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雯 《南京护理》2023,(2):61-66
可穿戴设备因便携、灵活、可穿戴等特点,助力实施远程骨科康复,目前已被应用于骨科康复医学中。本文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国内外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从监测康复步态、关节活动度、辅助关节支撑及脊髓神经功能康复四个方面归纳我国可穿戴设备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与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与展望,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谷元静  史婷奇 《全科护理》2021,19(35):4954-4958
从可穿戴设备概念和历史展开,介绍其在国内外的医疗准入情况,列举设备种类和常见监测内容,进一步研发和应用可穿戴设备,发挥其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可穿戴设备在COPD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应用效果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述,旨在为设计适合于COPD患者的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及发展,综述了可穿戴设备在疼痛识别、疼痛强度监测、疼痛治疗、疼痛干预效果判断及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疼痛管理的前景与挑战等,为可穿戴设备在疼痛管理及相关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疾病发病率上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重点人群疾病的早期监测预警对于促进人群健康、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重大意义。移动健康技术,特别是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为疾病预防关口的前移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对医用可穿戴设备在疾病监测预警方面作一综述,包括基础生命体征、体液生化指标、心血管及神经功能、心理健康状态、睡眠健康状态、运动与跌倒监测预警等方面,并阐述了现存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以期为医护人员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为其成为移动健康设备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因神经元受损引发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可穿戴设备能为其提供密集、重复、有任务导向性的康复训练与运动反馈,进而促进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从康复评估与康复治疗两个方面,对可穿戴设备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5G、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可穿戴设备为心血管疾病主动健康管理提供了思路。本文介绍可穿戴设备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主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包括饮食、体重、运动、服药、行为、心理和风险预警管理等方面,并提出可穿戴设备需要克服的主要挑战及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利用可穿戴设备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素养,促进心血管疾病患者主动健康管理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骤然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与缺氧,并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胸骨后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一,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导致死亡[1].有报道约40%~60%的AMI死亡病例在发病1h内死亡[2],而院前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这说明在现实中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来院救治之间,存在着治疗干预延误[3].院前急救是近20年来发展的新学科,是指患者从发病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以及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4].若能对AMI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院前救治就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1,5].因此,护理在院前急救AMI患者的成功与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6].现将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临床应用,是医疗卫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在心血管病患者的院外延续性护理中使用可穿戴设备,能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提高心脏康复运动执行率,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可穿戴设备推广需克服技术、人员及隐私保护等阻碍因素,以提供高质量、可靠的医疗保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白2001年至2005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了解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急救。结果76例患者中1h内得到处理的有43例,1~2h得到处理的有17例,2~4h得到处理的13例,4h以上者3例,死亡18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及时院前急救是赢接关系到患者存活可能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监控,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并对脑卒中预测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识别,是脑卒中防治最重要的工作。可穿戴设备及人工智能算法有望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监测及预测的有效解决方案。该文综述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卒中预测模型以及手机应用程序在脑卒中风险预测及识别中的应用,为护士开展脑卒中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并为改进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廉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830-1830,1832
急性心肌梗死(AMI)以老年患者多见,也可见于中年患者,且绝大多数发生于院外,因而,AMI的院前处理非常重要,它要求出诊医生必须在较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处理,为下一步积极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以降低病死率。1尽快作出诊断通过扼要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剧烈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是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可穿戴设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认为可穿戴设备可解决传统康复效果监测不易量化等问题,在TKA患者中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但也存在测量数据不精确、可能泄露患者隐私等挑战。并提出可穿戴设备未来应用研究展望,旨在为TKA患者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423例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 42 3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院前救治中的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及处理 ,探讨了急救反应时间和救治体会及其意义。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关系到患者能否存活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采取院前急救和未采取院前急救的两组病例进行比较,来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急诊时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126名病例,其中55例院前救治组,71例院前未治组,观察两组病例的预后。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两组对比结果,院前救治组好转率,治愈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心血管急症,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确诊后应尽早抢救,保护心肌,缩减梗死范围[1].因此,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安全平稳的途中监护以及相关医院的专科特色治疗构成了成功抢救患者、降低死亡率的有效链条.而要保证该链条的高效运转与衔接,需要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院前急救通讯指挥系统.武汉市急救中心于2001年引进了120通讯指挥调度系统.2003年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改建使之成为更具现代化的通讯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包括出诊,现场病情评估,吸氧,溶栓治疗,安全转运等,认为院前急救可提高AMI的抢救成功率,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男,20岁,在校学生,于2002年5月26日10am由同学陪同到校卫生所就诊。患于就诊前5min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大汗淋漓表现,无恶心、呕吐、心慌及其他不适。查体:T 36.7℃,P 79次/min,R 22次/min,BP 104/72mm Hg。青年男性,中等偏胖身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无突眼,甲状腺质软,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心音有力,各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周围血管征(-),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