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前人有"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说,即所谓伤寒不宜早下,以迟下为妥;温病不宜迟下,以早下为宜.其实不然,不论伤寒、温病均不宜强调迟下或早下,须根据病机,审时度势,适时攻下.  相似文献   

2.
"截断疗法"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的一种治疗思想,其含义包括"截断"与"扭转"两个方面.截断的前提是辨病辨证的结合,辨病治疗是从温病病因的特异性出发,掌握各种温病的病理实质和发病规律,有预见性的抢先一步.辨证要注意先兆症.截断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祛邪务尽务早是温病截断的关键,合理运用祛邪方法,顺势驱邪,多渠道祛邪,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扶正在截断扭转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益气养阴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意义不容忽视体质因素与温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密切相关,结合体质选择治法方药,先证而治,有利于提高截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温病“微观血瘀”证治刍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提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概念。认为温病血瘀,既可表现为宏观血瘀征象,也有微观指标的异常变化,后者相对于前者而存在。并进一步讨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形成机制和诊断意义。在治疗上强调采用“超前”、“截断”措施,早用化瘀之法。  相似文献   

4.
"半表半里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对半表半里证的认识,阐述半表半里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从而为临床治疗半表半里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答:“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语出戴北山。还说:“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等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等结至中下二焦方可下;温病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等结至中下二焦始下,则有下之不通而死者。”下法,《内经》中早有论述,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在伤寒、温病病程中,下法是被充分运用并日臻完善的治法之一,在外感病的下法应用中,此语甚有影响。“温病下不嫌早”,强调温病及早用下,是有深理的。柳宝诒  相似文献   

6.
对于温病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就记载了“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基本大法。汉代张仲景虽未为温病立方,但详明治温不可用熏、灸、火攻、发汗等,为后世治疗温病确定了原则。到了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开始明确提出“以存津液为要旨”。汪讱庵也说:“叶氏必以保津液为要。”吴鞠通继承叶氏思想,并将之系统化、条理化,使保津养阴成为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7.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温热积不足,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祖贻研究员对温病源流有其独到见解,提出“温病起源于秦汉之前,并不晚于伤寒学说”的观点;认为正虚邪伏是“伏气温病”的病机特点,扶正透邪是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从而丰富了伏气温病的内涵;在温病治法方面独树一帜,提出“祛邪毒,透泄为要”、“重防变,早治当先”的温病治疗总则;并运用其温病新论指导临床治疗乙型肝炎、银屑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相似文献   

9.
下法在温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温病的下法具有它的源流、分类、范围等,"温病下不厌早"更是有其独特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皆是祖国医学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意义共同之处是:分析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为确立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但两者之治疗角度不同,前者是以营卫气血是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来考虑辨证的,后者是以三焦所属腑脏在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考虑辨证的,由此可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应用时,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王灿晖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温病学家 ,临床四十多年 ,在温病的治疗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将温病的治疗从大的原则概括为首重祛邪、重视扶正、调整机能三个方面 ,在每个大的治则中 ,又包含有不同的治法。以下分别论述这三个方面。1 首重祛邪强调祛邪为首要任务是因为温病乃因感受外邪所致 ,其整个发展过程也就是邪正相争过程 ,其中病邪则是导致温病发生并决定其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因此 ,温病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有效地祛除病邪。古代医家亦强调“祛邪务早”、“祛邪务尽”。如吴又可说 :“客邪贵乎早逐”。祛邪…  相似文献   

13.
<正> 叶天士《温热论》日:“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又云:温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鉴于伤寒与温病二者受邪的性质不同,在对待下法的使用上,一些医家认为有迟、早之分。如戴北山日:“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厌早。”提出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对此,王孟英和顾晓澜都有详细的阐述。王氏曰:“伤寒为阴邪,未曾传腑化热,最虑邪气下陷,治必升提温散,而有早下之戒;温热为阳邪,火必克金,故先犯肺,火性炎上,难得下行,若肺气肃降有权,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顾氏也日:“伤寒由外传里,仍用外解,温邪由内而发,必须内解,伤寒宜发表,有一分表证,仍宜表之,故下不嫌迟;温邪宜清里,有一分下证,即宜下之,故下不厌早。”诚然,伤寒与温病病有不同,在下法上亦必有区别。温病学说是外感热病对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单就治疗中的下法而言,温病较之伤寒已经明显地有了进一步的扩充、提高和发展,使外感热病对下法的认识、应用,内容更趋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以三焦为经,卫气营血为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并使温病的证治内容更加充实,使后学者有规矩可循,为一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温病专著.吴氏在书中有"温病忌汗、斑疹治禁、淡渗之禁、苦寒之禁、数下亡阴之戒"等告诫,笔者今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论治温病解毒不厌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林中 《中医研究》1997,10(2):9-11
解毒是温病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针对病因的治本之法。本文提出解毒贵在早、认为早解毒可直接消除病因,减轻病理损害,可防止传变,扭转病势,并提出了解毒法运用之要点。  相似文献   

16.
温病治疗中的祛邪与扶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江苏中医药》2004,25(9):12-15
温病是由于感染温邪引起的外感疾病,温邪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祛邪外出是治疗温病的首要任务,在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时应当注意病变部位、病理性质、证候类型等方面的因素。温病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邪正相争,邪热伤正,所以,扶正亦是治疗温病的必要措施,温邪易伤阴液,阴伤是温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养阴是温病扶正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隆中学术经验撷菁菏泽地区中医院(274035)韩勤,陈银玲关键词李隆中;男性病;老中医经验李隆中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老中医,探求杏林精微40余载,学验俱丰,尤擅长治疗男性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现将其学术经验举隅如下。1温病下不嫌早清热重用石膏凡外感...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研究论温病瘀的形成及其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平 《中医研究》1994,7(4):44-46
本文提出了温病之瘀存在于温病发展的全过程的观点。通过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并结合中医温病病因病机,论述了温病“瘀”的产生主要是毒热炽盛、阴血亏虚、湿热久浸,灼营动血所致。进而提出温病祛瘀宜早,直接与间接祛瘀并施的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骆常义 《四川中医》1998,16(6):13-14
清代温病大师叶天上说:‘“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可见,湿病过程中的气分证,不但是个重要的病机问题,而且也是复杂的治疗问题。因为,某些不进入气分证的温病患者,则病情轻浅;某些必然进入营血证的湿病患者,则病情深重。所以,对温病气分证的治疗必须抓紧,遣方用药宜早不宜迟,宜重不宜轻。治疗恰当,就可使邪去病愈。否则、邪盛正伤,则可内陷营血发生危香证候,所以温病气分证的治疗是防止传变的关键。1.清宣泄热,达邪外出治风湿风湿,是风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一年四季皆发,冬春尤多见。青少年患者不少…  相似文献   

20.
论伤寒下不厌迟 温病下不嫌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见于清·杨璇《伤寒温疫条辨·卷四》,原文记载:“按伤寒里实方下,温病热胜即下,其治法亦无大异,但伤寒其邪在表,自气分而传入血分,下不厌迟,温病其邪在里,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下不嫌早”。这对伤寒与温病的下法应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对后世医家影响甚大,故有必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