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没药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以期为包含没药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没药药材主流基原为Commiphora myrrha,历代产地集中在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地区及肯尼亚北部,可生用或炒用。现今常用的规格有没药、炒没药、醋没药,其中没药为净制后的生品;炒没药为清炒品,在古代本草中均有相关记载并沿用至今;醋没药为近代新增炮制规格。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中所用没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净制后的生品。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附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包含附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附子药材主流基原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药用部位为其子根,以四川绵阳为道地产区;宋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清代陕西成为另一产区,但品质不及四川。附子炮制历史变迁复杂,由火制转变为水火共制,其辅料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变过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附子药材以乌头A.carmichaeli子根为来源,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黑顺片"炮制品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麦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麦冬的取样及研究等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麦冬入药基原有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多种植物,主流为麦冬O.japonicus(L.f)Ker-Gawl.、山麦冬L.spicata(Thunb.) Lour. var.prolifera Y. T. Ma.与阔叶山麦冬L.muscari(Decne.) Baily。浙江自宋代起成为麦冬优质产区,明代成为麦冬的道地栽培产区。清代起四川发展为麦冬的另一道地产区。明代及之前麦冬强调去心加工,然清代以来麦冬心亦入药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麦冬药材以麦冬O.japonicus块根为来源,结合生产实际可不进行去心加工,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款冬花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款冬花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款冬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皆以“款冬花”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基原为款冬Tussilago farfara的花蕾,此外,古代尚有以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的花蕾作为款冬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十二月,现代采收时间为12月或地冻前当花蕾尚未出土时采挖。历代以河南嵩县、甘肃灵台、陕西榆林等地所产品质优良,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肥壮、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炮制方法由南北朝开始的用甘草水浸到明代的蜜水拌后微火炒,再逐渐演变到现代的蜜炙法。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在开发含款冬花的经典名方时,选用菊科植物款冬T. farfara的干燥花蕾,并按照经典名方的具体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款冬花炮制品,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五灵脂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包含本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古代五灵脂的主流来源为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Edwards的干燥粪便,历代以山西、河北为主产区,可生用或炒用。清代以来五灵脂多以醋炒,并延续至今形成醋五灵脂的炮制规格。建议经典名方"身痛逐淤汤"中五灵脂药材按照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醋五灵脂"的规范进行炮制加工。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藁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藁本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藁本为正名,但其别名甚多。历代所用藁本的主流基原植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和辽藁本L. jeholense,此外,尚有细叶藁本、滇芹、鞘山芎(新疆藁本)、水藁本等在不同地区习用。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藁本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藁本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的原植物调查整理,明确藁本正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及以南地区,现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少量生产。辽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以北地区,现于辽宁、河北等地有较多栽培;古代藁本的采收期多集中于正月、二月,以根粗大、干燥、气香、质重者为佳,现则多于春季出苗前及秋季叶枯后采集根及根茎,以个大、干燥、色黄、质坚、气香、根须少、残基短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研末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藁本采用藁本L. sinense或辽藁本L. jeholense的根及根茎,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古代资料,结合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方剂涉及的茯苓药材的基原、产地与品质、采收期、加工炮制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茯苓药材的经典名方品种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古代茯苓入药的基原应为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玉竹的名称、基原、学名、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开发含玉竹的经典名方提供参考。玉竹,最早以“女萎”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多以“萎蕤”为正名,近代以来本草、方书则多以“玉竹”为正名。古代玉竹有委萎、女萎、萎蕤等不同称谓,三者名称相似且历史上存在同名异物混用情况。唐代苏敬根据功效不同单独将具有治痢功效的女萎列在《新修本草》草部中品;北宋苏颂则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及医籍药方的不同能效,认为三者为不同来源的药材;三者名实不清在历史上持续了较长时间。笔者按照时间发展脉络,对三者名实进行考订,得出委萎和萎蕤系同一药材,即今百合科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女萎为毛茛科女萎Clematis apiifolia,厘清了三者的源流关系。历代所用玉竹的主流来源为今百合科玉竹P. odoratum的根茎,其野生分布较广,资源量大。古代著录的玉竹产地主要为山东泰山、安徽滁州、舒州及陕西汉中;近代以河北北部,湖南邵阳所产量大质优;现代以产于江苏海门的“江北玉竹”,安徽安庆、铜陵、南陵的“安玉竹”,河北丰润、玉田、遵化、怀来和辽宁绥中、锦西、建昌、凌源、辽阳、海城、盖平所产的“关玉竹”,湖南邵阳的“湘玉竹”为道地药材。古代玉竹的品质以“肥白者良”,现代则以根条粗壮,色泽黄亮,质地柔润,无僵皮、不泛油者为佳。玉竹在古代的产地加工多为“阴干”,现代则多采用晒或蒸后经搓揉再干燥。古代炮制多刮去皮后在蜜水中浸泡再蒸透,现代则多洗净切厚片生用。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以百合科玉竹P. odoratum的根茎为来源,根据处方炮制要求选用相应规格;基于《温病条辨》益胃汤中玉竹注明“炒香”,以达到芳香醒脾的作用,可参考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清炒法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荆芥的名称、分类、基原、药用部位、性味、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荆芥以“假苏”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荆芥”一名则首见于《吴普本草》,后世多沿用“荆芥”为正名。假苏之名源于其气味,而荆芥则源自读音。荆芥主流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带穗全草,其道地产区为江苏、河北等地。近代以来总结荆芥品质以茎细、穗多色绿、气香者为佳。在临床应用上,荆芥多为生品入药,炒炭入药主要用于止血。经典名方槐花散、当归饮子原方均以荆芥穗入药,因此建议使用唇形科植物荆芥S. tenuifolia的干燥花穗;而凉血地黄汤则以荆芥炭入药,建议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荆芥炭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杜仲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产地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考证,以期为含杜仲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均以杜仲为正名,基原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干燥树皮,古今一致;杜仲最早的产地为河南、山西、陕西、四川一带,自明代以来产地扩展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且推崇四川、陕西、重庆、贵州、湖北等地为杜仲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皮厚、块大、粗皮刮净、断面多丝、内表面色暗紫为佳;杜仲的古代炮制加工方法主要有去粗皮切制生用和加酥蜜、姜汁、盐水、酒等辅料炮制,近现代以来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沿用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切制生用、盐炙,建议挖掘不同杜仲炮制品的现代科学内涵,通过标准恢复传统主流炮制方法。基于宋代陈自明的三痹汤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的要求,根据考证结果,建议使用姜杜仲,即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炒法,以姜汁为辅料进行炮制后入药。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辛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辛夷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辛夷为正名,意为有辛香之味的花蕾;历代所用辛夷的主流基原植物为玉兰Magnolia denudata和望春玉兰M. biondii;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多个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辛夷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辛夷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明代前辛夷主产于陕西地区,其后著录的产地渐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崇河南所产望春玉兰之花蕾,奉为道地,因经禹州集散,而习称“会春花”;古代辛夷的采收期多集中于农历正月、二月,亦推崇以望春玉兰之花蕾入药,现则多于冬、春二季采集花蕾,以身干、个大、色黄绿、内瓣紧密、气香、无枝梗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水浸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辛夷采用历代所推崇的品质更佳之望春玉兰M. biondii的花蕾,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地榆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采收时间、品质评价及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据考证可知,地榆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本草均以之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或其变种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var. longifolia的根。古代本草以其根绵软、肥大者为好,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长叶地榆;近现代著作则以根条粗、质硬、断面粉红或红色、无根茎及须根者佳,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地榆。地榆历代主流炮制方法多为生用,偶见以醋炒、焙等方法炮制加工;自清代以来出现地榆炒炭使用并沿续至现今。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有地榆的经典名方使用长叶地榆的根入药,其炮制方法应结合具体药物条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郁李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涉及郁李仁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自“郁李仁”作为药材正名被《神农本草经》收载以来,历代本草多沿用,另有以郁核、郁子、郁李等名称收载,尚有爵李、雀李、车下李、棣等别名;历代提及的基原植物涉及蔷薇科植物约12种,但以欧李Prunus humilis、郁李P. japonica和麦李P. glandulosa为历代所用的主流品种,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基原为欧李、郁李和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古代本草对于郁李仁的产地记载大多为“生高山山谷丘陵,处处有之”,近现代文献记载其产地因基原而不同,如欧李、郁李主产于我国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山东等地区,长柄扁桃主产于内蒙古;近现代文献总结其品质以淡黄色,饱满充实,整齐不碎,不泛油者为佳,且小李仁优于大李仁;郁李仁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烫泡去皮、烫泡去皮后炒制、烫泡去皮后捣碎,共同特点为烫泡去皮后入药,历版《中国药典》规定为用时捣碎。基于考证结果及《辨证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海风藤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加工进行考证,以期为含海风藤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表明,海风藤入药最早以“南藤”为正名收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并有“丁公藤”“石南藤”等异名;而“海风藤”一名应出现于明代;宋代之前海风藤药材来源可能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南藤Piper wallichii的藤茎,宋代后使用品种则多为胡椒属风藤P. kadsura、山蒟P. hancei等植物,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海风藤药材基原仅风藤P. kadsura一种,结合基原考证、市场调查及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基原除风藤P. kadsura外,可增加山蒟P. hancei;由于气候变化及胡椒属植物喜热的习性特点,历代海风藤药材所著录的产地呈现由秦岭一带逐渐向南迁移至南方盛产胡椒属植物的地区,明代以来则推崇福建省泉州地区;采收期为农历七月至八月,采取地上部分,除去须根、细茎及叶,晒干;历代关于海风藤药材的炮制记载较少,多为生品入药,故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药材未注明特殊炮制要求的采用生品即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防己的名称、基原、产地、传统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正名为防己,因其产于汉中,又称“汉中防己”,唐代之后逐渐明确分化为汉防己和木防己,并有“汉主水气,木主风气”之说,粉防己及广防己之名始见于民国时期,粉防己曾集散于汉口,因此也被称为“汉防己”,易与传统汉中防己简称的汉防己相混淆。由基原考证可知,清代及以前本草所用防己药材主流基原为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汉中防己),防己科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应用历史也可追溯到唐代以前,明代以后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逐步成为防己的另一主要基原,民国时出现广防己A. fangchi作为防己入药,至现代因广防己含马兜铃酸类毒性成分而被禁用,粉防己成为当今该类药材的主流法定基原。传统汉中防己道地产区为陕西汉中,当今主流粉防己主产江西等地。由品质评价考证可知,汉中防己以断面放射状纹理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者为佳,粉防己以质坚实、内白色、粉性足、纤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白扁豆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炮制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多以扁豆、白扁豆为正名,其命名多源于其形态、色泽;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扁豆Lablab purpureus,药用部位主要为白色成熟种子,宋代增加了扁豆叶、明代增加了扁豆花药用;近代以来推崇的道地产区为江苏苏州、浙江等地,现主产于云南楚雄、新平,四川攀枝花等地;白扁豆传统品质评价以个大,粒实,饱满,色白者为佳;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采收时间为农历八月至九月,种子成熟时采收其豆荚,并取出种子晒干;古代主流炮制方法主要有种子连皮炒后研碎使用,亦有浸后去皮生用。基于以上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所用白扁豆选取扁豆L. purpureus开白花植株的种子或花,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白扁豆的干燥生品或干花入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