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声心动图探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及随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15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27.4%,以扩张为主。经随访发现多数能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天数及冠状动脉损害检出天数分别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均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是目前评价和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对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小血管炎性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损害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它对心脏的损害现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病因之一。因极易侵犯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而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川崎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以非典型川崎病上升比例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瘤(CAA)死亡病例的死因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今7例KD合并CAA死亡病例的临床诊治过程及超声心动图资料.4例经尸检证实.结果:7例KD患者中,死亡年龄10月~17岁,平均6.8岁.死亡距KD发病时间为29 d~13年.巨大CAA破裂死亡者2例,死亡时间为患病29 d和5月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死亡者3例,死亡时间为患病4月~4年;数次心肌梗死后的猝死者2例,死亡时间分别为患病后3年和13年.结论:巨大CAA破裂是KD患者死亡的罕见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病程早期.KD合并CAA患者中远期死亡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及猝死.超声心动图有助于KD合并CAA患者的及时诊治和预防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好发于婴幼儿期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血管炎,累及多脏器血管,以冠状动脉损害最为严重,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儿科2005—03/2009—05临床确珍的川崎病患者3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314-315
[目的]①川崎病患者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否检测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②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扩张(CAD)和(或)动脉瘤(CAA)是否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能否减少CAD和(或)CAA.[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117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的阳性率高达92%.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治疗时间较典型川崎病患者显著较晚(P=0.018).不典型川崎病CAD和(或)CA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22).[结论]川崎痛患者的首次超声心动图常能检测出冠状动脉病变.不典型川崎病患者CAD和(或)CAA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可减少CAD和(或)CA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7-11/2008—06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2例,现将其超声心动图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5月龄~12岁。〈5岁9例,〉5岁3例。本组均出现发热(39℃以上),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出现皮疹4例,口唇红干6例。临床拟诊川崎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7.
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在儿童川崎病(KD)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1月417例儿童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表现,与167例发热待查患儿对比,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川崎病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优势比(DOR)。结果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41.00%)、管壁及管周异常回声(65.20%)、冠状动脉流速增加(77.93%)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70.26%)均比发热待查患儿显著增高(P〈0.005);川崎病二尖瓣反流(19.9%)和心包积液(4.8%)发病率也比发热待查高(P〈0.05);但主动脉根部扩张两组没有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川崎病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优势比(95%CI)分别是:(1)冠状动脉瘤:4%、100%、16.0(0.02-9830.33);(2)冠状动脉扩张:41%、98%、39.0(3.00-560.05);(3)管壁及管周异常回声:65%、94%、30.0(6.00-120.36);(4)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70%、88%、17.0(5.00-53.84);(5)冠状动脉峰值流速增加:78%、73%、9.0(4.00-24.01);(6)二尖瓣反流:20%、92%、3.0(0.70-10.65);(7)主动脉根部扩张:4%、93%、0.6(0.11-3.40);(8)心包积液:5%、99%、4.0(0.15-116.42)。早期超声检查组302例(病程〈10d)与延迟检查组115例(病程≥10d)比较,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较早,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低(P〈0.005)。结论冠状动脉瘤是儿童川崎病特征性表现;管壁及管周异常回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峰值流速增加和冠状动脉扩张可作为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儿童川崎病的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川崎病对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9例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研究发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表现分为4种。冠状动脉正常、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巨大冠状动脉瘤、以冠状动脉扩张为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7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复杂型先心病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与导管法心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7例患者中,TTE诊断符合率90.2%,螺旋CT诊断符合率9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TTE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9.2%,高于螺旋CT的8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的诊断准确率为99.0%,优于TTE的7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TE与螺旋CT两者结合,可将诊断准确率提高为99.1%.结论 TTE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心内畸形诊断准确率高,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关系诊断准确率较高.将TTE和螺旋CT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7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复杂型先心病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与导管法心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7例患者中,TTE诊断符合率90.2%,螺旋CT诊断符合率9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TTE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9.2%,高于螺旋CT的8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的诊断准确率为99.0%,优于TTE的7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TTE与螺旋CT两者结合,可将诊断准确率提高为99.1%.结论 TTE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心内畸形诊断准确率高,而螺旋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关系诊断准确率较高.将TTE和螺旋CT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CT和选择性桥血管造影的资料,男15例,女2例,年龄51~78岁,平均(67±7)岁,术后6~85个月,平均(32±19)个月。共40支桥血管,原位乳内动脉13支,游离桡动脉11支,游离大隐静脉16支。由两位有丰富心血管影像诊断学经验的医生采用双盲法阅片,并取得一致结果。评价指标包括CT成像中桥血管的可评价性、有无闭塞或狭窄(管径缩小50%~99%)。结果所有40支桥血管均可评价,CT准确诊断5支桥血管闭塞和1支狭窄外,各有1例假阳性,其诊断桥血管闭塞与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达100%和97%,准确率分别为97.5%和97.1%。发生闭塞的血管与桥血管的类型和分布无关。结论16层螺旋CT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无创性随访研究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岩  唐发宽  张同欣  李红 《临床荟萃》2011,26(22):1933-1935
目的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DV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6例患者的672个冠状动脉节段进行320排DVCT冠状动脉成像及CAG,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用于评估的672个冠状动脉节段中,CAG显示病变140个,320排DVCT显示其中132个,320排DV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99.2%、96.9%和97.9%。冠状动脉管壁严重钙化是图像质量失实的主要原因。结论 320排DVCT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且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也比较准确,对于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排CT(multi-detector rowcomputed tomogra-phy)也常称为多层螺旋CT(MSCT)。MSCT的普及速度相当快,16排CT在全球已相当普及,由于扫描速度更快和覆盖范围更宽,使其在临床各领域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目前,64排的MSCT已应用于临床,并已有更多排数的CT在作进一步的研发和临床试验。MSCT在心脏病领域,特别是冠状动脉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是MSCT技术和应用发展中最快和最受关注的方面之一。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评估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具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冠状动脉影像学评估的“金标准”仍是插管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价值。方法用RT-3DE测量66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平均随访2年,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46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随访发现冠状动脉恢复时间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RT-3DE能立体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结构。长期随访,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中的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7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测患者的冠状动脉变异检出率,并根据CT结果对冠状动脉变异进行分类。结果:617例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变异78例(12.64%,78/617),其中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状窦者9例,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者2例,右冠状动脉开口高位者2例,多开口变异者2例(并行左主干),心肌桥者59例.前降支.肺动脉瘘者2例,左右冠状动脉一肺动脉瘘者l例,右冠状动脉一左室瘘合并右冠状动脉瘤者1例。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变异,并可清晰显示各类病变细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直接数字成像系统(DDR)诊断活动性肺结核(ATB)、非ATB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患者,其中ATB 39例、非ATB 41例,均行MSCT和DDR检查。观察ATB、非ATB患者DDR和MSCT征象特征,以病理结果为准,利用受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SCT、DDR、DDR+MSCT对肺结核诊断价值。 结果 DDR肺结核检出率65.00%,ATB组片状、边缘不清、密度不匀致密阴影检出率高于非ATB组(P < 0.05)。MSCT肺结核检出率76.25%,ATB组MSCT征象以磨玻璃密阴影,结节,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边缘模糊实变,空洞为主,非ATB组MSCT征象以高密度结节,条索影,肺结构扭曲为主。以病理结果为准,DDR、MSCT、DDR+MSCT诊断ATB的灵敏度为64.10%、84.62%、92.31%,特异度为65.85%、68.29%、87.80%,AUC为0.638、0.752、0.888,DDR+MSCT诊断AUC高于单独DDR、MSCT(P < 0.05)。 结论 MSCT、DDR诊断肺结核均有一定价值,DDR+MSCT可提高对肺结核检出率以及ATB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功能评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完整的冠状动脉超声成像技巧包括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ier flow imaging,CDFI)两方面.不同疾病观察的侧重点不同,扫查技巧也有所差别.超声对婴幼儿冠状动脉病变的正确诊断、临床外科决策及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行CT常规平扫及薄层扫描的胆道梗阻患者,其中30例进行增强CT三期扫描。结果 68例中胆管结石41例,胰头癌15例,胆管癌3例,胆管炎7例,壶腹癌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中准确性高,是胆道梗阻性疾病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桥血管的多层螺旋CT和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常规造影检查,分析CT诊断桥血管通畅性和狭窄的可靠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成功检测出21例患者共45支桥血管,15支桥血管闭塞,30支桥血管通畅,10支共16处狭窄,5支桥血管明显狭窄(>50%)8处,5支桥血管显示轻度狭窄(<50%)病变8处,MSCT评价桥血管闭塞和明显狭窄和导管造影完全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尤其是64层CT能够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及吻合口的通畅性和狭窄情况,可以作为临床上对冠状动脉桥血管可疑病变的一种常规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