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室结内双径路间的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永高 《心电学杂志》1989,8(4):212-213
本文报道2例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及结内双径路间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心电图表现:(1)心房激动持续经慢径或快径下传,(2)跳跃式房室文氏周期,(3)跳跃式房室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2.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内折返激动是引起室性早搏、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多数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QRS形态是一致的 ,少数因折返径路内出现文氏 (Wenchebach)现象、多径路传导 ,致配对间期不等或QRS形态多变。兹对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作一探讨。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有 8种类型 :   1 配对间期、QRS形态均一致的室性早搏 ,常呈显性或隐性二、三联律。   2 心室内双径路、多径路折返  ①传入双径路 ,可伴蝉联现象 (图 1) ;  ②传出双径路、多径路等速传导 (图 2、3) ;  ③传出双径路、多…  相似文献   

3.
室性早搏(以下简称室早)折返径路内存在双径路传导和多水平阻滞现象,国内外已见报道。笔者最近发现1例室早二联律,其特点是室早配对间期一致,但由二种形态规律地交替出现,说明室早双径路内存在折返时间相同,但折返途径不同的交替性室内传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5.
间位性室早后的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226例间位性室早后的窦性心搏的为化规律,并报告由间位室早所致的房室双径路传导,文氏现象,反文氏现象,窦性反复心搏等少见心律失常。指出间位性室早后的T波改变多系电张调整性,无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例Ⅱ导联心电图表现为:(1)窦性P-P间期基本规则时,其P-R间期逐搏延长。最初3—4次心搏之P-R间期延长量较少,提示快径路内呈不典型文氏现象,文氏周期最后一次心搏之P-R间期显著延长,提示激动由快径路转为慢径路传导。(2)每当P-R间期显著延长时即诱发一系列快速的P~-波,频率136次/min。每两个P~-波下传1个QRS波群。提示房室交接区内折返激动在顺向传导时出现2:1阻滞。(3)按窦性P波的出现规律,上行R_4的T波终末部应出现窦性P波。故而R_4之折返激动欲夺获心房至少应赶在T波终末部之前出现;但仔细观察R_4之ST-T既未发现窦性P波亦未  相似文献   

7.
据文献报道,由于存在旁道或房室结双径路,偶见室上性激动可同时通过快、慢径路下传引起双重性心室激动,而由此机制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更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由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形成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各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折返型室性早搏伴折返径路中的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群安 《心电学杂志》1992,11(2):112-113
反文氏现象(即逆转型文氏现象)可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希氏束以下部位者较为少见。而在折返型室性早搏的折返径路中出现反文氏现象更属罕见,现报道1例。患者女性,36岁,临床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心肌炎。心电图为 aVF 连续记录(附图),示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稍不齐,频率68次/min,可见频发的插入性室性早搏呈间歇性二联律,室早与前一心动的配对间期不一,但呈  相似文献   

9.
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传导形成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祥 《心电学杂志》1999,18(1):57-61
一、简史1975年,Wu等首次报道1例心房起搏冲动经房室结快-慢径路同步传导引起双重性心室反应.1979年,Caapo报道1例窦性心律自发性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传导引起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1980年Gomes等对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并指出普鲁卡因酰胺可改变房室结快-慢经路顺向传导速度和不应期,致使心房起搏冲动能同步下传引起双重性心室反应.1983年Sutton等报道2例窦性心律自发性经快-慢径路同步传导形成  相似文献   

10.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原因有多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为一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是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性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而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是由一次窦性激动经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两次激动心室,这种情况连续发生就会导致两倍于心房率的心室率,表现为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1.
讨论本例仰卧起坐20次后即刻描记的心电图出现长P-R间期,其特征为P-P间期基本规则的情况下,间歇出现短长P-R间期,互差260~280ms。长短P-R间期呈跳跃式传导,提示存在一条不应期长传导快的快径路,另一条为不应期短传导慢的慢径路。一般情况下,房室传导均由快径路下传,两条径路很少同时表现。但在特定环境下,窦性P波连续经慢径路下传,且从慢径路下传的P-R间期没有进行性延长,而是缩短或不变,国内学者认为,这是双径路间的隐匿性折返连续发生构成的双径路蝉联现象。由于房室结内存在着传导性能不一致的功能性分离…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23岁,因心悸5天入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入院时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示室早三联律,上行第1个室早配对间期短,另2个室早的配对间期长,且其形态不同于第1个室早。3个室早顺序出现,周而复始,形成一种特殊的室早三联律。其机理是:室早的配对间期不同,说明具有不同的折返径路。不同的折返径路远端无共同通道,致室早在室内除极顺序不同,从而室早形态不同。当 R_2进入折返径路时,快慢径路皆能传导,从而沿快径路折返形成配对间期为400ms 的 E_1,且 R_2在慢径路内逆传,并产生干扰。R_3在快、慢径路近端受阻,阻滞的原因可能与其前长的心动周期有关,在长的心动周期后,快、慢径路发生自发性舒张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性,20岁,临床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近期突感心前区心悸不适就诊。心电图(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650~720 ms,提前出现的P′波(Ⅱa条P3、Ⅱb条P1,5,9)为房性期前收缩。在Ⅱa条第1,2、4,5、6,7、9,10、11,12个QRS波,Ⅱb条第4,5、6,7、8,9个QRS波呈二联律型(R1R2),R1形态一致,呈R型,PR1间期160 ms,R2形态多变,酷似室上性或室性期前收缩,但PR2间期固定,时间550 ms,系激动同步循快、慢径路1∶2下传引起的双重性心室反应,R2因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形态多变;QRS波群在Ⅱa条R3,8、Ⅱb条R10呈qR型,前有相关P波,P-R间期固定,时间240 ms,系窦性激动循快径路文氏下传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在Ⅱb条R2,11呈R型,酷似交界性逸搏,但前有相关P′波,且P′R间期固定,时间长达640 ms,是房性期前收缩循最慢径路缓慢下传。此时房性期前收缩致PP间期恰好与快、慢径路的不应期相等或相近,使最慢径路显露出来[1]。QRS波在Ⅱb条R3呈rS型,前有相关P波,PR间期340 ms,可考虑是慢径路前传的反文氏现象或快径路前传的文氏现象,但笔者倾向于前者。最大的可能是由于慢径路不应期短,前1次房性激动(Ⅱb条P1)仍可沿慢径路下行或逆行隐匿性传导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房室结多径路1∶2同步传导致双重性心室反应,快、慢径路传导的文氏现象,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伴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l:2房室传导时的电生理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 分析在心内法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3例预激综合征1:2房室传导和1例1:2室房传导现象。结果 电生理改变为:①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两次心室激动,QRS波群第1次呈预激型,第2次呈束支传导阻滞型,R2与R2′波之间无P波;②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10ms,出现突然延长的S2-R2′间期,表明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③房室结慢径路传导延缓程度不够,两条径路未形成足够的传导时间差,因激动无法脱离下部共同径路或心室肌不应期,致l:2房室传导被掩盖;④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两次激动顺序一致的旁道逆传性心房激动,并诱发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①预激综合征患者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是引起传导显著缓慢、形成l:2房室传导的主要原因;②l:2房室传导较少见,是因为旁道与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之差不够大,致沿房室结下传的激动难以脱离心室不应期。此外,旁道和房室结两条径路之间的隐匿性折返也是激动无法再次下传的重要原因;③出现显著晚于V波的H2波表明两条径路发生了同步传导,虽然未形成R2波,但可称为隐匿性l:2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5.
房室结双径路(DAVNP)1∶2下传又称为双重性心室反应,心电图表现为一次激动引起连续两个室上性QRS波群,它是DAVNP的一种特殊传导现象,临床较少见,而DAVNP持续性1∶2下传致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则更为罕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旁道与房室结、希-浦纤维均为房室间径路,只是前者属异常,后者正常而已.如冲动在两条以上的多房室径路间进行连续折返,就会形成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AVRT按其是否经希-浦纤维或旁道下传又有顺向、逆向之分.折返环路的下传支为房室结、希-浦纤维者称顺向型,QRS波呈室上性型,此型占大多数;如折返环路的下传支是旁道则称逆向型,其QRS波宽大畸形,具预激征特征.AVNRT如经旁道向心室传导冲动,便称为旁观者下传,此旁道成了旁观者,QRS波亦有预激特征.  相似文献   

17.
例1患者男性,26岁。临床诊断:脂溢性皮炎。体检:BP112/60mmHg,心界不大,心率54次/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0.84~0.88s,下传的P-R间期分别为0.20s或0.20、0.24s,最终以一次QRS波群脱漏结束文氏周期,房室传导比例2∶1、3∶2。自P6波后,P波分别以P-R间期0.20、0.52s下传心室,可能因快径路隐匿性结-窦折返形成一次窦房交接区干扰,亦可能是隐匿性结-窦夺获,此时形成的长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两倍。较为特殊的是,图中P7波与P5波在R-P间期相等时,P7波可由慢径路下传心室,…  相似文献   

18.
折返激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3,22(4):241-246
从某处发出的激动遇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区,改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折回原处,其时已脱离不应期的单向阻滞区再次被激动形成反复或回头搏动(reciprocalorechobeat),连续发出折返搏动(reentrantbeat),即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reentranttachycar-dia)。这便是激动折返(impulsereentry)现象。1906年,Mayer首次在墨鱼标本实验中证实折返现象。1913年,Mines通过蛙心房和心室标本实验首次提出反复搏动和反复心律的概念。折返现象几乎存在于心脏的各个部位,并与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有关。折返是临床心电学中最基本概念之一。一、形成的3个基…  相似文献   

19.
心房调搏时房室结双径路交替传导与典型文氏现象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例房室结双径路和8例无双径路者应用心房递增起搏方法观察其文氏现象的不同电生理表现,要点为:1.双径路的表现为不典型文氏现象,特点为长间歇前1或2个周期AH增量最大,R-R随之延长;单径路均符合典型文氏现象。2.不典型文氏周期中若AH突增60毫秒以上或达到250毫秒,可能是由房室结快、慢径路交替传导。3.双径路3:2传导者第1、2个AH分别由快、慢径路下传,传导时间成倍增加;单径路无此规律。4.不典型文氏现象P-R间期与AH间期一致,可依据体表心电图诊断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20.
交替性文氏周期分为A、B型,B型指传导系统或异位起搏点与心肌连接处的近端发生文氏现象,远端发生2∶1阻滞.现报道1例少见的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B型交替性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