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IMA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2008年间接受直肠癌手术并进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1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未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204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5% (10/105),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20.0%,2/10)明显低于无转移者(76.9%,70/91)(x2=21.54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5.764,P<0.05)为pT3、p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患者(Wald =7.818,P<0.05),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IMA根部淋巴结清扫与否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3%(72/101)和70.6%(142/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99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9% (2/105)和7.4% (15/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8,P<0.05).结论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是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肿瘤浸润深度为T3、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No.253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168例直肠癌及乙状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直肠癌No.253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应用软件SPSS 22.0处理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具有统计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6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No.253淋巴结转移20例(1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梗阻、分化程度低及脉管瘤栓是结直肠癌No.253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转移组的累积总生存率(75.0% vs. 92.6%,P=0.000)及无病生存率(65.0% vs. 91.9%,P=0.000)显著低于非转移组。 结论术前梗阻、分化程度低及脉管瘤栓与结直肠癌No.253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伴有No.253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低位直肠癌是否常规行No.253淋巴结清扫,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且东西方观点有所不同。西方学者更强调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性是手术根治的关键,良好的TME手术质量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T2以上的低位直肠癌日本学者和我国学者除了强调全直肠系膜切除外,还注重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即No.253淋巴结)的清扫(D3根治术)。近年来,低位直肠癌是否常规行No.253淋巴结清扫观点趋于统一:如怀疑No.253淋巴结转移,建议行新辅助化疗,或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如证实No.253淋巴结转移则进行彻底的清扫。对于分期在T2以内的低位直肠癌,若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No.253淋巴结阴性则不作为低位直肠癌的常规清扫范围,因为在清扫No.253淋巴结时很容易损伤腰内脏神经和肠系膜下神经丛,造成术后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T2以内的低位直肠癌不常规行No.253淋巴结清扫,而对于T3以上的低位直肠癌如术前检查怀疑No.253淋巴结发生转移,则更强调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及行No.253淋巴结清扫的D3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X)(TX=肿瘤相关5年生存率×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评估侧方淋巴结清扣对于改善进展期低位直肠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直肠癌行根治性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侧方淋巴结清扫的96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直肠上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20/96),13%(12/96),10%(10/96)和15%(14/96).检出直肠系膜淋巴结、直肠上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和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5%,25%,20%和36%.TX:清扫直肠系膜淋巴结和侧方淋巴结的TX分别为7.4和5.4,明显高于清扫直肠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的3.3和2.0.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4%(9/14),TX明显高于侧方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11%(9/82)(x2=22.308/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8.0±6.7)个月(95%置信区间:24.8~51.2个月),明显短于侧方淋巴结转移阴性的(80.9±2.1)个月(95%置信区间:76.7~85.1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以及改善预后.除全直肠系膜切除外,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术中还应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的主要转移方式,NCCN、日本大肠癌研究会(JSCCR)和我国结直肠癌诊疗相关规范都规定了结肠癌根治术需要行区域淋巴结清扫,No.223、No.253淋巴结属于左半结肠癌的区域淋巴结。结肠脾曲癌由结肠中动脉左支和左结肠动脉双重供血,推荐行No.223、No.253淋巴结清扫,降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主要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只须行No.253淋巴结清扫。目前,部分研究认为血管低位结扎(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与血管高位结扎对于淋巴结清扫数量及肿瘤学效果一致,部分研究提示血管高位结扎可能影响肠管血供,增加吻合口漏的发生。因此,推荐清扫No.223、No.253淋巴结时可以保留结肠中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由于左半结肠癌发病率较低,目前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期待临床进行高级别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明确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和区域性淋巴廓清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 式淋巴廓清术69 例和同期行非根部结扎根治术直肠癌56 例。结果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1-6% ,肿瘤浸润深度pT3 和pT4 期发生转移明显增多。有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者5 年生存率为37-5% ,明显低于无根部淋巴转移者(70-5 %) ;同时,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 式淋巴廓清术总的5 年生存率为66-7% ,明显高于非根部结扎的根治术者(48-2% )。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强调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和近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对下部直肠癌加行侧方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尤其对pT3 和pT4 期患者,能提高患者5 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和区域性淋巴廓清对患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式淋巴廓清术69例和同期行非根部结扎根治术直肠癌56例。结果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1.6%.肿瘤浸润深度pT3和pT4期发生转移明显增多。有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37.5%,明显低于无根部淋巴转移(70.5%);同时,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式淋巴廓清术总的5年生存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根部结扎的根治术(48.2%)。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强调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和近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对下部直肠癌加行侧方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尤其对pT3和 pT4期患,能提高患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直肠癌层面优先入路侧方淋巴结清扫病人侧方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生存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层面优先入路侧方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临床资料,对病人侧方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与生存预后进行分析(应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应归属于局部转移还是远处转移。结果 共纳入111例病人,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肠系膜(-)侧方(+)”组(20例)和“肠系膜(+)侧方(+)”组(58例)病人的生存数据进行分析显示,“肠系膜(-)侧方(+)”组3年生存率为58%,“肠系膜(+)侧方(+)”组3年生存率为59.8%,与文献报道相比,两组生存曲线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期的N2期生存曲线一致,3年生存率与直肠癌N2期相近。结论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而直肠系膜淋巴结未转移的病人预后可能与直肠癌N2期的病人相似,优于Ⅳ期直肠癌病人,提示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应归属于区域淋巴结转移而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肠系膜下动脉最适离断平面.方法:对比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月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不同离断平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经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离断血管(334例)与远离根部2~4 cm处结扎离断血管(153例)比较,前者在处理肠系膜下动脉平均手术时间(7.8 min vs.12.6 min),处理肠系膜下动脉处平均出血量(4.8 mL vs.12.5 mL),平均肠系膜下动脉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除数(12.5枚vs.10.9枚)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者肠系膜下神经损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无肠管血供障碍.结论: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肠系膜下动脉于根部结扎离断是安全可靠的.并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少,局部淋巴结清扫彻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73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根部结扎组85例,采用IMA根部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非根部结扎组88例,采用IMA低位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根部结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淋巴结数及转移度、复发率、5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非根部结扎组的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根部结扎组,复发率则明显高于根部结扎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A根部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优于IMA非根部结扎及结扎部位淋巴结廓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淋巴结转移数量对预后影响的优化分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至2021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34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指南N分期标准分为T1N1与T1N2+组,其中T1N1组140例,T1N2+组208例。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早期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log-rank检验筛选淋巴结转移数量对预后影响的最优分类。结果:T1N1组3年总体生存率高于T1N2+组(83.9%vs.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N分期、肿瘤大小、脉管癌栓与早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远期预后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7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体类型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生存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Χ2=18.806,P=0.000);淋巴结转移数<4个组生存率高于淋巴结转移数≥4个组(Χ2=4.659,P=0.031).结论 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其间关系有利于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技术对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4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保留LCA的IMA低位结扎(LT)组(n=64)与不保留LCA的IMA高位结扎(HT)组(n=81)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T组手术时间[(164.31±49.00)min vs.(138.00±35.72)min,P0.001]长于HT组;LT组与HT组253组淋巴结清扫总数[1(0,2) vs. 1(0,2),P=0.520]及术后乳糜瘘(3%vs. 0,P=0.193)、尿潴留(6.3%vs. 4.9%,P=1.000)、吻合口漏[4/64(6.3%)vs. 10/81(12.3%),P=0.217]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吻合口漏的分级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29)。结论: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以根治为前提保留LCA可达到同样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效果,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但手术时间可能更长,仍无法改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其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No.14v淋巴结清扫)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8例胃癌患者中,病理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转移者19例(14.8%),No.14v淋巴结阴性者10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微转移者5例(3.9%),No.14v淋巴结的总转移率为18.8%。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及No.6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37.5% vs. 77.9%)及无病生存率(29.2% vs. 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142、28.691,P=0.000、0.000)。 结论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No.6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伴有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66例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术中保留LCA(保留LCA组);33例术中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不保留LCA(不保留LCA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术中、术后、随访、标本等相关指标。结果:保留LCA组术后排气时间[(56.45±22.06)h vs.(70.61±26.39)h]、术后住院时间[(11.03±3.56)d vs.(13.36±4.94)d]短于不保留LC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流质时间、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发生率及短期随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保留LCA是安全、可行的,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的清扫、短期复发、转移、死亡率,且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至2005年行根治性切除联合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1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33例(18.8%),其中髂内及直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占51.5%,闭孔淋巴结转移占39.4%.年龄≤40岁、浸润型癌、T3-4期、上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全组5年生存率为64.1%,TNM分期Ⅰ、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9.1%、42.1%.癌灶大小、浸润深度、上方淋巴结转移、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盆腔侧方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73.6%,而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为2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术前螺旋CT检查研究直肠癌直肠系膜侵润程度及环周切缘(CRM)状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恩施州中心医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120例被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对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行术前螺旋CT检查,术后随访直肠系膜侵润程度与CRM状态,Kaplan-Meier曲线计算生存率,Pearson相关检验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 120例直肠系膜侵润程度Ⅰ度、Ⅱ度、Ⅲ度的患者各51、32、37例,其中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9%、6.2%、45.9%,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3.7%、28.1%、59.5%,3年生存率分别为86.3%、65.6%、32.4%。120例患者CRM状态呈阳性21例,阴性99例,阳性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阴性患者(38.1%vs 13.1%,χ2=6.358,P=0.016;66.7%vs 24.2%,χ~2=11.236,P=0.001;76.2%vs 27.3%,χ~2=16.359,P=0.000)。生存曲线及相关性分析显示直肠系膜侵润程度越低,患者3年生存率越高(P=0.012),直肠系膜侵润程度与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52);CRM状态为阴性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阳性患者(P=0.005),CRM状态与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71);Cox回归模型显示是否远处转移、直肠系膜侵润程度、CRM状态3个因素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直肠系膜侵润程度、环周切缘状态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直肠系膜侵润程度、环周切缘状态、是否远处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重要因素,直肠癌患者术前CT检查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9岁.病程<1年者46例(56.8%),≥1年者35例(43.2%).行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6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75例.按2002年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记录患者年龄、有无包皮过长/包茎史、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形状、分级、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情况和淋巴结大小等指标.结果 81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N+42例(51.9%),无淋巴结转移者pN0 39例(48.1%).G1、G2、G3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78.3%(18/23)和100.0%(8/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根据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cN+和cN0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3.5%(40/63)和11.1%(2/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27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4%与92.3%(P=0.00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与91.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和肿瘤分级是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对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Ⅰ期肺腺癌机器人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的疗效差异。方法纳人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291例患者,并分为两组:RATS组,125例;VATS组,166例;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得出114对数据:RATS组男45例、女69例,年龄(62±9)岁;VATS组男44例、女70例,年龄(62±8)岁。比较两组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差异,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 RATS组与VATS组术后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S LC VATS能清扫更多的淋巴结(P=0.000),术中出血量(P=0.000)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P=0.001)更少。RATS组与VATS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S组1年无病生存率(94.1%vs.95.6%)、3年无病生存率(92.6%vs.75.2%)、5年无病生存率(92.6%vs.68.4%)及平均无病生存时间[(78±2)个月vs.(63±4)个月]明显优于VATS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组数是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患者无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子包括手术方式、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组数、淋巴结清扫数量。多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状况与无进展状况均无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ATS治疗Ⅰ期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与VATS手术无差异,RATS拥有更好的无病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先行法在腹腔镜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2月采用动脉先行法的腹腔镜辅助保留LCA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优缺点。操作要点:血管鞘内游离肠系膜下动脉(IMA)及其分支,于根部离断直肠上动脉、乙状结肠动脉,适当的位置离断肠系膜下静脉,将保留的IMA-LCA血管袢提起牵向头侧,排除血管干扰,完全暴露并清除253组淋巴结。结果: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70(130~280)min;平均术中出血35(20~100)m L。术中无输尿管损伤。术后无吻合口瘘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253组淋巴结清除4.2(2~8)枚。术后病理诊断: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7例,低分化腺癌7例;IMA根部淋巴结均为阴性。按照TNM分期,T_1为6例,T_2为7例,T_3为19例;N_0为16例,N_1为9例,N_2为7例;Ⅰ期5例、Ⅱ期11例、Ⅲ期16例。结论:在腹腔镜辅助保留LCA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手术中,先行打开血管鞘游离IMA及其分支,反转牵开保留的IMA-LCA血管袢,易于彻底清除IMA根部淋巴结,保留LCA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采用动脉先行法保留LCA的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