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特点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11月妊娠期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研究组采用切开引流加静脉抗菌药物,对照组单纯性静脉抗菌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药物及其他治疗均相同,两周后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研究组白细胞计数指标均显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引流加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收治的39例糖尿病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结果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易累及多个间隙,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细菌培养结果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9例患者均行切开引流后,给以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等综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严重,且易反复,宜早期、广泛行切开引流,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疗效.②方法 对12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抗感染、切开引流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③结果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④结论 对重症多间隙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10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给予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综合治疗,加之局部手术切开排脓并保持通畅引流,以及良好的口腔护理。结果:本组103例患者通过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积极早期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金华 《大家健康》2016,(9):101-101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措施,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选择该院接收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切开引流、高压氧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且临床上应实施抗感染、营养支持、切开引流、高压氧治疗,以强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葡萄球菌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治疗上轻者如表浅感染在自行穿破或切开排脓后迅速痊愈,一般无须采用抗菌药物;重者则应包括加强支持疗法、引流脓液及选用适当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一、一般治疗:引流脓液,清除异物是进行抗菌治疗的先决条件。深部脓肿可采用体位引流,而骨髓炎有脓肿时必须切开引流。应用人工心脏瓣膜或静脉插管如伴发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则须置换或拨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13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均痊愈出院。除1例患者选择终止妊娠外,其余患者均正常分娩,新生儿情况无异常。结论临床处理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不能仅仅依赖药物治疗,应早期积极处理,切开引流是首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菊艳 《甘肃医药》2014,(6):426-42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原发病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吉武  李兵 《当代医学》2009,15(1):90-91
目的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远处扩散、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缩短疗程。方法自2004年以来,在我科收住17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经全身综合治疗及局部脓肿切开引流,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容易感染部位及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本细病例完全治愈,没有任何后遗症发生。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预防感染扩散,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及放置引流条等全身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虽可防病治病,但也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致残致死。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用药不当引起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抗感染和细菌的耐药现象等,特提出下列几方面供,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参考:(1)确立正确的诊断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①应考虑患者为细菌感染应尽快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做细菌药物敏感度实验(药敏);②在药敏结果未知晓前或病原菌未能分离而诊断已相当明确者,可先进行经验治疗,在选用药物时,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抗菌药物一定要结合其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应从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要依据:(2)熟悉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给药方法及不良反应,以便合理选用。除此,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3)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对新生儿、老年人、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减退患者及免疫缺陷者,应视情况选择抗菌药物,调整剂量,对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有条件时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4)下列情况抗菌药物的应用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预防用药应仅限于少数情况且有明确指征,因为不适当的预防用药不仅徒劳无益,反而引起耐药菌的继发感染,因此,各科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范围和具体方法:(5)强调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尽量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溶量,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6)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①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药物;②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③用于无菌并发症的病毒感染;④病原体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⑤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⑥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它药物;⑦给药途径不正确;⑧发生严重毒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⑨抗菌药物不确当的联用;⑩过分依赖抗菌药物的防治作用而忽略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11)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55-15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11例糖尿病合并重症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内分泌科与口腔颌面外科联合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控制血糖、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多学科联合治疗后,10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患者,采用全身加局部治疗方法,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丽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599-60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2例,给予抗感染、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后,12例均痊愈。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全身与局部兼顾的方法综合处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深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采用大剂量抗生素全身治疗,及时切开引流,适当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同时完善CT检查,确定脓肿形成及程度。结果:12例颈深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1例行气管切开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抗感染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切口愈合良好;疗程最短15天,最长33天,平均住院18天,其中1例女性患者,并发呼吸衰竭死亡。结论:颈深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为常伴有严重坏死性感染及脓腔积气,治疗除采用大剂量抗生素并切开引流治疗外,应重点预防呼吸道梗阻、血管破裂及纵隔脓肿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性切开引流的合理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57例急性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性切开引流的治疗过程的回顾;结果:在急性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性切开引流的治疗中。分析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结论:急性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性切开引流的手术方法,应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决定,此法在未增加手术难度、风险及住院时间的基础上,减少了脓肿复发、肛瘘形成及肛门失禁,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作者总结了自1951年以来收治的肾周围感染226例,除2例死于败血症外,其余绝大多数病例通过穿刺、排脓、切开引流治愈,极少病例通过应用抗菌药物,保守治疗治愈。同时对该病发病率、感染途径、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476例院感病人抗生素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妇产科住院患者抗菌素使用情况,探讨抗菌素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调查我科自2000年——2007年出院的(476份)病例进行分析。结果:①抗菌药物使用率高;②术后用药时间过长;③抗菌素联用率过高。结论:正规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今后临床治疗中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作者总结了自1951年以来收治的肾周围感染226例,除2例死于败血症外,其余绝大多数病例通过穿刺,排脓,切开引流治愈,极少病例通过应用抗菌药物,保守治疗治愈,同时对该病发病率,感染途径,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8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间隙感染早期积极抗炎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继续抗炎治疗。结果:8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采用综合治疗,能使颌面部间隙感染获得圆满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基于以下两个方面:①有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②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两种引流方式负压吸引术与传统引流在口底多间隙感染切开引流中的应用的比较研究,观察负压吸引术是否优于传统引流。方法51例行口底多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应用负压吸引术,传统引流,通过临床观察的主客观评价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应用负压吸引术的患者自觉疼痛轻,痛苦小,引流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结论在口底多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中,应用负压吸引术优于传统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