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3)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全切除32例(62.7%),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2例,动眼神经损伤2例,滑车神经麻痹1例,尿崩症1例。4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鼻饲1~2周后逐渐恢复。无手术死亡。对症治疗后均在随访的24个月内基本痊愈。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尖斜坡区肿瘤具有路径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病残率,提高患者术后及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浦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8):619-619,622
目的研究枕上小脑幕入路切除治疗松果体区域肿瘤的手术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入院治疗的88例松果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以及术后随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8例患者中,全切除8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死亡2例,轻度偏瘫2例,有14例出现早期或迟发性脑积水,有4例出现视野缺失。结论枕上小脑幕入路手术视野开阔,暴露范围广阔,特别适合于松果体区域肿瘤的切除,手术后应重点控制脑积水发生,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切除蝶-岩斜区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6例蝶-岩斜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24例,神经鞘瘤8例,表皮样囊肿4例.采用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19例、乙状窦前入路15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29例(29/36,80.56%),次全切除7例(7/36,19.44%),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乙状窦前人路15例,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局部脑脊液滞留3例、脑脊液外漏合并感染1例.结论 采用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切除蝶-岩斜区肿瘤,有利于降低脑神经损伤、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目前治疗此类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4):19-21
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脑膜瘤是这一部位最常见的肿瘤,这一部位脑膜瘤往往体积巨大,而且由于此部位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密集,因此肿瘤全切除率低,手术后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较为棘手的难题。如何根据肿瘤的位置及血供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减少术中操作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就显得至关重要。上中斜坡型肿瘤:早年多选用颞下入路,由于岩骨嵴的遮挡,不易达到全切。后来又尝试乙状窦前入路,近年来,我们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通过切开小脑幕并磨除岩骨嵴,能够达到充分暴露肿瘤并保护颅神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颞下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进行颞下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20具(40侧),用彩色硅胶灌注,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切除26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鞍后、脚间池、岩斜区及以小脑幕游离缘为中心的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并可很好地暴露桥脑小脑角;岩尖的最大磨除面积明显增大。手术中肿瘤全切21例(80.8%)。结论:经颞下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鞍后、岩斜及以小脑幕游离缘为中心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1 病历简介女 ,4 7岁。因头痛 13年 ,颈部不适 2年 ,左侧面部麻木、行走不稳伴听力进行性下降 3个月入院。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腹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 :神志清楚 ,精神正常 ,构音差。视力、视野及瞳孔无异常 ,眼球活动自如。左侧面部麻木 ,右侧鼻唇沟变浅。双耳听力明显下降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感觉无异常 ,生理反射正常 ,病理反射未引出。MRI检查显示 :以左侧桥小脑角为中心有一不规则形分叶、多囊性占位病变 ,以短T1及等T2 信号为主 ,囊内可见线状、嵴状分隔 ;伸至左额叶的病变可见一结节状短T1及等T2 信号 ;病变… 相似文献
7.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月 ,采用额颞瓣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8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3 6~ 71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5~ 10分 ;其中伴颞叶钩回疝者5例 ;发病时间≤ 2 4小时。术前 CT扫描示 :右基底节区血肿 5例 ,左基底节区血肿 3例 ;血肿量 3 0~ 5 0 ml,中线结构移位 0 .5~ 1.0 cm ,均有双侧脑室及三、四脑室出血。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低位额颞瓣入路(去骨瓣减压 6例 ,漂浮骨瓣减压 2例 ) ,经额叶行直径 2 cm环形皮质造瘘 ,进入侧脑室额角 ,直视下清除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额入路和经颞入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HBGH的患者180例,将其中接受经额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的88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经颞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的9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血肿清除率;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手术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个月神经功能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CT示脑室内血肿清除>95%,无手术死亡、颅内感染发生,未出现脑积水。术后轻偏瘫5例。术后血管造影提示发生后交通动脉瘤3例,后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显露解剖结构的顺序和范围.方法 将尸体头颅CT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分别模拟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并测量数据.结果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的虚拟现实可视化效果良好,解剖数据测量方便快捷;膝状神经节和乳突尖部分别为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的重要术中解剖标志;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骨内结构的磨除骨质操作多于颞下入路,显露颈静脉球受到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颞下入路;颞下入路显露颈内动脉所受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乙状窦前入路.结论 颞下入路适合显露颈内动脉,乙状窦前入路在显露颈静脉孔区方面具有优势.虚拟现实系统在同一模型中进行不同入路模拟,有利于节约标本,进行个体化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对颅骨表皮样瘤通过平片对其特征性的X线表现进行了总结。材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表皮样瘤6例,与手术结果及切除组织进行了对照性研究。结果:本病通过颅骨平片,据其X线特征表现,可作出诊断。结论:对头部慢性、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及以板障为中心,膨胀性生长,边缘锐利,伴以硬化带的骨质破坏,应考虑为本病。 相似文献
12.
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在颅内胆脂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胆脂瘤25例,其中单纯桥脑小脑角区胆脂瘤17例,另8例生长累及幕上鞍区、斜坡、第三脑室或对侧桥脑小脑角区;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7例,翼点入路4例,颞下入路3例,对应的半球入路1例;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肿瘤可见部分,再用神经内镜探查并切除残留肿瘤,对于术后仍遗留有面瘫、麻木、神经痛等患者,则尽早配合康复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3例(92%)。术后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好转21例(84%),部分改善4例(16%)。术后遗留有面瘫、麻木、神经痛等患者经配合理疗和针刺后恢复较好。结论:内镜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胆脂瘤,能够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提高安全性,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庆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3):217-218
目的:评价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男11例,女5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45岁;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4例,行MRI平扫与增强检查6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6例。结果: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5例,鞍上区4例,鞍旁区3例,四脑室2例,小脑蚓部和小脑延髓池各1例。CT平扫肿瘤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大多形态不规则,少数呈圆形、卵圆形,均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增强后均无强化。MRI检查,大多数类似脑脊液样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少数在T1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CT与MRI诊断表皮样囊肿均有重要价值,MRI显示表皮样囊肿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改善传统开放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后的美观效果,探讨内镜辅助下小切口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5月~2008年1月对7例甲状舌管囊肿怠者行内镜辅助下颏下小切口入路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整切除囊肿和瘘管,切口长度1.5~2.0 cm,手术时间(51.14±12.03)min,手术出血量(8.43±4.79)mL.术后病理均符合甲状舌管囊肿,术后无血肿、气肿、吞咽障碍等并发症,无中转手术病例.所有患者均对颈部小切口的美容效果满意,随访14~5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内镜辅助下小切口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可减低手术的侵袭性,术后相对美观,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内镜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可作为甲状舌管囊肿手术患者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CT与病理对照分析(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分析了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和CT表现,认为:表皮样囊肿为内层覆扁平细胞的囊性肿物,其生长方式决定了其形态特点依其所在部位而定。位于脑实质内的为球形,位于脑池的为扁圆形,位于蛛网膜下腔并长入脑实质内的为不规则形。其MRI信号变化较多,这主要取决于瘤内的成份。本文报道的其中合并出血一例,信号表现更为复杂。在诊断中强调要注意与脑膜瘤和蛛网膜囊肿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管内囊肿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12月对3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为椎管内单侧硬膜下髓外囊肿,3例为脑脊膜囊肿,12例为髓外硬脊膜下囊肿,9例为神经根袖套部囊肿(Tarlov囊肿),3例为脊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后21例症状消失;9例好转,其中3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伤口二次缝合未成功,后经内引流后切口愈合。结论椎管内囊肿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复杂,不典型,与椎管内肿瘤及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相似;对症状及体征明显者宜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分析及生活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长期临床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的103例垂体瘤患者术前以及术后长期随访资料,使用SF-36量表对术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激素水平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肿瘤大小、侵袭程度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术后头痛症状消失52例,视力改善76例,其他症状具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SF-36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显示,患者除精神健康外的7个维度(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不同肿瘤大小及侵袭程度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功能完全恢复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垂体功能低下者(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一般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单纯肿瘤的大小和侵袭程度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术后垂体功能的恢复程度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垂体瘤术后患者的激素长期替代治疗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长约7cm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在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进行颅颈交界区手术。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腘窝囊肿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腘窝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回顺性分析56例腘窝囊肿声像图表现、手术发现及病理结果。结果:本组超声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符合率98%。腘窝囊肿的声像图表现为:在腘窝区,腓肠肌与半膜肌之间探及大小不等的无回声肿块,其形态可为较规则的圆形、椭圆形或为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大多囊壁较薄,内壁较光滑,有的囊壁较厚,内壁毛糙,囊内大多为透声好的无回声,有的无回声内可见细弱回声或絮状回声;囊性肿块多为单房,少数可见线状分隔回声。结论:超声诊断腘窝囊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囊肿的腔内超声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旨在探索前列腺囊肿的声像图特征。通过对132例前列腺囊肿的形态、部位、分布及合并疾病的图像观察,我们把前列腺囊肿图像分为两类,三种;即弧立型两种,多发型一种。先天性囊肿包括前列腺囊囊肿和先天性前列腺囊肿属于前者,发病率极低。绝大多数是后天性囊肿,属于后者,占前列腺囊肿的90%以上。这种滞留性囊肿多合并有其它前列腺疾病,并与增龄有关。我们的工作证明,经直肠超声检查为前列腺囊肿的诊断与研究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良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