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关闭内环口是否必要。 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6年5月间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50例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的患儿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彻底游离精索后所有的睾丸均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环口均未缝合关闭。观察手术时间、睾丸下降情况及并发症等。 结果50例患儿鞘状突均未闭合,其中腹股沟管型隐睾39例,腹腔型隐睾11例。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所有患儿睾丸均一期下降固定于阴囊。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个月至6.5年,中位时间3年,睾丸回缩至阴囊上方3例,超声复查无一例患儿腹股沟斜疝复发。 结论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安全、有效,术中缝合关闭内环口也许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在小儿腹股沟型隐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施行小儿腹股沟型隐睾腹腔镜手术95例患儿临床资料,将其中应用腹腔镜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实现隐睾松解的患儿与其他不同手术方式的患儿进行比较,对比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中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型隐睾共95例、125侧,按鞘状突开闭状态和睾丸位置的不同进行分型并实施不同手术方式:鞘状突闭合低位睾丸型8例、12侧(A组),腹腔镜探查后转阴囊切口松解固定隐睾;鞘状突闭合高位睾丸型6例、7侧(B组),腹腔镜下经腹膜后松解精索血管及隐睾;鞘状突未闭低位睾丸型8例、11侧(C组),腹腔镜内环口结扎后转阴囊切口松解固定隐睾;鞘状突未闭高位睾丸型73例、95侧(D组),应用腹腔镜下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实现隐睾松解固定。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无术中副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0%,B组42.9%,C组9.1%,D组4.2%。结论对于鞘状突未闭的腹股沟型隐睾,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的方法松解隐睾能避免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损伤;对于鞘状突闭合的腹股沟型隐睾,因无鞘状突腹膜引导松解精索,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推荐在腹腔镜下松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技术在儿童腹股沟型隐睾治疗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3年8~11月对33例41侧腹股沟型隐睾患儿进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均于腹股沟外探及睾丸,其中位于右侧14例,左侧11例,双侧8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并发症,无中转开放手术;33例41侧腹股沟型隐睾患儿均能经脐腹腔镜技术游离足够长度的精索并使睾丸能通过腹股沟管顺利降至阴囊。31例39侧睾丸固定于阴囊底,2例2侧睾丸固定于阴囊中部。随访6~9个月,所有睾丸发育良好,术后无睾丸回缩、萎缩、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腹股沟可触及隐睾,方法可行有效,且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可触及型隐睾采用单阴囊切口且离断不结扎鞘状突行睾丸下降固定的手术方法的应用,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观察。方法: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从2015年1~12月间因隐睾入院手术的病例:可触及型隐睾109例(125侧)(A+B组);未触及型隐睾15例(C组)。前者采用单阴囊切口+近内环口高位离断鞘状突(未结扎)睾丸下降固定(A组,53例,61侧)或标准腹股沟阴囊双切口睾丸下降固定(B组,56例,64侧),后者腹腔镜探查(C组)。分析单阴囊切口睾丸固定术在可触及型隐睾中的治疗成功率、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斜疝或鞘膜积液的发生(复发),以及单、双切口(A、B组)治疗可触及型隐睾中相关参数的比较。结果:可触及型隐睾患儿中位年龄1.4(0.6~11.0)岁。A组:中位年龄1.5(0.6~7.0)岁。隐睾侧别:左24例,2例伴有鞘膜积液;右20例,1例伴有鞘膜积液,2例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双侧9例,1例右侧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治疗成功率为95.1%(58/61)。B组:中位年龄1.4(0.8~11)岁。隐睾侧别:左27例;右22例,3例伴有腹股沟斜疝;双侧7例,1例术后右侧睾丸回缩。两组中鞘状突未闭合率80.8%(101/125)。未触及型隐睾C组15例全部腹腔镜探查:2例睾丸先天缺如;6例睾丸发育不良且切除;3例在内环口呈"窥视",改普通双切口术;4例腹腔镜手术固定。切口愈合良好,无睾丸萎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发生(复发)。结论:单阴囊切口且不结扎鞘状突治疗可触及型隐睾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且不结扎鞘状突未增加发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睾丸横过异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患儿,7岁,男性,术前超声、CT判断右侧隐睾位于同侧腹腔内,腹腔镜下见患侧睾丸精索血管横过异位,双输精管单侧起源伴行,与对侧精索及横过睾丸精索血管共同穿过已闭合的内环口,进入对侧腹股沟管。腹腔镜下游离患侧精索,经腹股沟开放手术将异位睾丸通过阴囊中隔复位固定到对侧阴囊肉膜下。结果术中未发现苗勒管残留,手术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患儿双侧睾丸位置理想,血流良好。结论睾丸横过异位是罕见睾丸下降不良畸形,术前难确诊,宜及早诊治,腹腔镜处理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术治疗小儿隐睾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脐进行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小儿的隐睾下降固定术的可行性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自09年6月至10月,共13例(14侧)患者接受该手术,均取脐作为操作通道,用切开法进入腹腔,将自制单孔多通道套管经脐置入腹腔,从通道内进腹腔镜及两个腹腔镜器械进行操作。将睾丸及精索血管充分游离后,通过腹股沟管将睾丸固定到肉膜外层,用可吸收线缝合伤口。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其中11例行一期隐睾下降固定术,2例因睾丸发育不良行睾丸切除术。套管制作平均时间为3min,通道建立时间为5±2min,手术时间17±7min,术中平均出血30±12ml,术后住院时间3.5±1.1d。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复查脐部切口无明显疤痕,睾丸位于阴囊内。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隐睾下降固定术治疗小儿隐睾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但操作难度较常规腹腔镜手术复杂,脐部单孔多通道套管及腹腔镜手术器械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单孔法创伤更小,几乎无疤痕,是一种具有一定优势的微创手术方法,但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Bianchi手术在合并鞘状突未闭的滑动性隐睾或低位隐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患侧阴囊部横行切口,逐层进入,打开鞘膜囊,暴露睾丸(了解睾丸大小、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发育情况),横断鞘状突分离至高位后丝线双重结扎。结果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39.9 min。出血少,1~2 ml。术后患儿疼痛症状轻,阴囊轻微肿胀,无须使用抗生素。术后6 h后开始流质饮食,术后2~3 d出院,无切口感染。33例术后随访0.5~6个月,平均4.8月,睾丸均停留在满意位置,外观良好,左右阴囊对称,无睾丸萎缩、睾丸回缩、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等并发症。结论单孔腹腔镜辅助Bianchi手术治疗合并鞘状突未闭的滑动性隐睾,更加容易达到下降固定睾丸及高位结扎疝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可触及隐睾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26侧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进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其中左侧隐睾8例,右侧隐睾12例,双侧隐睾3例。结果 23例中有20例隐睾患者经腹腔镜手术均能分离到足够长度的精索及输精管,使睾丸能通过腹股沟管顺利降至阴囊中而I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月睾丸发育良好,睾丸无回缩,均未出现睾丸萎缩、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等并发症。3例转为腹股沟开放性手术。结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可触及的隐睾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可触及腹股沟型隐睾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腹股沟型隐睾患者773例,左侧218例、右侧459例、双侧96例,共869个睾丸。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20个月。超声刀腹腔内切开腹膜后壁,游离高位精索接近肾下极,并将后腹膜与输精管分离开,再分离松解腹股沟管内精索粘连,离断睾丸引带,将睾丸回拉入腹腔内,保护输精管,将睾丸下拉入阴囊固定于肉膜囊。结果:773例869个睾丸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4.8±5.4) min。患侧鞘状突未闭692侧(89.5%);677例单侧隐睾对侧隐匿性疝233例(34.4%),术中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无皮下气肿发生,术后无呕吐、腹胀不适,无伤口出血及明显疼痛。术后定期复查彩超,随访6~18个月,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回缩及萎缩,未发现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结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型隐睾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且可同时探查及治疗对侧隐匿性疝,避免了异时性腹股沟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及分析三种术式治疗儿童不同位置隐睾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9例(213侧)隐睾患儿资料,年龄5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4岁)。根据术前及术中对患儿隐睾部位、发育等情况的评估,分别采用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加经阴囊隐睾固定及经腹股沟切口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三种术式治疗小儿隐睾的疗效。 结果90侧隐睾采取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61侧隐睾采取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加经阴囊手术,62侧隐睾采用开放经腹股沟切口手术。105例单侧隐睾病例中,术中探查见患侧鞘状突未闭者有85例(80.95%);对侧鞘状突未闭者有40例(38.10%)。54例双侧隐睾病例中,合并双侧鞘状突未闭者31例(57.41%),合并单侧(一侧及以上)鞘状突未闭者44例(81.48%),其中31例为双侧鞘状突均未闭,13例为只有一侧未闭。均行腹腔镜套管针法高位结扎闭合鞘状突。2侧睾丸术中见发育不良予以切除,其余所有睾丸均无张力固定于患侧阴囊。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至6年,发现1例复发,其余病例未见手术侧睾丸萎缩及回缩。三种术式对治疗小儿隐睾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对腹腔高位隐睾手术治疗具有优势,可同时处理未闭鞘状突。腹股沟部低位隐睾可行腹腔镜鞘状突结扎加经阴囊切口手术。经腹股沟切口手术在诊断睾丸缺如及睾丸发育不良等情况中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使用筋膜闭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结扎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12月我科对381例517侧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筋膜闭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结扎术,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筋膜闭合器挂线经腹股沟内环体表穿刺,一次穿刺腹壁保持进出线在同一路径,完全在腹膜外间隙内实现置线和带线出体外,采用或不采用水分离技术环绕疝缺损腹膜外双重结扎内环。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诊断单侧腹股沟斜疝245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36例;104例术前诊断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均予以同期处理。手术时间单侧(8.9±1.3)min,双侧(14.6±1.8)min,术中无输精管、精索血管损伤。358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疝复发,无切口感染、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鞘膜积液及皮肤肉芽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筋膜闭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结扎术除保留原本双钩套扎针的优势外,内芯的微型抓钳设计可以避免双钩套扎针挂钩肠壁或腹膜的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科对85例小儿鞘膜积液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经脐部置入腹腔镜,疝钩针带4号丝线经患侧内环口体表处穿刺进入腹膜外间隙潜行,借助水分离技术使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与后腹膜间隙分离,环绕内环口1周完成鞘状突高位结扎。结果85例单孔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增加辅助操作孔,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单侧13~20 min,平均16 min;双侧23~36 min,平均29 min。85例随访4~9个月,平均6个月,1例患儿术后3周腹股沟穿刺点发生迟发性线结反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安全、可行,术后体表无明显瘢痕,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的可行性及微创优势. 方法 腹股沟型隐睾患儿90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17个月.左侧24例、右侧53例、双侧13例,共103个睾丸.腹腔镜下离断鞘状突或疝囊,松解腹膜后精索,将睾丸拉入腹腔,离断引带;将睾丸拉入阴囊固定. 结果 90例103个睾丸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平均手术时间(32.7±5.2)min.103个睾丸患侧鞘状突未闭93侧(90.3%);77例单侧隐睾对侧鞘状突未闭12例(15.6%).术中发生皮下气肿3例(3.3%),拔出套管后,经切口排出气体,气肿消失.术后随访6~12个月,103个睾丸均在阴囊内,无萎缩及睾丸回缩. 结论 腹腔镜下腹股沟型隐睾固定手术安全、有效,弥补了开放术式破坏腹股沟管解剖完整性、腹膜后高位松解困难等缺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术治疗儿童巨大(内环口直径≥1.5 cm)腹股沟斜疝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长春市儿童医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水分离双钩套扎针内环口闭合并脐内侧襞遮盖修补术治疗的63例巨大疝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6岁,中位年龄36个月,疝内环口直径≥1.5 cm,实施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疝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结果 63例(77侧)巨大腹股沟疝均成功实施手术。49例单侧巨大疝术中发现32例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予以同时单纯腹膜外内环结扎。手术时间单侧49例为(9.5±3.5)min,双侧14例为(20.8±4.2)min。术中未出现血管损伤、疝环腹膜撕裂及腹膜结扎不全等。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2例鞘膜积液,2例线结反应,无伤口感染、复发疝以及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术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的隐睾,采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各类隐睾共56例。腹腔型隐睾9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下游离患侧睾丸及精索,自腹股沟管将睾丸牵入阴囊,固定于阴囊底部肉膜囊内。阴囊高位型隐睾及滑动睾丸6例采用单纯经阴囊切口手术(Bianchi),直接于患侧阴囊底部皮肤皱褶内做顺皮纹切口,游离精索,将睾丸固定于肉膜囊内。腹股沟型隐睾41例,采用腹腔镜手术与Bianchi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不将睾丸提入腹腔,不切断睾丸引带,腹腔内游离精索后,将睾丸下推至阴囊,然后转至阴囊部操作,采用Bianchi手术,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肉膜囊内。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达到睾丸无张力固定于阴囊底部的效果。平均手术时间,腹腔型(65±8)min,腹股沟型(56±6)min,阴囊型(45±5)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出现。术后第3天出院。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睾丸位置均位于阴囊底部,无睾丸萎缩或回缩病例,血供良好,发育正常。结论根据睾丸位置选取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使隐睾手术全部达到微创化治疗,损伤小,恢复快,无明显切口瘢痕,精索游离充分,能够将睾丸固定于阴囊低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嵌顿疝腹腔镜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2月至2012年12月为73例腹股沟嵌顿疝患儿行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横筋膜上内环口缺损较大时利用脐侧韧带缩小内环口。结果:7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120 min,平均(45.9±24.5)min;住院2~12 d,平均(4.5±2.0)d。随访65例,复发1例。术中行内环口修补者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术中可同时处理对侧腹股沟隐匿性疝,在结扎疝囊颈的基础上利用脐侧韧带进行内环口修补可减少复发,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8月~2008年3月对60例腹股沟区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根据睾丸位置高低,采取经阴囊或腹腔镜辅助下睾丸固定手术。结果经阴囊睾丸固定术24例,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23例固定于阴囊底,1例固定于阴囊上极。经阴囊转腹腔镜睾丸固定术2例,均为右侧,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经隐囊手术睾丸下降位置不满意,转为腹腔镜手术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底。经腹腔镜睾丸固定术34例,其中睾丸位于腹股沟内16例(41.1%),位于近外环口处18例(52.9%),合并腹股沟斜疝8例(23.5%),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结扎,术后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60例B超随访3~6个月,平均4.3月,无睾丸萎缩及回缩,无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结论可触及睾丸的腹股沟隐睾如果能推到阴囊上极,则可选择经阴囊切口的睾丸固定术;如果不能将睾丸推到阴囊上极或经阴囊切口不能将睾丸固定到阴囊底时,可选择腹腔镜手术。2种手术方法睾丸固定位置满意,可作为临床医师的参考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脐0.5cm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间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手术用普通外科缝针荷包缝合内环口。结果治疗小儿斜疝31例,单侧斜疝17例,双侧斜疝14例,其中隐匿性疝4例。单侧疝手术时间平均12min,双侧疝26min,无阴囊水肿、感染、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复发。结论经脐0.5cm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可靠、美观并且操作简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对隐睾的定位作用(附1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3年 1月~ 1999年 6月 ,应用腹腔镜技术对 12例不可触及隐睾患者行定位诊断或治疗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12例。年龄 6~ 49岁 ,平均 2 2岁。双侧 8例 ,单侧 4例。共 2 0个隐睾 ,左侧 10个 ,右侧 10个。不可触及隐睾诊断均在术前确定。全麻 ,患者取头低仰卧位 ,观察镜在脐下缘水平进入腹腔。从患侧内环口开始观察 ,以健侧为对照。结果 本组 11例手术成功。 2 0个睾丸中位于腹股沟管内环以上者 12个 ;腹腔镜观察到精索血管及输精管进入内环者 5个 ,经开放手术证实 3个位于腹股沟管内 ,2个为异位睾丸 ;腹腔镜判断睾丸缺如 2个 ,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免水分离技术的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内环结扎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12月,102例(139侧)小儿腹股沟斜疝在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套扎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旋转钩针使钩针斜面背离术者视野,顶起后腹膜,利用钩针锹面顺势推进越过输精管与后腹膜之间间隙,在危险三角内抛置丝线于腹腔内;钩针沿原路退回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再次进针经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外侧,旋转钩针使钩针斜面背离术者视野,顶起后腹膜,利用钩针锹面顺势推进越过精索血管与后腹膜之间间隙,沿此前针孔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闭合内环口。结果 139侧手术均获成功,未借助操作器械辅助。单侧(65例)和双侧(37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0.8±2.4) min和(17.6±2.9) min。平均随访13(7~26)个月,未出现伤口感染、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无复发疝、鞘膜积液和皮肤肉芽肿形成。结论免水分离技术的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安全、有效、简便,脐窝瘢痕隐蔽,美观,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