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技术(内窥镜、腕部小切口)与传统切开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后疗效。方法对60例(72侧)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内窥镜、腕部小切口及传统切开方法进行治疗。采用Kelly评价、两点分辨觉的改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3组术式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2个月,3种手术方法术后疗效的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窥镜和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瘢痕痛方面均明显少于传统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手术在手掌部残留的瘢痕小、手术耗时短,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疗效等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术(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ECTR)与传统开放腕管切开减压术(open carpal tunnel release,OCTR)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8例单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分别有30例行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术(ECTR组),28例行手掌部开放正中神经探查松解术(OCTR组),其中男16例,女42例;年龄39~68岁,平均(51.2±5.9)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1.5±2.8)个月。采用Kelly评分系统、两点分辨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等作为随访评价指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优劣。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4.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Kelly评分、两点分辨觉等临床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TR组患者手术耗时短、术后伤口小、恢复工作早、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与传统腕管切开减压术相比,内窥镜辅助下腕管切开减压手术瘢痕小、手术耗时短、恢复工作早,其他方面则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掌部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掌部小切口横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18侧),男2例,女13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单侧12例,双侧3例;病程8~26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桡侧3个半指麻木或疼痛,腕部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夜间麻醒史,大鱼际肌肉萎缩,Tinel征阳性,Phalen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或缺失,严重者拇短展肌可有自发电位。术后随访时采用GSS评分(Global symptom score),分别从疼痛、麻木感、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夜醒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8个月,平均24个月。除1例患者未完全缓解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拇短展肌肌力增强,G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瘢痕小等优点,直视下切断腕横韧带,可彻底松解正中神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外伤后腕部正中神经急性受压并不常见,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临床上易被忽视,以至失去最佳手术时机,而造成不良后果,我院近期收治2例急性腕管综合征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例1:女,40岁,车祸致左腕部肿痛2小时入院,摄片示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局麻下手法整复,掌屈位石膏固定,1小时后腕部疼痛加剧,手部正中神经分布区持续、严重麻木予腕管、前臂扩大切口减压探查。术中见腕管内血肿压迫正中神经,予以清除,前臂无压迫,术后功能位石膏固定。术后疼痛缓解,但手部正中神经分布区麻木仍然存在。10个月后再次探查行正中神经松解术,发现神经纤维变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至今,利用内窥镜单切口入路,通过切开腕管、松解正中神经,治疗腕管综合征18例(30侧)。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测定正中神经掌腕段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3个月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较术前加快(P〈0.05),患者肢体感觉基本恢复正常,未见复发。结论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确切,术后正中神经功能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腱鞘结核所致的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观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1例术前不能明确病因的腕管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广泛切除腱鞘滑膜上病灶组织,经病检确诊为结核性腱鞘滑膜炎,术后行抗痨治疗.通过随访观察症状的改善、神经肌电图的变化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1例随访6~18个月,9例术后1周神经症状缓解,1个月后麻木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较术前明显改善,结核未复发,手指功能恢复良好,未产生并发症.结论 结核性腱鞘滑膜炎好发于腕部屈肌腱,是引起腕管综合征病因之一.手术切除病灶,加上抗痨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改良小针刀腕部微创松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微创技术通过改良小针刀腕部切断腕横韧带并松解掌腱膜治疗腕管综合征60例72个腕管,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35~70岁,平均48.5岁。主要表现为:桡侧3指半疼痛或麻木,腕部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多有夜间麻醒史,大鱼际肌肉萎缩,Tinel和Phalen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或缺失。术后随访时采用GSS评分,分别从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夜醒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针孔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6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4个月。有5个手腕症状未完全缓解,1例患者3个月时再次出现手指麻木,经注射得保松后缓解,其余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拇短展肌肌力增强,G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小针刀腕部微创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瘢痕、局麻下完成、效果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手部晨僵为主要表现的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2009年以来,对9例以手部晨僵为主要表现的早、中期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休息、石膏托制动腕部于中立位、手指适量缓慢轻柔活动、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腕部局部封闭等.结果 按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6例7侧,良2例3侧,中1例1侧;优良率为90.9%.有2例复发,再次给予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消失.经12~18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无再复发.结论 对于以手部晨僵为主要表现的早、中期腕管综合征进行保守治疗效果可靠,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痛风引起的腕管综合征[痛风性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发病率、诊治方案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修复重建外科手术治疗的252名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80例,平均年龄(53.50±10.04)岁,均采用手术治疗,统计痛风性CTS的发病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痛风性CTS共16例,占比6.35%,全部为男性;全部病例均清理了痛风结石,解除腕管内正中神经卡压,手指麻木症状好转,皮肤无坏死,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64±2.76)个月,未见患肢腕管综合征复发,腕部及手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痛风石沉积累及正中神经可引起腕管综合征,及早的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正中神经功能及屈伸指功能。  相似文献   

10.
急性腕管综合征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腕部外伤后正中神经急性受压并不少见 ,但临床上常容易被疏忽 ,以至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造成不良后果。本院曾收治 5例 ,疗效不佳。例 1 女 ,40岁。车祸致左腕部肿痛 2h ,急诊摄X线片示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手法整复、石膏固定 12h后 ,腕部疼痛加剧 ,手部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严重麻木及痛觉减退。诊断为腕部正中神经受压 ,立即手术探查。术中见腕管内有血肿压迫正中神经 ,予以清除 ;前臂段无血肿 ,骨折无移位。用克氏针固定骨折后石膏固定腕部于功能位。术后随访 10个月 ,腕部疼痛完全缓解但手部麻木仍然存在 ;故再次探查腕部正中神经 ,发…  相似文献   

11.
石仕元  顾军  余涌杰 《中国骨伤》2007,20(9):634-635
膝关节及其周围的创伤常常会导致膝关节活动度的丧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僵直。目前治疗上仍有一定的困难,膝关节粘连松解的各种手术方法也存在着较多的并发症。自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对20例病程超过6个月的膝关节僵直患者,进行了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粘连松解手术,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内窥镜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比研究内窥镜视下腕管松解术(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ECTR)与常规腕管切开术(open carpal tunnel release,OCTR)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腕管综合征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两组:ECTR组14例,OCTR组30例。观察术后患手创面愈合、瘢痕生长情况,“柱状”痛并发症的发生率,恢复工作时间和电生理检测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8~214个月,平均15.5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肌腱、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半年两组夜间疼痛症状全部消失,ECTR组和OCTR组手指麻木消失率分别为93.75%和91.18%,拇短展肌萎缩恢复率分别为57.14%和58.82%;“柱状”痛发生率分别为0%和23.53%,满意率分别为93.75%和67.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握力恢复率,ECTR组较OCTR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R组在手术时间、恢复工作和住院时间均较OCTR组缩短。结论术后ECTR组在切口愈合较常规切开者美观、无“柱状”痛、握力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及恢复工作时间等方面优于OCTR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治疗近端型尿道下裂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88例近端型尿道下裂患者,年龄2~21岁,平均4岁。其中阴茎阴囊交界型59例,阴囊型16例,会阴型13例。采用改良尿道口旁阴茎包皮瓣尿道成形术(改良Koyanagi术)43例,横形带蒂包皮瓣尿道成形术(Duckett术)45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再手术率、术后尿瘘修补成功率、术后外观等。结果2种术式手术时间分别为(124±32)min和(179±28)min(P<0.05);尿瘘、尿道狭窄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13/43)和64%(29/45),P<0.001;再手术率分别为21%(9/43)和40%(18/45),P>0.05;术后尿瘘修补成功率分别为89%(8/9)和61%(8/13),P=0.178。77例获随访6~39个月,效果满意。亲属对患儿术后外观满意度分别为79%(30/38)和46%(18/39),P<0.01;阴茎旋转扭曲>90°者分别0和19%(7/36)。结论改良Koyanagi术符合解剖生理,优于Duckett术,是较理想的近端型尿道下裂一期修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高选择性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经腹股沟管入路精索静脉结扎术和腹腔镜下改良Palomo术3种方法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Ⅱ度以上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075例,685例获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3组:A组为高选择性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组,369例;B组为经腹股沟管人路精索静脉结扎术组.218例;C组为腹腔镜下改良Palomo术组,98例.对比观察3组术后阴囊水肿,睾丸、局部皮肤疼痛、麻木,睾丸萎缩,复发等远、近期并发症及精液改善和生育情况. 结果 A、B、C 3组复发率分别为3.3%(12/369)、7.3%(16/218)、5.1%(5/98),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睾丸萎缩发生率分别为0.5%(2/369)、17.9%(39/218)、9.2%(9/9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阴囊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4%(5/369)、17.4%(38/218)、16.3%(16/98),A组与B、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岁患者术后3~6个月精液质量提高率和术后1~2年配偶自然怀孕率高于其他2组≤30岁患者(P30岁者(P<0.05). 结论 高选择性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简单且术后阴囊水肿和睾丸萎缩发生率低,术后精液质量提高率和术后1~2年内配偶自然怀孕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6例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前确诊89例,占60.9%,其中B超10例,钡灌肠13例,肠镜6例,CT60例(67.5%).14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2例合并器质性病变,小肠病变占99例(69.7%),结肠病变占43例(30.3%),良性病变100例(70.4%),恶性病变42例(29,6%),143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或相应肠段切除术,2例行单纯复位,1例行复位后固定术.5例术后死亡,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提高对成人肠套叠警惕性是诊断的关键,检查应首选腹部CT,必要时可结合腹部彩超等检查,治疗则首选手术治疗,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两种入路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稳定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经皮内镜手术的64例稳定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椎间孔入路组(32例)和椎板间入路组(32例)。其中椎间孔入路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52~84(66.03±9.60)岁;L2滑脱4例,L3滑脱5例,L4滑脱23例。椎板间入路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46~81(61.38±9.88)岁;L3滑脱3例,L4滑脱15例,L5滑脱1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动力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间前后位移变化值、椎体间张开角度变化值、滑脱百分比,观察手术前后腰痛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随访期未见并发症。(1)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X线透视次数椎间孔入路组大于椎板间入路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椎间孔入路组小于椎板间入路组(P<0.05)。(2)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在动力位X线片上未见腰椎不稳,滑脱椎体间前后位移变化值、椎体间张开角度变化值、滑脱百分比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12个月腰痛VAS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肢疼痛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同时段腰痛及下肢疼痛VAS及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椎间孔入路组优21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椎板间入路组优20例,良7例,可5例,差0例;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间入路手术可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椎间孔入路手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两种入路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稳定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并且短期内滑脱程度无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远端尿道下裂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尿道口旁单侧包皮瓣加盖尿道成形术(OUPF术)51例,尿道板纵切卷管成形术(TIPU术)56例.2组年龄分别为4.9(3~17)和5.1(2~19)岁.病理分型:OUPF组冠状沟型、阴茎体前型、阴茎体中间型分别为6、14、31例;TIPU组分别为5、17、34例(P>0.05).统计学比较2种患儿手术时间、并发症、再手术率、术后外观、术后尿流率等参数.结果 OUPF组与TIPU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29)min和(92±21)min,术后尿瘘发生率分别为7.8%(4/51)和14.2%(8/56),6个月后外观满意度分别为84.8%(39/46)和87.8%(36/41),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平均随访15(6~47)个月,OUPF组46例,TIPU术组41例.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5.7%(8/51)和32.1%(18/56),再手术率分别为7.8%(4/51)和26.8%(15/5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流率随访76例,OUPF组39例,TIPU组37例,"平台梗阻型"尿流曲线分别为33.3%(13/39)和67.6%(25/37),平均尿流率分别为9.4(3.2~17.1)和6.8(3.3~15)ml/s,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2.2(3.9~22.9)和8.3(3.7~18.1)ml/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UPF术符合解剖学结构,优于TIPU术,是远端尿道下裂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葛杰  赵东风  时佳  杨柏  岳勇  韩涛 《中国骨伤》2003,16(12):754-754
自1992年10月-1997年6月共收治四肢慢性骨髓炎21例,采用病灶清除、塞透派勒链(Septopal)(联邦德国恩麦科公司生产)骨髓腔内植入,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儿四肢皮肤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绍平  伏明松  白玺先 《中国骨伤》2003,16(12):746-746
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临床上小儿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撕脱伤亦十分常见,且常并有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骨及关节等深部组织损伤,因其特殊性,若早期处理不当.可致严重功能障碍及并发症.我科自1998年10月-2002年5月共收治小儿皮肤撕脱伤6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术后5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男63例,女54例;年龄24~72岁,平均50.6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单纯侧隐窝狭窄症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侧隐窝狭窄32例,伴有髓核钙化15例。L3,42例,L4,556例,L5S148例,L4,5合并L5S111例。中央型22例,旁侧型95例。隆起型32例,破裂型73例,游离型12例。单侧98例,双侧19例。采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切除术(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和神经根管扩大。结果:117例经随访48~84个月,平均5.5年,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93例,良16例,差8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减少MED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