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比较Lvis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212例(214个动脉瘤),其中Lvis组88例(90个动脉瘤),Enterprise组124例(124个动脉瘤),比较2组动脉瘤栓塞即刻及随访时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围术期并发症、mRS评分。结果 Lvis组置入支架90个,Enterprise组124个。术后即刻DSA:Lvis组RaymondⅠ级77.3%(68/88),Ⅱ级13.6%(12/88),Ⅲ级9.1%(8/88);Enterprise组RaymondⅠ级75.8%(94/124),Ⅱ级15.3%(19/124),Ⅲ级8.9%(11/12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214,P=0.830)。术后随访复查DSA:Lvis组RaymondⅠ级90.4%(76/84),Ⅱ级4.8%(4/84),Ⅲ级2.4%(2/84),2例术后6个月复发;Enterprise组RaymondⅠ级72.8%(86/118),Ⅱ级15.3%(18/118),Ⅲ级8.5%(10/118),4例术后6个月复发,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3.312,P=0.002)。围手术期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Lvis组11.4%(10/88),与Enterprise组5.6%(7/12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282,P=0.131)。2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0~2分Lvis组85.2%(75/88),Enterprise组78.2%(97/12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1.145,P=0.252)。结论 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16例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8例,大脑前动脉分叉处4例,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2例,大脑前动脉A2远端分叉处1例,大脑后动脉P2分叉处1例。破裂动脉瘤1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结果 均在单一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完成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出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11例,2分3例,3分2例。16例随访时间3~14个月,(7.8±3.2)月。mRS评分0~1分14例,2分1例,3分1例。9例术后3~6个月行DSA,动脉瘤完全闭塞8例,瘤颈残留1例,9例均未见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内闭塞。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内治疗大脑前动脉远端(DACA)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DACA动脉瘤患者(共15个动脉瘤),对10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4个动脉瘤行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1个以Onyx胶栓塞。之后复查DSA,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即刻疗效。术后6个月复查DSA,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mRS评分0~2分为结局良好。结果术后即刻12个动脉瘤Ⅰ级栓塞,3个Ⅱ级栓塞。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缺血等并发症。1例术后12 h死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1例复发,10例结局良好(mRS评分0~2分),另2例mRS评分分别为3分、4分。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DACA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3月应用Enterprise支架(美国Codman公司)治疗颅内动脉瘤21例,其中宽颈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2例。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输送导管送至动脉瘤颈以远,通过输送导管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2例,支架先释放技术5例,支架后释放技术14例。21例22枚支架置入顺利,全部成功释放,位置良好。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13例,大部栓塞6例,单纯支架置入的2例微小动脉瘤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除1例驼背病人术后1周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外,余20例随访1~6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脑再出血或新发梗死;11例术后6~12个月行DSA,2例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未见支架移位和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操作简便,易通过血管弯曲处并准确释放,为颅内动脉瘤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中2例(2/60,3.33%)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4/60,6.67%)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RaymondⅠ级50个(50/65,76.92%)、Ⅱ级12个(12/65,18.46%)、Ⅲ级3个(3/65,4.62%)。术后1个月内3例(3/60,5.00%)动脉瘤再出血,2例致死;1例(1/60,1.67%)死于肺栓塞;4例(4/60,6.67%)并发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瘤颈复发,1例术后25个月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末次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43个(43/51,84.31%)RaymondⅠ级、8个(8/51,15.69%)Ⅱ级。末次随访,49例(49/57,85.96%)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8例(8/57,14.04%)为3~4分。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资料,其中14例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动脉瘤颈4 mm或瘤颈体比1/2。根据动脉瘤的瘤颈及载瘤动脉管径选择不同规格的LVIS支架,使用半释放技术释放支架。结果 25例颅内动脉瘤置入26枚支架(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释放2枚),均成功释放。术后即时血管造影RaymondⅠ级23例,Ⅱ级1例,Ⅲ级1例,出院时及1个月电话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7例半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均无动脉瘤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8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8个行支架辅助栓塞,1个行Onyx胶栓塞,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同时闭塞。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0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6个。术后6个月随访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6个,近全栓塞4个,部分栓塞1个。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5例,1分3例,2分1例,1例死亡为6分;出院后3~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38例,1分1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具有特殊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且复杂动脉瘤较为常见,对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植入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人1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7例先行NeuroformⅡ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4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8例,部分致密填塞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Ⅱ支架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持载瘤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28例接受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未破裂12例,破裂16例,平均年龄(51.8±7.5)岁。2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5例未破裂患者采用单纯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消失或动脉瘤明显变小,Raymond分级Ⅰ级3例(3/5),Ⅱ级例2(3/5)。另外23例患者采用2枚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1(11/23)例,Raymond分级Ⅱ级5(5/23)例,Raymond分级Ⅲ级7(7/23)例,其中19例(19/23)获随访(14.5±7.9)个月。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6例(16/19),Raymond分级Ⅱ级3例(3/19),无Raymond分级Ⅲ级病例。16例破裂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术后穿支事件,给予溶栓治疗后消退。预后mRS评分≤2分27例(27/28),≥3分1例(1/28)。结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多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宽颈的颅内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在某些瘤颈较宽的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支架完全释放后再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可能遇到支架移位、微弹簧圈填塞不全等问题.我们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以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急诊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中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支架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植入支架1例;未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术后3个月改良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示,6例恢复正常,1例恢复良好。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1.67%),载瘤动脉血栓形成3例(5%)。术后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52例(86.67%),近全栓塞6例(10%),部分栓塞2例(3.33%),栓塞率为96.67%(58/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分型可能是影响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颈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者应提高警惕,在病情允许下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问题,但随着Remodeling技术又称载瘤动脉球囊再塑型技术和各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为颅内宽颌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项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应用新型可伸缩的自膨式支架(LEO)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宽颈动脉瘤的初步体会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2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P1段2例,P1-P2段2例,P2段6例,P3段2例,均成功实施栓塞治疗;对其中2例单纯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8例以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2例植入支架。术后即刻行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1级10例,2级2例。术后4例诉头痛,经对症治疗后2周内好转;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及脑梗死。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颅内再次出血;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0分10例,1分1例,2分1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Neuroform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填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1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与瘤体比≥1/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0.5~1a。结果 11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球囊保护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7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脑血管DSA或CT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VADA患者(43枚动脉瘤)。其中10例(10枚)动脉瘤破裂出血,对6枚采用动脉瘤填塞及载瘤动脉闭塞术,4枚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未破裂33枚动脉瘤均行载瘤动脉重建术,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枚,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5枚,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枚。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所有43枚VADA均获成功,对28枚实现完全及次全栓塞、15枚实现部分栓塞。术后随访12个月,34例(38枚动脉瘤)接受全程复查,其中21枚治愈、11枚改善、6枚稳定,未见复发,无新发脑出血或脑缺血症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30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VADA安全、有效,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ED治疗的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植入12枚PED,其中10例植入1枚PED、1例2枚,3个动脉瘤单纯植入PED、9个植入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立即造影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滞留,PED贴壁良好,完全覆盖瘤颈,载瘤动脉通畅。术后1例发生局部急性脑梗死,经治疗后康复。术后随访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率75.00%(6/9)。根据O'Kelly-Marotta(OKM)分级:A级0个动脉瘤,B级1个,C级2个,D级9个。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1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人民医院从2009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01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或者单纯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预后效果等。结果 277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24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栓塞组栓塞后即刻Raymond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者占比分别为72.6%(90例)、21.8%(27例)、5.6%(7例),而单纯栓塞组为58.1%(161例)、32.9%(91例)、9.0%(25例),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率较高(P=0.022)。单纯栓塞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18/277),而支架辅助栓塞组为8.1%(10/124),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569)。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3.3%vs. 4.0%,P=0.693),但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6个月复查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栓塞组(12.6%vs. 22.2%,P=0.042)。结论 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  相似文献   

20.
支架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