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胸主动脉疾病包括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及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等,是血管外科领域常见的危重急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始于1994年[1],已逐渐成为主动脉降部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2]。不过,主动脉升弓部疾病的治疗由于涉及到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问题,仍以开放手术为“金标准”[3]。虽然结合了开放手术与腔内技术的去分支技术降低了侵入性[4],但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  相似文献   

2.
<正>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按照Stanford分型分为Stanford A型与Stanford B型。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1]。随着TEVAR的广泛开展,手术相关的技术细节与各种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手术操作者的重视[2-4]。  相似文献   

3.
<正>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rotic dissection,TBAD)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2]。经过近20年的临床结果验证,TEVAR已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效果更优于药物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的结果[3.4]。结合其他腔内技术和复合手术技术时,TEVAR也可解决部分弓部病变;然而,该手术仍有自身缺陷,暂时没有摆脱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困扰。  相似文献   

4.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因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中被广泛使用且不断发展。与开放手术相比,TEVAR和EVAR的死亡率和再干预率较低[1],但手术时仍存在动脉直径测量不准确、图像清晰程度不足等问题,影响术中判断。实践中对于传统DSA和CTA的改进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作为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检查的辅助手段,可弥补不足[2,3]。  相似文献   

5.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TBAD)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1]。然而常规TEVAR术中不对远端破口加以干预,远端假腔内血流持续灌注最终会导致高达20%~40%的病人在术后出现慢性动脉瘤样扩张,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动脉瘤破裂乃至死亡[2]。据文献报道,TBAD术后随访5年最终需行二次手术干预的远端瘤样扩张病人比例可达20%[3]。  相似文献   

6.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降主动脉疾病以开放手术为主的治疗格局[1],但受限于主动脉弓特殊的解剖形态、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及分支重建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弓部疾病一度被视为腔内治疗的“禁区”和“最后争夺的阵地”[2]。尽管目前开放手术仍然是年轻、能耐受手术风险患者的治疗首选,但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及器材不断改良及成熟,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rch repair,EAAR)已被推向了全新的高度,逐渐成为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患者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1994年,Dake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TEVAR已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成为胸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2]。然而,TEVAR术后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内漏、逆行性主动脉夹层和截瘫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TEVAR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最初仅被用于扩张性主动脉瘤的治疗,并获得满意的疗效。而TEVAR首次应用主动脉夹层则是于1999年分别由Dake等[1]和Nienaber等[2]报道,至今已超过10年。Dake对急性夹层TEVAR治疗的病人平均随访13个月,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正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术式,但用于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升主动脉及锚定区不足病变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观察TEVAR术中应用血管腔内穿刺系统辅助原位开窗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腹主动脉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结构向外周的局限性扩张,且扩张段内径超过正常腹主动脉内径的50%[1,2],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肾动脉下型AAA[3],主要威胁在于瘤体破裂,若发生破裂死亡率高达90%[4,5]。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将带膜支架置于AAA腔内,将瘤体和血流隔开,瘤腔内血栓形成并逐渐机化,避免血管发生破裂[6,7]。EVAR由于微创、围手术期病死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容易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接受,近年来已成为AAA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8,9]。但EVAR并发症较多,包括内漏、移位、破裂、感染等[10],1993年Chalmers等[11]首先报道支架植入后感染,发生率0.5%~5%,但死亡率高达75%。本文对我院血管外科2021年6月收治的1例EVAR术后支架移植物...  相似文献   

11.
<正>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由于腹主动脉退行性变而产生的动脉瘤样扩张,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主要治疗方式,11%~12%的AAA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common iliac aneurysm,CIA)[1]。  相似文献   

12.
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病1周内病死率为60% ~ 70%[1].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瘤和B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法.有选择性地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是较常采用的扩大近端锚定区的方法[2],但仍存在争议.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1月TEVAR手术患者的资料,探讨LSA封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腔内微创修复技术是目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和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两类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超过60岁时可上升至10%以上[1],合并糖尿病者有较高的截肢率[2]。ASO的外科治疗方法有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等,其中腔内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方式[3]。本文就近年ASO腔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覆膜支架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始于1994年,美国Dake等[1]首先报道应用直筒覆膜支架覆盖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端裂口,使真腔恢复正常血流,假腔血栓化,从而实现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随着应用的推广和随访的延长,传统覆膜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问题逐步显现,如近端逆行撕裂(逆撕)、内漏,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覆盖而导致脑梗死、截瘫,支架移位,支架远端新发破口等[2]。为此,由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和相关公司共同研发的Castor单分支支架,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把外科治疗带入微创化时代。安全、有效、微创、快速康复是现代外科治疗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血管外科的腔内手术在各学科微创治疗中走在前列,其中最突出的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TEVAR又称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其改变了主动脉疾病以  相似文献   

17.
姚陈  孙云昊 《临床外科杂志》2023,(12):1116-1119
<正>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的永久性且不可逆的局部扩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致死性疾病。当腹主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为正常血管直径的1.5倍时,又或者腹主动脉直径>3 cm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1]。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总死亡率为65%~85%。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侵入性较小,围手术期死亡率较低,住院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是最为凶险的主动脉疾病之一[1,2],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率达49%[3],非手术治疗患者2周内死亡率高达74%[4]。ATAAD一经确诊,原则上均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5]。近年来,“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并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已成为ATAAD的标准术式[4]。但ATAAD手术的技术难度极大,如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依然是世界性难题[6,7]。  相似文献   

19.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自从1994年Dake等~([1])首次应用于胸主动脉瘤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确切等特点,已成为胸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TEVAR的首要条件是在病变两端有一段≥1.5 cm的正常血管作为锚定区(见图1A)。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缺乏足够的锚定区而无法行TEVAR术。Mitchell等~([2])以弓上分支动脉的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自1991年第一次被报道[1]以来,已逐渐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大部分腔内耗材都要求TEVAR近端锚定区长度至少在15 mm,临床上常常通过覆盖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来达到延长锚定区的目的[2],其中左锁骨下动脉是最常被累及的分支。有研究显示,大于40%的TEVAR累及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