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与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6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经肛门Soave术)与观察组(腹腔镜辅助Soave术),每组30例,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解剖时间及住院时间、肛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躯体、情绪、社会、角色及整体生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肛门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经肛门Ⅰ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肛门Ⅰ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已证实为短段型或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Ⅰ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年龄3月至5岁,平均1.8岁.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术后1周左右出院,随访半年,术后有1例出现轻度排便困难,经保守治疗痊愈.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污粪,3-6月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经肛门Ⅰ期巨结肠根治术适用于患短段型或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婴幼儿,手术创伤小,不需开腹,合并症少、手术时间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肛门I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已证实为短段型或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I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年龄3月至5岁,平均1.8岁。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术后1周左右出院,随访半年,术后有1例出现轻度排便困难,经保守治疗痊愈。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污粪,3-6月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经肛门I期巨结肠根治术适用于患短段型或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婴幼儿,手术创伤小,不需开腹,合并症少、手术时间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6.
腹腔镜辅助与单纯经肛门手术行一期Soave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行一期经肛门Soave拖出术的优点及常规腹腔镜探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110例巨结肠患者行经肛门Soave拖出术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常规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组(LTS,n=73),单纯经肛门并选择性应用腹腔镜手术组(TS,n=37)。分析两组手术过程,比较肠蠕动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及近期排便情况。结果:TS组中3例因拖出结肠移行段不明确选择性应用腹腔镜,3例长段型巨结肠单纯经肛门游离系膜困难用腹腔镜游离系膜和脾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移行区位置、小肠结肠炎、肛门狭窄、吻合口并发症、肠蠕动恢复时间、手术时间等无显著差异。LTS组肛门部解剖时间51~71min,平均61min,明显短于TS组;手术费用LTS组比TS组平均高约2 000元。LTS组2例患儿因吻合口瘘行肠造瘘术。TS组5例患者需再次手术,1例吻合口瘘行肠造瘘,1例肠扭转,1例肛门回缩、狭窄,2例便秘复发。术后随访3个月~8年,平均4年6个月,两组近期排便功能相似。结论:单纯经肛门Soave术能完成多数短段型和常见型巨结肠的诊治,费用低于腹腔镜Soave手术,近期排便功能良好,不需常规应用腹腔镜。但当拖出困难、疑为长段型时则应使用。腹腔镜辅助Soave术是更全面的技术,适于不同类型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保留扩张而不肥厚结肠的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及经验。方法:15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腹腔镜辅助下于腹腔内游离病变结肠,保留扩张而不肥厚的结肠,经直肠将病变结肠拖出肛门外切除,将近端扩张而不肥厚的结肠断端与齿状线上直肠粘膜切缘处吻合。结果:1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约2h,术中出血20~50ml。术后1~2d排气,术后第3天进食,7~9d出院。切除结肠组织病理示扩张但不肥厚或轻度肥厚的结肠含正常神经节细胞。随访6~12个月,患儿6个月后每日大便1~2次,无便秘复发、污粪、狭窄等。12例术后3~6个月钡灌肠复查示扩张的肠管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辅助施行保留扩张但不肥厚或扩张伴轻度肥厚结肠的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游离、切除结肠范围缩小、创伤减轻,更具有手术创伤小、康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2000年4月始施行经肛门套叠牵拉式巨结肠根治术71例,对获得完整随访35例进行术后肛门功能评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14例巨结肠患儿实施经肛门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手术顺利,患儿均24 h后通气,7~10 d后临床痊愈出院,无临床并发症。术后1个月开始扩肛。随访2~8个月,患儿恢复良好,无腹胀不适,大便每日1次。提出做好访视、物品及环境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将患儿置于改良截石位使术者获得最佳术野,器械护士了解病情,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各种手术器械的使用,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母亲随机分为两组各40名,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对各种留置管道的作用、疼痛的管理、肛周护理、术后活动、扩肛方法、康复方法等6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健康教育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惠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惠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家长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能力,促进惠儿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一期经肛门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经过及近期疗效。方法 6例年龄分别为15天、4、5、6、15个月及2岁的小儿接受了单纯经肛门治疗巨结肠的手术。诊断由术前钡灌肠及术中、术后的病理检查确定。2例并巨大粪石,麻醉下夹碎,温盐水灌洗清除。直肠粘膜自齿线上0.5cm起分离至腹膜返折处,移行段及乙状结肠上段经肛门内拖出,限制拖出的血管予电凝或结扎,将正常结肠与肛门齿线上粘膜吻合。结果 术后平均住院4天(2~7天),所有小儿每日有3~5次正常大便,无需药物及洗肠。结论 单纯经肛门直肠内手术的方式既安全又容易施行,而且术中对结肠系膜的游离范围最小。该法具有创伤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直肠肛管三维向量测压改变,以评价其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58例在婴幼儿期接受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儿童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8个月,全部为普通型巨结肠。对所有患儿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并进行肛门括约肌三维重建,做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对称指数和直肠肛管反射检查。结果临床问卷调查显示58例均有便意,54例排便次数平均为1~2次/d,仅4例8~10次/d,9例污便, 5例便秘,2例有小肠结肠炎,无便失禁。直肠肛管反射3例阳性,2例弱阳性。便秘组的最大静息压 (mmHg)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167±36)比(157±47)比(152±33),P<0.05;(211±36)比 (200±65)比(190±38),P<0.05]。污便组向量容积(cm×cmHg2)和对称指数较术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381±109)比(520±254)比(662±31),P<0.05;(0.69±0.32)比(0.75±0.19)比(0.70± 0.07),P<0.05]。便秘组对称指数高于对照组[(0.74±0.02)比(0.70±0.07),P<0.05]。结论婴幼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术后“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及(或)肛门括约肌痉挛失迟缓或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症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 ,在消化系先天性畸形中 ,其发生率位居第二[1] ,手术是本病根治性治疗方法。除超短段型巨结肠外 ,其余类型均需行腹、会阴根治术 ,其中以Duhamel术应用最为广泛 ,由于其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且护理困难等原因 ,我院吸收各种术式的优点并加以改进 ,设计出一种新的术式———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3月共手术治疗 82例 ,效果满意 ,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进食早、恢复快、减少费用等优点。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82例中 ,男 6 0例、女 2 2例 ,年龄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经腹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经临床症状、钡剂灌肠、术后病理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的43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61例行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A组),172例行传统经腹巨结肠根治术(B组)。结果:A组2例因腹腔粘连严重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随访1~6年,平均(4.0±1.3)年。A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4±1.5)ml,平均住院(7.3±1.5)d,输液时间平均(4.5±1.2)d,抗生素应用时间平均(3.0±1.3)d,术后肠梗阻4例(1.53%),无切口感染,便秘5例(1.92%)、肛管狭窄5例(1.92%)、污粪3例(1.15%)、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9例(3.45%);B组出血量平均(12.6±3.5)ml,平均住院(14.5±2.65)d,输液时间平均(11.6±2.7)d,抗生素应用时间平均(8.8±2.3)d,术后肠梗阻7例(4.07%),切口感染4例(2.33%),便秘8例(4.65%)、肛门狭窄6例(3.49%)、污粪4例(2.33%)、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肠炎15例(8.72%)。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输液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肠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由于术后进食早,输液及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瘢痕小,康复快,外观美观,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适于儿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laparoscopic-assisted transanal endorectal pull-through,LATEP)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中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月我中心单个手术小组完成的随访资料完整的165例LATEP。术前行钡剂灌肠、直肠肛门测压和直肠黏膜活检确诊。LATEP应用3个trocar;腹腔探查找到移行和扩张的肠段;多处浆肌层活检确定诊断和病变肠段范围;腹腔镜辅助彻底游离巨结肠,经肛门直肠内拖出彻底切除,近端与肛门吻合。临床问卷式调查随访患儿肛门功能评分、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7 d吻合口感染1例。165例随访10个月~9年,(60.2±2.0)月,其中〈1年1例,1~3年15例,〉3~5年50例,〉5年99例。采用李正等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3个月、1年和3年肛门排便优良率分别为59.4%(98/165)、92.1%(151/164)和97.3%(145/149)。术后3个月、1年和3年肛门静息压力依次为(20.2±6.4)、(23.8±10.4)、(26.8±9.0)mm Hg,与同年龄组20例儿童志愿者肛门静息压力(27.9±9.6)mm Hg比较,术后3个月肛门静息压力明显降低(t=-4.781,P=0.000),术后1、3年肛门静息压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t=-1.677,P=0.095;t=0.509,P=0.611)。术后1年146例(89.0%)患儿钡剂结肠造影示结肠扩张和痉挛段消失,肛管直肠角正常。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LATEP是一种安全、有效、更为全面的治疗HD手术方式,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中长期随访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6.
经肛门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采用Soave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1] ,近来我们采用不开腹 ,经肛门一期根治术治疗 ,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1 材料与方法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2 3例 ,男 15例 ,女 8例 ,年龄 2 6天~ 4岁。以病史、体征、肛诊和钡灌肛等初步诊断 ,选择其降结肠无明显扩张的病儿 ,常规消毒腹部及会阴皮肤 ,插尿管。肛门扩张后 ,缝 4针牵引线。在齿状线上 4cm处直肠后壁取全层活检进一步确诊。齿状线以上粘膜下注入肾上腺素盐水 ,以利于止血和剥离。在齿线上 0 2cm处环行切开直肠粘膜 ,剥离直肠粘膜 6~ 8cm ,见直肠肌层随粘膜牵…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从 2 0 0 0年 5月起行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2 5例 ,年龄最小 2 3d ,最大 6岁 ,平均 1.5岁。全部病人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于脐上Varess针穿刺 ,慢速注入CO2 形成气腹 ,压力在 1.3 3~ 1.86kPa ,后于同一点置入内径 5mm腹腔镜 ,分别于左右下腹置入两只内径 5mm的操作钳 ,对准备切除肠管段肠系膜血管进行处理 ,肛门部的操作为改良Soave’s法 ,于齿环线上 0 .5~ 1.0cm水平结肠与肛管全层缝合。结果 手术时间最长 2 10min ,最短 12 0min ,平均时间 165min ,术后第 3天开始进食 ,住院时间 7~ 9d ,全部病儿术后无近期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安全 ,损伤小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惠儿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母亲随机分为两组各40名,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对各种留置管道的作用、疼痛的管理、肛周护理、术后活动、扩肛方法、康复方法等6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健康教育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惠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家长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能力,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9.
20.
<正>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消化道畸形,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为1/5000~1/4000,居小儿消化道畸形第二位~([1])。HSCR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在胚胎发育的5~12周神经嵴细胞迁移障碍,导致末端肠壁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引起病变肠管持续痉挛性收缩,蠕动消失,近端肠管扩张而出现腹胀、呕吐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