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选择保护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在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短松Nissen术式)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78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合并食管裂孔疝行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短松Nissen术式)的临床资料,分为传统手术组和迷走神经保护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 Q量表)评分、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 LESP)、反流症状控制情况。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术中脏器损伤发生。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85.5±13.9)min vs.(88.3±18.6)min,t=0.729,P=0.468];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18.6±8.6)ml vs.(18.1±8.5)ml,t=-0.221,P=0.825];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2.0±0.7)d vs.(1.8±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食管裂孔疝(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1年1月我科11例新生儿(男7例,女4例)食管裂孔疝(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患儿年龄2~94 d(中位数4 d)。体重(2.82±0.51)kg。出生后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采用腹腔镜下四孔法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其中9例Nissen术,2例Thal术。结果11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9例Nissen术,手术时间(173.0±43.8)min;2例Thal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4、206 min。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5±1.2)d。住院时间(14.1±4.1)d。11例患儿随访7~74个月,中位随访28个月,术后食管裂孔疝无复发,身高、体重与同龄儿无明显差别,无明显呕吐,无纳奶呛咳。结论新生儿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产前诊断的食管裂孔疝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为1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其中9例行胃底360度折叠术(Nissen术),3例行胃底270度部分折叠术(Toupet术)。8例使用7号丝线缝合修补疝缺口,4例应用补片修补。结果:1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2~215 min,平均(116±23)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平均(12±2.4)ml;术后住院3~19 d,平均(5.1±1.3)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9例(75%),好转3例(25%)。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安全,疗效确定,患者创伤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腹腔镜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疗效和安全牲.方法:对6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其中46例做胃底270o部分折叠术(Toupet术),16例做胃底360o折叠术(Nissen术).21例应用补片修补疝缺口,41例采用7号丝线缝合.随访时间中位数18个月.结果:62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110(30~190)min,失血10~50 mL;术后24~48 h进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5.7 d.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具有疗效确定、安全和创伤小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腹腔镜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方法对38例食管裂孔疝患者使用腹腔镜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做胃底360°折叠术(Nissen术),9例应用补片修补疝缺口,29例采用7号丝线缝合。结果38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部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0~190min,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失血10~50ml;术后24~48h进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5.7d。结论腹腔镜下胃底Nissen折叠术式具有疗效好、安全和创伤小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Nissen胃底折叠术。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Nissen胃底折叠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或开胸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出血量50~80 mL,术后24 h后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术后住院3~10 d。结论: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部分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腹腔镜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其中32例行胃底360°折叠术(Nissen术),10例行胃底270°部分折叠术(Toupet术)。39例采用4号丝线缝合修补疝缺口,3例应用补片修补疝缺口。结果42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平均(138±22)min,失血平均(62±16)ml;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5.2±1.9)d。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2例(76%),好转10例(24%)。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具有疗效确定、安全和创伤小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0例食管裂孔疝患儿,其中15例行开腹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底折叠术(开腹组),15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底折叠术(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5天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患儿均痊愈出院。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均升高,但腹腔镜组较低,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对机体打击小,是安全、可行、创伤小、康复快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胸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新术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食管癌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22例(腔镜手术组),同期经右胸腹食管癌切除术18例(开放手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腔镜手术组住院总费用较开放手术组显著增高[(78 181.5±8 958.8)元vs(.61 717.2±35 159.4)元,Z=4.078,P=0.000];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292.0±74.8)min vs(.256.1±41.0)min,t=1.838,P=0.074],术中出血量[(447.7±597.0)ml vs.(305.6±125.9)ml,Z=0.401,P=0.688)],淋巴结清扫总数(230枚vs.215枚,t=1.714,P=0.09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5/22)vs.33.3%(6/18),χ2=0.559,P=0.498],术后恢复进食时间[(8.5±3.5)d vs.(11.1±9.6)d,t=1.202,P=0.237],术后住院时间[(11.6±5.7)d vs.(13.3±9.4)d,t=0.680,P=0.501]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手术组按开展该手术时间先后分为早期10例和后期12例,做分层分析,后期患者手术时间较早期患者显著缩短[(262.9±64.9)min vs(.327.5±73.0)min,t=2.197,P=0.040],与开放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2.9±64.9)min vs.(256.1±41.0)min,t=0.353,P=0.727]。后期患者术中出血量也较早期患者显著减少[(220.8±149.9)mlvs.(720.0±808.0)ml,Z=3.279,P=0.001)],与开放组相比也为少[(220.8±149.9)ml vs.(305.6±125.9)ml,Z=2.089,P=0.037]。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应用于食管癌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1年9月~2008年12月对7例小儿食管裂孔疝施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Nissen法)。1例因术前上消化道造影发现合并胃排空延迟,联合实施了腹腔镜幽门成形术。1例合并右腹股沟斜疝同时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例术中发现合并副脾,未给予处理。结果7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Nissen法),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平均94.2min(75~1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ml(2~10ml),无术中术后输血者。术后24~48h进奶或进食。术后住院3~7d,平均4.5d。7例患儿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2.6月。1例术后第10天出现呕吐,给予食管扩张和胃动力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1年复发,再次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治愈;其余5例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创伤小,安全性好,疗效确切,可以联合治疗其他疾病,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分析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选择4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例,采用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对照组20例,采用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发生率;术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吞咽困难、术后疼痛者均占5%,并发症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烧心、胸痛、反酸、反流的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术后上述症状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联合治疗食管裂孔疝,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迅速恢复胃肠道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在腹主动脉区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32例腹主动脉区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开放手术(开放组),8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分析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总结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开放组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95.0±154.2)mL vs.(51.3±33.6)mL,P=0.000]、切口长度[(21.3±5.8)cm vs.(5.9±1.7)cm,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112.3±48.0)min vs.(106.3±48.4)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58.9±14.9)h vs.(43.0±11.8)h]、术后住院时间[(5.9±1.0)d vs.(3.6±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放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腹主动脉区腹膜后肿瘤效果均较理想,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较开放组具有明显优势,且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潜在优势,适于肿瘤较小且倾向良性的患者,可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食管裂孔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新技巧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行全腹腔镜食管裂孔修补术食管裂孔疝患者96例,对照组40例,行常规Nissen胃底折叠;Nissen改进组56例,以可弯曲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置于胃前壁作为支撑再行Nissen胃底折叠。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Nissen改进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患者,对照组和Nissen改进组Demeester评分分别为(11.48±3.74)分和(12.86±4.45)分,均降至正常范围,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改进组术后胃食管返流疾病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为(2.3±1.2)分,对照组为(4.2±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ssen改进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度评分为8.9%和(1.4±0.5)分,对照组分别为27.5%和(2.9±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腹胀发生率分别为7.1%和15.0%(P0.05),但Nissen改进组程度更轻[(1.3±0.5)分和(2.7±1.0)分,P0.05]。术后6个月Nissen改进组整体生活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4%和82.5%,P0.05)。结论全腹腔镜食管裂孔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新技巧治疗食管裂孔疝安全有效,术后吞咽困难及腹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腹腔镜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随访腹腔镜治疗食道裂孔疝的效果。方法对28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使用腹腔镜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其中132例做胃底270°部分折叠术(Toupet术),148例做胃底360°折叠术(Nissen术)。36例应用补片修补疝缺口,剩余患者采用直接缝合。结果 280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部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0~190min,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失血10~50ml;术后24~48h进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5.7d。结论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术具有疗效确定、安全和创伤小的优点。并发症率极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ougie管支撑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的7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分别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35例)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Bougie管支撑下胃底Nissen折叠术(Bougie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1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半年胃食管反流指标。结果 Bougie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饮水时间、术后恢复半流质饮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Nissen组,术后第1、2、3周胸腹部疼痛、腹胀不适发生率及术后1、2、3、4周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Niss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1月内便秘与腹泻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两组患者食管pH值<4的次数、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DeMeester评分、GERD-Q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与传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82例复杂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阑尾切除术(单孔组),38例行传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结果:8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孔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9.8±5.1)mL vs.(21.6±5.4)mL,P=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孔组手术时间[(52.8±13.7)min vs.(64.6±16.2)min,P=0.001]、术后排气时间[(30.3±7.6)h vs.(36.4±8.2)h,P=0.001]、术后住院时间[(6.4±1.7)d vs.(7.3±1.8)d,P=0.023]、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4.0±0.9)分vs.(3.1±0.7)分,P0.001]、切口感染率[6.8%(3/44) vs.23.7%(9/38),P=0.031]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术后随访12~30个月,无肠瘘、阑尾残株炎及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临床疗效及食管测压与pH值监测对长期疗效的预估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56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Dor胃底折叠术(Dor组)。术后随访1年,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记录食管测压及pH检测等指标变化情况、Gerd Q、DeMeester评分等。 结果Nissen组术程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Dor组(P<0.05),2组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食管反流情况与DeMeester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Nissen组在减少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方面均优于Dor组(P<0.05)。2组在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百分比与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食管残余压较术前均显著提升(P<0.05),但2组间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食管松弛率、无效吞咽与Gerd Q评分均较术前也均明显降低,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或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均有明显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周围脓肿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腹腔镜阑尾周围脓肿切除术治疗的31例阑尾周围脓肿患儿(脓肿组)及同期收治的78例非脓肿性阑尾炎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腹腔引流量、住院花费、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脓肿组与对照组患儿发病年龄[(7.65±2.21)岁vs.(9.04±2.50)岁]、手术时间[(78.19±8.09)min vs.(58.74±8.25)min]、住院时间[(8.45±1.57)d vs.(7.55±0.75)d]、术后腹腔引流量[(100.32±19.91)mL vs.(24.36±7.95)mL]、住院总费用[(1.39±0.13)万vs.(1.21±0.15)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白细胞[(13.14±2.86)×109/L vs.(12.88±1.97)×109/L]、术后肠道排气时间[(2.29±0.64)d v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功能型助手与支架型助手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2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为支架型助手组(对照组),62例为功能型助手组(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及近期随访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支架型助手组相比,功能型助手组手术时间短[(208.1±34.8)min vs.(259.4±37.9)min,P<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30.2±7.4)枚vs.(26.0±6.4)枚,P=0.001],术中出血量少[(115.0±61.9)mL vs.(200.5±71.5)mL,P<0.001],切口短[(6.7±0.8)cm vs.(8.1±0.6)cm,P<0.001],首次进食流质早[(4.7±1.1)d vs.(5.2±1.3)d,P=0.033];两组首次排气时间[(3.8±0.9)d vs.(4.1±1.2)d,P=0.116]、引流管拔除时间[(9.0±2.5)d vs.(8.2±2.8)d,P=0.096]及术后住院时间[(10.7±2.8)d vs.(9.9±2.5)d,P=0.1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型助手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优势明显,与支架型助手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淋巴结清扫更彻底等优势,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脐腹腔镜与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麦克尔憩室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比较我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1例麦克尔憩室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分别为经脐腹腔镜组18例与传统三孔腹腔镜组2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4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脐腹腔镜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传统三孔腹腔镜组[(1.9±0.2)万元vs.(2.2±0.2)万元,t=-4.766,P=0.000],2组手术时间[(90.3±13.0)min vs.(85.7±10.5)min,t=1.254,P=0.217]、术中出血量[(2.8±1.2)ml vs.(2.9±1.3)ml,t=-0.253,P=0.802]、术后住院时间[(4.9±0.6)d vs.(5.1±0.7)d,t=-0.965,P=0.340]均无显著差异。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经脐腹腔镜术后仅留有脐部瘢痕,较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更为美观。结论经脐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麦克尔憩室较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住院费用低,切口少,更为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