟焕华 《陕西中医》2005,26(7):706-706
<正>海藻与甘草的配伍,适犯十八反之禁,查阅医学古籍及近代文献资料,也屡见不鲜,笔者就海藻与甘草的配伍问题,提一点看法。1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1.1海藻化学成分:含碘化钾、甘露醇、海藻酸、粘液质、粗蛋白等。药理作用:(1)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有治疗作用,能促进病理产物炎性渗出的吸收,并能使病态组织崩溃及溶解。(2)含有抗凝血物质,其抗凝血力与肝素相等。毒性:海藻可供食用,在对家兔灌胃时海藻与甘草并无明显的毒性相加作用,即并未发现中药中所谓的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7.
海藻反甘草,这一理论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提出,历来一直被视为用药配伍禁忌,但纵观古代医籍,持不同意见者亦不乏其人。本文回顾与整理了古代文献中海藻与甘草的配伍运用,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8.
9.
陈夏娟  徐立  余果  段金廒 《中草药》2012,43(5):1024-1027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王庆国应用海藻甘草反药配伍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王庆国海藻甘草配伍相关病历,根据数据特点采用频次法、主题模型、关联规则三联法进行其配伍相关规律如药物间关联、药物疾病关联、海藻甘草配伍比研究。结果:王庆国应用海藻甘草药对配伍多见于治疗肿瘤类疾病、内分泌代谢类系统疾病、结节类疾病,除常见瘿瘤、瘰疬等疾病,其他多为现代常见疾病如子宫肌瘤、肝囊肿、肺结节等,这些病变部位多与少阳经相关。海藻甘草相关配伍处方共计72例,其中包含196种药物,使用频率大于61.8%的药物有6种,分别为海藻、柴胡、法半夏、生甘草、浙贝母、煅牡蛎。LDA主题规律挖掘得到3个处方:主题1常以柴胡桂枝汤底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疾病,主题2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妇科类及肝炎类疾病,主题3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甲状腺结节类疾病。WEKA软件的Apriori算法挖掘出22条关联规律,海藻甘草配伍药量以2∶1、3∶2、1∶1为常用剂量比。结论:王庆国海藻甘草反药配伍多以生甘草入药,海藻用量多大于甘草用量,常用于治疗病位在少阳,病机在痰凝气滞血瘀的疾病,最常配伍方剂为柴胡桂枝汤和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1.
海藻配伍甘草治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藻与甘草配伍,不仅是十八反的主要组对,也是宋以后服药食忌的组对。但《东垣十书》治瘰疬之散肿溃坚汤、《证治准绳》治瘿瘤之昆布散、《医宗金鉴》治瘿瘤之海藻玉壶汤等,皆以海藻、甘草同用。并认为坚积之病,非和平之药所能取捷,必今其反伍以获其功,可谓对相反用药的发挥。 男,15岁,1999年 6月 2 日以颈前部肿块月余,日渐增大应诊。患者于发病初期曾到西医院就诊,诊断为甲状腺癌,劝其手术。患者因特殊原因而请求保守治疗。患者父母子1年前离异,加之读书经济困难,情绪多有波动,忧郁多虑日久,遂成此病。现症见肿块…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对海藻配伍甘草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其“反”或“不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海藻、甘草及不同比例配伍后的水提取物对丙基硫氧嘧啶造成大鼠甲状腺肿模型的影响。方法:大鼠灌服丙基硫氧嘧啶0.15g/kg连续10天,同时分别灌服海藻、甘草单煎液及不同比例合煎液或单煎后混合液。观察大鼠饮食、饮水量,15天后处死甲状腺、垂体、脾脏、胸腺、肝脏分别称重,计算各脏器指数。结果:海藻:甘草=1:1煎合液可 显降低甲肿模型大鼠的甲状腺指数,余下各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中,合煎液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强于单煎后混合液,且随海藻比例的提高而有所增强。结论:海藻、甘草合用可抑制丙基硫氧嘧啶所致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14.
海藻与甘草同用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先红 《新中医》2012,(5):177-178
海藻反甘草,是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一,但这一禁忌似乎并非绝对,古今医家屡用不鲜。笔者临床中亦常将海藻与甘草同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子宫肌瘤、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以收软坚散结、化痰消瘀之功,其间偶有不良反应发生。笔者回顾2011年5~7月间,将甘草与海藻同用(甘草10g,海藻20g)病例65例,其中5例出现不良反应,经临床病例  相似文献   

15.
<正>中药配伍禁忌主要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或增强毒性,降低或破坏药效,在临床应用中应该避免,其中,"十八反"和"十九畏"被认为是中药配伍的代表禁忌[1]。海藻和甘草是"十八反"中的典型药对,该相反药对首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其云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2],又因金代张子和在《儒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海藻及海藻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其中碘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用间接碘滴定法测定海藻原药材、海藻与甘草不同比例合煎、单煎后混合液中碘的含量。结果 此方法稳定、可靠 ,加样回收率高。结论 所建立的间接碘滴定法可用于测定海藻及海藻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其中碘含量  相似文献   

17.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亭  徐暾海 《中草药》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不同比例海藻与甘草配伍对大鼠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海藻与甘草配伍对大鼠的毒性作用。方法:32只Wistar大鼠,体重(123±15.3) g,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 正常组(A)和配伍用药组(B,C,D)。正常组用蒸馏水灌胃,B,C,D组用海藻-甘草(1∶1)、海藻-甘草(2∶1)、甘草-海藻(3∶1)灌胃,给药剂量为生 药20 mg·g-1体重,共35 d,期间观察大鼠的毛色、进食、活动等情况。第36天处死大鼠,对大鼠体重,脏器系数,血常规,血液生化指 标及肝药酶进行检测。结果:海藻与甘草配伍对大鼠毛色、进食、活动、体重、脏器系数无影响,对血液系统、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肝药 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与配伍比例有关。结论: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后,对大鼠脏器具有选择毒性作用,并与配伍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海藻及海藻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其中碘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用间接碘滴定法测定海藻原药材,海藻与甘草不同比例合煎,单煎及混合液中碘的含量。结果 此方法稳定,可靠,加样回收率高。结论 所建立的间接碘滴定法可用于测定海藻及海藻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其中碘含量。  相似文献   

20.
甘草的配伍与增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甘草为豆科植物,来源较广,主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医用其根及根茎,作和中缓紧、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是最常用的中药,也是处方中出现的最多的一味药。据报道在150个处方中,甘草出现的频率为7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