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噬是由溶酶体介导的程序化细胞降解途径,通过降解和重吸收作用,在维持细胞稳态、清除细胞内有毒物质、平衡代谢能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诸多环节,研究显示自噬可以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目前,通过干预自噬靶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据报道,多种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单体(或其活性成分)及复方通过对自噬相关蛋白、自噬相关基因、自噬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及其他方面的调控参与了自噬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通常以包括直肠的结肠炎症为特征.溃疡性结肠炎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但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十分必要.近年来,文献报道了数种天然产物具有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自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胞质蛋白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动态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其参与调节肿瘤的形成、增殖、转移及对抗癌治疗的反应等多个方面。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化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自噬的药理或遗传抑制已被证明能增强各种抗癌治疗对肿瘤细胞的致死效应,这表明抑制自噬是癌症治疗中有效的增敏策略。同时,过度刺激自噬也可为治疗具有高凋亡阈值的耐药癌细胞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癌症的辅助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药天然自噬调节因子在癌症中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且已在不同的自噬调节模型中得到广泛验证。该文概述了自噬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自噬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双重调节作用,并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近10年发表的中药通过调节自噬影响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整理归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诱导的肿瘤细胞的自噬规律,以期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通路,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脏炎症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等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介导了RIF的发生发展。因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上尚无特异性防治措施。自噬是真核细胞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和重吸收作用,参与维持组织内稳态的平衡。目前,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延缓RIF的进程中以其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的独特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学者研究发现自噬与中医阴阳学说、癥瘕积聚理论等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并且自噬参与了RIF的诸多环节,RIF病程进展与自噬关系密切,通过干预自噬靶向治疗RIF已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然而,有关自噬在RIF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自噬治疗RIF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阐述自噬与RIF的关系,以明确自噬在RIF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调控自噬靶向治疗RIF的机制,该文就中医理论与自噬和RIF的相关性,结合自噬在RIF中炎症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ECM过度沉积等的作用,自噬与TGF-β1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在RIF的调控机制,对自噬在RIF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行疏理和总结,以期为RIF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有关。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TrkB)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信号通路介导了PSD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复杂,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而中医药治疗PSD具有多效、多靶点的疗效优势。自噬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降解和重吸收,维持组织的内稳态的动态平衡,这种作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较为相似,且PSD的病程进展与自噬密切相关,通过自噬调控进行靶向治疗成为目前PSD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UC的发病率及癌变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社会负担。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临床中常用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缓解症状,然而长期使用会导致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基于中医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优势,中医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等作用机制治疗UC的研究越来越多。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综述了中药活性成分、单味中药提取物、中药药对、经典复方、中药联用化学药治疗UC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寻求有效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传染病,一般多发于婴幼儿,全球发病率居高不下,危害较大.然而目前西医仅采取补液、止泻、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胃肠道黏膜、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对症治疗的方法而无特效药物,疗效相对缓慢,并且在预防RVE发病及缩短病程周期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中医药治疗RVE具有多靶点、安全价廉效优等显著...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一定程度限制其广泛的应用.中药治疗RA历史悠久,且毒副作用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甚明确.自噬的过程是细胞自身在受到外界的刺激,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触发的一系列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主动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溃结康调控自噬及肠道菌群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制备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0.45 g/kg组、溃结康3.2、6.4、12.8 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7 d,隔天更换新鲜DSS水溶液。每天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及疾病活动指数变化,并于第8 d试验结束时,脱颈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结肠和粪便;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检测结肠上皮损伤及自噬体形成数量;RT-q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苄氯素1(Beclin1)、自噬蛋白(P62)mRNA及蛋白表达;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DA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降低,结肠黏膜损伤严重,病理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1),视野内未见自噬小体,结肠组织中Lc3、B...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炎性肠病,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其主症。西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以抗炎抗免疫的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隶属于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其病理机制主要有肠道湿热蕴毒,瘀血阻滞,以及气血两虚等,临床相应地治宜清热祛湿、解毒、化瘀、益气补血等。文章从马齿苋、大黄、党参、黄芪等中药的多糖成分所具有的抗炎、免疫调节、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等作用,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为契机,总结和探讨了中药多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诸多研究表明自噬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是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关键,已成为研究中药和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桥梁.中药类单体和复方能够调控脑缺血后细胞自噬水平,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因此,从细胞自噬角度阐明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自噬相关性的研究及中药对自噬的调控作用进行介绍,对自噬的过程和相关分子机制、信号途径,自噬参与AD病理学表现的形成、神经元的缺失及与其他AD病理学表现,中药对自噬的影响,自噬在AD中的治疗意义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自噬功能缺陷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AD.集中介绍自噬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调控自噬在阻止或延缓AD发生,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潜在治疗价值.在调节自噬,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关于中药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研究中药对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通过调节自噬探讨中药治疗AD的潜在可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复方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极大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自噬是清除细胞质中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从而维持线粒体功能的完整性和细胞稳态的自噬方式。线粒体自噬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能够维持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平衡,在饥饿及恶劣条件下维持细胞生存,并具有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等功能。其分子机制涉及多种蛋白,许多因素可引发线粒体自噬,如饥饿、氧化胁迫、低氧、去极化、其他各种胁迫等,未折叠蛋白的积累也可诱发线粒体自噬。近年来,作为研究热点,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与临床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糖代谢紊乱等疾病。人们发现调节线粒体自噬或许成为一些疾病治疗新的方向。同时临床研究人员对中医药重视程度逐渐升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药在调节线粒体自噬中有一定价值。就线粒体自噬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对其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目前中药调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线粒体自噬报道相对较多,但在线粒体自噬作用机制,线粒体自噬平衡及中药对线粒体自噬激活或抑制的作用差异仍存在疑问。调控线粒体自噬已成为中药防治疾病新的研究靶向策略。该文分析汇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为中药对线...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性溃疡(diabetic ulcer, DU)是一种常发生在足部或下肢的慢性难愈型溃疡,是一种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糖尿病并发症。DU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过程(如清创、皮瓣移植、应用抗生素)也同样复杂且周期漫长。DU患者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负担着巨大经济和心理压力。因此,帮助DU创面快速愈合、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保护肢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尤为重要。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自噬能够清除DU创面病原体,减轻创面炎症,加速溃疡伤口愈合及组织修复。同时,自噬主要相关因子微管结合轻链蛋白3(LC3)、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介导自噬的始终。中医药治疗DU,不仅注重解决临床症状,加速溃疡创面愈合、减少溃疡的复发、延缓DU进一步恶化,且更加注重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等中医理论指导下,调和阴阳,改善中医证候,治疗基础疾病,从根源治愈DU。因此,兹就自噬及主要相关因子LC3、Beclin-1和p62在DU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DU创面及后续相关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五个方面探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即抗炎促进溃疡愈合作用,调节NO异常,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化脂质生成,调节免疫反应,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理复杂,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于扩大炎症反应造成的,阻止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减轻或终止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从调控自噬清除过氧化物角度,探究人参败毒散修复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的机制。方法:自由饮用3.0%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小鼠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美沙拉嗪组(0.3 g·kg-1)、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12.35、8.22、4.11 g·kg-1),每组10只,连续给药灌胃7 d。选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变,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PAS/AB)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活性氧自由基(ROS)荧光表达;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GR5)、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组结肠HE染色见黏膜上皮结构大量缺失,肠腺破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结肠病理损伤评分(TDI)明显上调(P<0.05),杯状细胞大量丢失,SOD活性及LC3Ⅱ/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