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250例,收集患者前6次化疗的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化疗结束后1周的癌因性疲乏情况。采用混合增长模型识别患者疲乏轨迹类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识别出6种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变化轨迹,分别为轻度疲乏稳定型(114例,45.78%)、轻度疲乏缓慢增长型(32例,12.85%)、轻度疲乏高增长型(13例,5.22%)、中度疲乏缓慢增长型(49例,19.68%)、中度疲乏缓解型(17例,6.83%)及高度疲乏缓解型(24例,9.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负担、咳嗽、吸烟状况、体质指数、呕吐、是否患有合并症、红细胞计数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肺癌化疗患者从首次化疗至6次化疗结束,癌因性疲乏呈现6种发展轨迹,存在个体差异,不同阶段影响因素不同,建议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杰红  张立杰  景雪冰  李冬 《护理研究》2009,23(7):1723-1724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日本疲劳研究大会研制的“疲劳症状评估表”和自行设计的“疲劳相关因素表”对74例肿瘤化疗病人进行疲劳状况评估。[结果]疲乏症状评估表中B因子(精神因子)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因子,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肿瘤分期和治疗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化疗疗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疲劳的化疗副反应主要有失眠、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结论]肿瘤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护理中应重视性别、文化程度、肿瘤分期、化疗副反应对病人的影响,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病人睡眠质量,促进食欲,减轻恶心呕吐,从而减轻癌因性疲劳乏的发生及程度。  相似文献   

3.
肿瘤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肿瘤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日本疲劳研究大会研制的"疲劳症状评估表"和自行设计的"疲劳相关因素表"对74例肿瘤化疗病人进行疲劳状况评估.[结果]疲乏症状评估表中B因子(精神因子)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因子,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肿瘤分期和治疗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化疗疗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疲劳的化疗副反应主要有失眠、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结论]肿瘤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护理中应重视性别、文化程度、肿瘤分期、化疗副反应对病人的影响,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病人睡眠质量,促进食欲,减轻恶心呕吐,从而减轻癌因性疲劳乏的发生及程度.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化疗前3个疗程的符合乳腺癌诊断患者110例,于化疗前1~2d、化疗中5~7d、化疗后5-7d3个时间点进行癌因性疲乏的测量。结果 化疗中和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属于中等程度,化疗前、中、后的疲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9,P〈0.01),化疗后5~7d疲乏最重。化疗前、中、后疲乏程度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2.0625,P〈0.01)。影响癌因性疲乏的因素化疗前有医疗方式(t=2.24,P〈0.05)、化疗方案(t=2.18,P〈0.05)和疗程(t=3.59,P〈0.01);化疗后有医疗方式(t=2.53,P〈0.05)和化疗方案(t=2.21,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关注和重视癌因性疲乏,尤其是应加强对化疗中5~7d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关注和指导,使护理干预更有依据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颜梅  洪丽霞 《全科护理》2011,9(32):2990-2991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对100例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癌因性疲乏在肺癌术后化疗病人中普遍存在,其中86%是中重度疲乏;化疗副反应、化疗方案、疼痛、经济状况等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化疗前3个疗程的符合乳腺癌诊断患者110例,于化疗前1~2 d、化疗中5~7 d、化疗后5~7 d 3个时间点进行癌因性疲乏的测量.结果 化疗中和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属于中等程度,化疗前、中、后的疲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9,P<0.01),化疗后5~7 d疲乏最重.化疗前、中、后疲乏程度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2.0625,P<0.01).影响癌因性疲乏的因素化疗前有医疗方式(t=2.24,P<0.05)、化疗方案(t=2.18,P<0.05)和疗程(t=3.59,P<0.01);化疗后有医疗方式(t=2.53,P<0.05)和化疗方案(t=2.21,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关注和重视癌因性疲乏,尤其是应加强对化疗中5~7 d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关注和指导,使护理干预更有依据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64例化疗期间的癌症患者.结果 本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平均得分为(52.88±28.52)分,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疼痛和失眠等因素与疲乏的发生有关,而疲乏程度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状况.结论 应重视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和缓解癌因性疲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状况并分析癌因性疲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中文版)及SF-36健康状况量表调查了98例乳腺癌病人门诊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生活质量状况。结果本组乳腺癌化疗病人存在疲乏的有63例,占64.29%,其中,中至重度疲乏的有39例,占39.80%。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SF-36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共7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正常人群(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疲乏状况总分及癌因性疲乏行为及严重性、情绪和认知、情感3个维度对于除精神健康外的生活质量的7维度有影响(P0.01)。结论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癌因性疲乏为其化疗期间的常见症状。年龄、癌因性疲乏是导致本组乳腺癌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64例化疗期间的癌症患者.结果 本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平均得分为(52.88±28.52)分,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疼痛和失眠等因素与疲乏的发生有关,而疲乏程度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状况.结论 应重视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和缓解癌因性疲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癌因性疲乏是胃癌化疗患者最常见的一种易受累、令人虚弱的、缺乏激情的主观感受,灸法是中医学中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理脏腑之效,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护理干预.本文首先概述了胃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总结了胃癌化疗患者的灸疗进展,并分析了胃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护理缓解进展.  相似文献   

11.
杨萍  丁玥  路潜  于新颖  郑修霞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207-2209
目的调查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人随着化疗疗程进展的癌因性疲乏状况。方法应用中文版Piper疲乏修订量表调查70例乳腺癌病人在新辅助化疗前和化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的癌因性疲乏状况。结果本组乳腺癌病人完成新辅助化疗1、2、3个疗程后的RPF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化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新辅助化疗后3个疗程之间的RPF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腺癌病人接受新辅助化疗前的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为15.7%,而完成1、2、3个疗程后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分别为82.9%、80%、80%,化疗后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较化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新辅助化疗后3个疗程之间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乳腺癌病人多数在新辅助化疗后出现了癌因性疲乏,但化疗后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及发生率并未随着化疗疗程的进展而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水平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疲乏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7月收治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血液肿瘤化疗患者99例,采用自制调查表和Piper疲乏修正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存在疲乏症状的患者78例,发生率为78.8%,且整体疲乏程度及行为/严重性维度、情感维度和感官维度得分均达中重度水平;患者的疲乏程度与化疗次数、病程时间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指数呈负相关;年龄介于40~60岁间的患者疲乏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男性患者疲乏程度高于女性患者。结论癌因性疲乏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率高,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对癌因性疲乏状况的评估和干预,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做好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步行运动量对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6月福建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收治的124例胃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医疗组床位管理情况将其分为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需要达到每日步行运动要求。其中,初级组要求5 000~7 499步/d;中级组7 500~9 999步/d;高级组≥10 000步/d。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运动宣教。分别在首次化疗入院时、第3次、第5次和第7次化疗入院时,采用中文版Piper疲乏修订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进行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RPF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化疗入院时,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RPF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次和第7次化疗入院时,初级组、中级组RPFS得分均低于高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步行运动可减轻胃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患儿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状况。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方便抽样法选取天津某三级甲等医院恶性肿瘤患儿98名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中文版儿童多维度疲乏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98例患儿的疲乏总均分为(71.03±12.96)分;不同年龄、学龄段及父母职业不同的患儿,其疲乏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实体瘤患儿与国内白血病患儿疲乏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疲乏症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躺在床上的时间很长"、"感觉很疲倦"、"感觉身体很虚弱"、"睡觉很多"等。结论实体瘤患儿化疗期间普遍存在癌因性疲乏,临床护士应重视患儿疲乏症状的评估与干预,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刘玉萍  张静  王蕊 《护理学报》2014,(15):39-42
目的了解大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探索大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119例大肠癌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其一般资料、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医院焦虑抑郁状态量表、简易疲乏量表。结果本组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3.58±2.32)分,疲乏对生活的影响得分(2.37±2.13)分,疼痛得分(2.17±2.26)分,抑郁得分(3.01±3.06)分,疲乏发生率为89.1%。癌因性疲乏各因子及对生活的影响均与疼痛、抑郁成显著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疼痛、抑郁、性别、肿瘤分期、化疗不良反应,可解释癌因性疲乏总变异的59.6%。结论大肠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较高,疲乏程度多为轻中度疲乏,疼痛、抑郁、性别、肿瘤分期、化疗不良反应成为其主要预测变量,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患者疲乏,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2],急性白血病约占97%,其中2/3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儿童ALL发病率为4.5/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3-4]。目前,多药联合分阶段化疗是治疗ALL的主要方式[5]。ALL患儿的化疗周期长,一般为2.5~3.0年,包括诱导缓解期、巩固强化期和维持期[6-7]。尽管目前ALL患儿5年总生存率可达到90%[8],但由疾病本身、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导致的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  相似文献   

17.
18.
丁芳  ) 《护理研究》2013,27(17):1747-1748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胃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接受肿瘤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前后对两组病人疲乏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行为疲乏、情感疲乏、躯体疲乏、认知疲乏、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延缓胃癌病人癌因性疲乏程度的加重,同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情绪维度研究妇科恶性肿瘤首次化疗病人化疗不同阶段癌因性疲乏的变化模式及其特点。[方法]抽取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病区接受首次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住院病人62例,采用Piper疲乏修正量表中文版(RPFS-C),选择了其中的情绪维度量表分别于病人得知自己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当天、化疗进行的第2天或第3天、化疗结束出院后第7天进行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疲乏状况的测量。[结果]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情感疲乏在化疗前最严重,属于重度疲乏,化疗中属于中度疲乏,化疗后属于轻度疲乏。[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病人首次化疗不同阶段情绪疲乏呈"下斜坡"型的变化模式。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首次化疗不同阶段癌因性疲乏情绪维度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对肺癌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肺癌化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予常规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干预、饮食干预等系统化护理干预.简易疲乏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比较两组病人的疲乏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4 w后,干预组病人较对照组疲乏程度减轻,生活质量功能提高.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减轻肺癌化疗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