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9岁.2007年9月18日因排不成形黑便1次、混有鲜血,量约250 mL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7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脑动脉硬化史.7年前因左肺癌行左肺切除术.入院后给予禁食、止血及制酸药物应用等治疗,效果差,仍便血,且血压曾降至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有重度口干、心悸、全身冷汗等休克早期症状.次日行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黏膜贫血.入院第1周行结肠镜检查,见肠腔内大量新鲜血迹,但未发现出血病灶.经继续止血治疗,出血停止.第2周仅排少量黑便1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部位以胃最多,其次为小肠;临床表现主要为黑便。行单纯性肿瘤切除21例,因侵犯粘连或转移行联合脏器切除15例。结果36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1.5~27.0em。36例患者术后标本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其中极低恶性1例(2.8%),低度恶性24例(66.6%),中度恶性5例(13.9%),高度恶性6例(16.7%);CD117阳性31例(86.1%),CD34阳性27例(75.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与肿瘤的大小有关,肿瘤长径≥5em者易出血;确诊主要依靠手术病理及CDll7、CD34的联合检测;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 男,32岁。因疲倦、乏力半年,呕血2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无明确原因出现易疲倦、乏力,近期家属发现其面色差,但未诊治。2天前无诱因感恶心,呕吐暗红色血液共4次,量约1000mL。无便血、畏寒、发热及外伤史,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史。查体:体温37℃,脉搏105/min,呼吸20/min,血压105/63mmHg。面色苍白,意识清。腹部平软,剑突下压痛,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7岁.因黑便4d,于2013年3月12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4d出现黑便,为柏油样,共4次.第1次黑便后出现晕厥,未应用药物治疗患者自行苏醒,后头晕、乏力明显,伴口渴,伴上腹痛,疼痛性质为烧灼痛,以饥饿痛为主,进餐后可略缓解,疼痛无放散,伴腹胀.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05/50mmHg(1 mmHg=0.133 kPa),一般状态差,贫血貌,神志清楚,查体合作,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腹部包块,余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27×1012/L;血红蛋白含量:77 g/L;红细胞压积:21.5%.胃镜示:食管黏膜光滑,近贲门见一3 mm×3 mm黄色斑,管腔通畅,蠕动良好.贲门黏膜充血、水肿,开放与关闭良好.胃体黏膜光滑、色泽正常,蠕动良好,粘液湖淡黄色,液体量中等.  相似文献   

5.
小肠间质瘤(stromal tumor of small intestine,SIST)致小肠出血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比较少见,而具有肠系膜上、下动脉双重血供者更是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2000年收治2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其病因及临床特点实属下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男,27岁。因呕鲜血12小时伴心慌、出冷汗3小时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123/min,呼吸22/min,血压80/60 mmHg。重度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脉搏细弱,四肢湿冷。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查血白细胞10.3×109/L,血红蛋白53 g/L。入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待查。积极行抗休克、抑酸、止血等治疗,患者仍呕吐鲜血不止,休克不能纠正,急诊在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45%(9/20),小肠45%(9/20),结直肠10%(2/20)。良性1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19/20)、CD34阳性率72.2%(13/1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7.5%(6/16)、S-100 23.5%(4/17)。结论 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于胃肠间壁,是一种由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形成[1]。过去由于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肉瘤,现在由于病理免疫技术的发展,胃肠间质瘤检出率逐渐增多。现就我们诊治的12例GIST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诊治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达明绪  罗婷  钱昆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5,20(3):589-591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m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研究表明胃肠间质瘤细胞表现出正常Caj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和抗原表达(即CD34和CD117),认为其可能来源于肠道肌神经丛的间质细胞-Cajal细胞,因此Kindblom等曾将其命名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nmker cell tumor,GIPACY).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9/2005—12收治的25例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免疫组化CD117阳性25例,CD34阳性18例。随访1~3a,死亡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惟一方法。完整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的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份的间叶性肿瘤。1996~2004年我院收治32例,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27~80(平均57.5)岁,发病就诊时间0.5a,平均9个月。临床表现:腹部不适15例,可扪及肿块者7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胃肠镜、超声内镜(EUS)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GIST缺乏特异性症状或体征;88例行腹部彩超发现16例病变,腹部彩超仅能发现腔外、转移病灶和少部分腔内病灶,价值不大;46例行腹部CT发现32例病变,腹部螺旋CT检查可发现较大病灶并且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对有无转移也有明确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53例胃或结直肠病变的患者胃肠镜检查发现率为100%,但难以对病变进行定性;53例胃或结直肠病变的患者EUS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有6例,对GIST的定性和定位有较好的辅助价值,但与病理结果之间仍有一定的出入。结论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对明确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26,自引:3,他引:126  
近年来 ,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的肿瘤 ,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肿瘤 (stromaltumor)。目前大量研究证明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鉴于目前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如(1)以往诊断的平滑肌瘤是否都是间质瘤 ;(2 )日常工作中如何掌握间质瘤的诊断标准 ,没有免疫组化和其他手段仅靠HE能否做出明确诊断 ;(3)间质瘤的良…  相似文献   

15.
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至2007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4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5%(18/24),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病变部位胃15例,小肠7例,结肠2例,行根治性切除18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病例] 男,66岁.因左上腹痛10 h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78/min,呼吸24/min,血压100/50 mmHg.全身皮肤、黏膜苍白,口唇苍白.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坦,腹肌轻度紧张,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或4/min.查血白细胞11.6×109/L,中性粒细胞0.87,红细胞2.8×1012/L,血红蛋白98 g/L.B超检查示:脾脏内部回声均匀,脾上部内侧有一11.0 cm×8.5 cm大小的混合性包块,下腹部肠间可见3.7 cm的液性暗区.  相似文献   

17.
夏霖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5,20(2):384-38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多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由频发性c—kil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形态呈梭形或上皮样,偶呈混合性;细胞表面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传统放疗和化疗效果差。80年代免疫组化以及电镜技术发展后,Masur等首次提出了胃肠间质瘤的概念。其后研究者逐渐发现GIST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非定向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本文拟对GIST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GI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用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对原发GIST进行分析诊断。结果50例GIST平均年龄47岁,40岁以上者占80%。发生于胃13例,十二指肠5例,小肠17例,结肠5例,直肠及肛门2例,胃肠道外8例;其中1例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50%,显著高于SMA、S-100蛋白、Vimentin、Desmin的表达;GIST中Desmin的阳性表达率为12%,显著低于CD117和CD34。本组恶性程度为高度风险18例(36%),中度风险12例(24%),低度风险17例(34%),极低度风险3例(6%)。结论CD117阳性、CD34阳性对GIST有确诊意义。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GIST)是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种良恶性肿瘤。本院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了6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本就其诊治情况作一些临床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22例,其中11例位于胃,7例位于小肠,2例位于盲肠,1例位于结肠脾曲,1例位于小肠肠系膜。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9/22)、腹部包块(6/22)、腹痛(4/22)、贫血(3/22)手术前确诊1例。22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7例,良性11例,交界性4例。随访2-66个月,死亡2例,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1例死于心肌梗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及治疗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