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检索、评价及整合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肢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证据支持。 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研究小组成员独立对各类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对各项证据进行分级判定。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指南3篇,系统评价6篇,专家共识2篇。最终总结了21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肢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术前准备及评估、术后交接及观察、术后压迫与减压、活动时机与方式4个证据主题。 结论 该研究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肢管理提供了最佳证据,在证据转化时,应结合医院特点和临床情景,选择最佳证据,以改善桡动脉穿刺术肢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在冠状动脉术后穿刺部位止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T 1型螺旋式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止血,对照组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末梢血运、穿刺部位并发症、止血时间和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止血效果、末梢血运、穿刺部位并发症、操作时间和患者的舒适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术后使用螺旋式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且操作方便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 42例患者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发现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正中神经损伤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出血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节约住院费用等诸多优点,加强术前心理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42例患者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未发现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正中神经损伤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出血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节约住院费用等诸多优点,加强术前心理准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9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给予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给予术前护理及准备、术中护理、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出院指导。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肺栓塞、死亡、手部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神经事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是较理想的替代途径,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索并获取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提出问题,检索数据库及专业网站的相关文献,采用2016年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评价工具、2014版JBI证据预分级、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结果:经专业人员的判断,最终纳入系统评价论文2篇、系统综述5篇,归纳得出16条证据,在整个围手术期进行干预。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的最佳证据,可为护士及护理管理者提供循证依据。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点分别以绷带压迫和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600例患者根据手术先后顺序以2∶1的比例分成止血器组(n=400)和绷带组(n=200),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包扎止血的操作时间、压迫止血的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不舒适感和住院天数等。结果止血器组止血成功率高于绷带组,不舒适感、局部并发症(2 h内出血、皮下淤血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低于绷带组(P<0.01);操作时间、压迫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绷带组(P<0.0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应用止血器止血,操作快速、简单,便于局部穿刺部位观察,止血效果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压迫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止血器压迫不同部位的效果差别.方法 将228例经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分为A组111例和B组117例.A组桡动脉止血器的下缘低于穿刺点,B组桡动脉止血器的下缘高于穿刺点或与穿刺点水平.对比观察2组出血、疼痛、肿胀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的出血、疼痛、肿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置桡动脉止血器的下缘高于穿刺点或与穿刺点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138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38例患者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0例获得成功,8例穿刺失败改经股动脉途径,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术后不须严格卧床、创伤小、止血容易、并发症少的优点,操作成功率高,临床应用安全,易被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针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干预组采取手部血管条件观察,预防桡动脉痉挛、闭塞,预防低血压及预防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等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与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缩短和住院费用降低等优点,但随着新的高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介入术后的出血并发症也相应增多。我科对12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利用TR—Band桡动脉压迫装置进行压迫止血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广泛开展,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方法也越来越引起关注[1-3].现总结5种桡动脉止血压迫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压缩器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艮娇  梁娟 《护理学报》2006,13(5):34-34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改进,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应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及其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多种并发症。但术后穿刺部位的止血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发生手部缺血性坏死。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局部止血传统方法是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固定,操作繁琐,费时费力,容易引起肢体肿胀、局部过敏反应或皮肤破损等,增加病人的痛苦及护理工作难度,据文献报道其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7.5%[1]。2004年11月-2006年3月,我科为39例介入术后病人用桡动脉压缩器压迫止血,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冠脉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因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活动受限时短、恢复快等优点,有逐步替代传统经股动脉穿刺的趋势。2009年8月~2010年8月,我们对214例患者行冠脉介入诊疗,其中经桡动脉行介入术13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介入两种止血方法的负性效应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弹力带加压型止血器压迫止血方法和优力舒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方法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出现的负性效应.方法 根据手术顺序将158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压迫器组76例,弹力绷带组8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负性效应.结果 两组在手肿胀、手麻木、穿刺处出血、压迫处疼痛、穿刺周青紫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损伤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压迫器组出现皮肤损伤,而绷带组未出现皮肤损伤.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压迫器或弹力绷带止血效果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8.
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1]成功行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初步验证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检查与治疗的可行性.1993年,Kiemenij等[2]报道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确立了TRI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地位.现TRI技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Bagger等[3]研究显示,经桡动脉穿刺是进行介入性和诊断性冠状动脉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换途径.相对股动脉穿刺,TRI易于接受,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4-5].TR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康复.现对经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对TRI术后患者止血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适宜的压迫止血时间。方法54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的患者,使用TRBand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减压时间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180例,观察三组术后止血效果及压迫止血的并发症。结果B组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紫绀、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c组少(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术后压迫止血2h后逐渐减压的方法止血效果确切,皮肤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无体位限制等优点,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经济成本.经桡动脉路径已成为介入术的常选人路[1].目前,国内外对TR Band充气止血绑带压迫多长时间后开始放气为宜的研究较少,尚且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使用TR Band充气止血绑带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首次放气时间的止血效果、手部并发症及不适感的发生率,旨在探讨TR Band充气止血绑带在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的最佳放气时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