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潘祖旌 《右江医学》1999,27(2):99-100
疟疾目前一直是非洲及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热带传染病。广西在60年代曾是一个疟疾高度流行区。田林县建国后曾有两次大面积流行,1956年疟疾发病率为316.3/万,1970年发生大面积流行,发病率达1164.5/万,居民带虫率为31.7%,成为广西高疟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田林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罗 《右江医学》2001,29(5):429-430
田林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之一。 1991年经自治区组织专家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92年起展开了防止疟疾复燃与巩固发展灭疟成果工作。现将 1992年~ 1999年疟疾监测结果报告如下。防治内容与方法   1.病例侦察和治疗 加强全县各村屯巡回侦察工作 ,通过主动和被动侦察 ,对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的发热 (四热 )病人取血镜检 ,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取血后即给予假定性治疗 ,即氯喹 0 .6 g ,伯氨喹啉 15mg ;对确诊的现症病人或带虫者均给予氯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华宁县1990年一2010年在基本消灭疟疾后期的管理成效.方法 收集1990-2010年华宁县疟疾疫情报告,疟疾防治监测管理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1990-2010年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8例,阳性率为0.31/十万.全县"四热"病人涂片镜检6820人次,阳性22例,阳性率为0.31%;年血检为1.89%,居民血检9306人次,阳性率为0;流动人口血检4272人次,阳性28例,阳性率为0.65%;间接荧光抗体监测7631人份,阳性6份,阳性率为0.13%,滴度在1:20,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结论 说明华宁县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有效控制内源性病例的发生,继续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5.
文京海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64-2165
上海市南汇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非恒定性疟区。解放后南汇有过2次爆发流行,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发病率在2%以上;第二次在60年代,疫情自浙江省蔓延到上海,且有恶性疟的发生,给南汇地区的人民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解放后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并逐年下降。至1966年全区疟疾发病率下降到0.11%,1976年以来南汇的疟疾发病率已连续30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至1986年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为更好地巩固已取得的防疟成果,为今后防疟工作提供经验,对南汇区疟疾基本消灭后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扬中市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以来的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7~2006年扬中市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疟疾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年间扬中市共发现疟疾患者101人,本地疟疾病例占总病例的75.2%,输入性病例占24.8%,近10年来输入性病例有增高的趋势。结论扬中市疟防成果巩固,现行疟疾防治措施扎实有效,但流动人口的疟防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资源县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857.8/万,由于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综合性防治笔全面开展发热患者血检查源拨灶,1991年达基本消灭疟疾标本。为了巩固灭疟成果,1992~1996年居民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42395人次,未发现疟原虫。居民血清学5712人,抗体阳性3人,抗体阳性率0.05%。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疟疾监测,年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43%,8.0%,2.0%,6.4%和11.2%。从5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一种简便监测方法进行的基本消灭疟疾后期流行病学监测,开展本项目研究。方法:我市于1997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采用对输入病例疫点不处理,只对患开展现症根治,原发病例(本地感染病例),除现症根治外,疫点小范围浸帐与滞留喷酒,预防服药措施、观察监测效果。结果:1998、1999、2000年全市疟疾年发病率分别为0.30、0.58、0.15、10万;疫点未出现第二代病例,防治效果显。结论:开平市的基本消灭疟疾后期采用的流行病学监测措施,有效地控制疟疾的流行,较之于基本消灭疟疾前所采取的监测方法,投入少、防治效果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流市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提供防控策略。方法对1995-2006年北流市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北流市1995-2006年流动人口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为0·10%,病例散在分布,以3-9月份发病为主;病例主要为青壮年,占72%,男性远多于女性;早期感染来源主要来自海南、云南、广东等省份,2000年后海南、云南省份是感染主要来源。结论应继续开展监测,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翁源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动态,对疟疾监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门诊“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侦查疟疾病例。用德尔菲(Delphi)法评价疟疾监测效果。结果 1990-2000年血检“四热”病人共46282人次,疟原虫阳性264例,占同期发病总例数的98.51%。这11年中当地感染疟疾137例,当地感染发病率0.00-1.61‰。“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当地感染发病率下降99.69%,病人漏检比例下降100.00%,输入 继发病例/输入病例比例下降46.65%,MSEI为20.28分。费用-效果分析结果MSEI每取得1分需付出4803.37元的费用代价。结论 翁源县基本消灭疟疾后采用的疟疾监测方案取得了巩固灭疟成果和较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2000—2007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8年血检阳性的疟疾病人的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2000-2007年全县疟疾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该县8年所检查出的疟疾病人中,本地感染病人仅占12.50%(11/88),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占87.50%(77/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比例的90.91%(70/77),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病人占9.09%(7/77)。结论该县当地居民疟疾病人的发病率从原来的1/万控制到现在的1/10万以下,但是目前该县疟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90年代前以本地感染性疟疾病人为主到本世纪转变为以输入性疟疾病人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消除疟疾阶段发病态势及传疟媒介现状,为调整消除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2008年疟疾发病分区,在一、二、三类疟区分别选择1、6、1个县市,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在监测村开展传疟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规范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及休治疟史对象,及时处置疟疾疫点,开展疟防知识宣传。结果 2012-2014年共血检"三热"病人96777例,疟原虫阳性15例,阳性率0.015%。本地疟疾2例,占13.33%,输入性疟疾13例,占86.67%。捕获按蚊14318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人工帐诱平均密度为每小时8.78只/人,灯诱平均密度为每晚19.24只/灯。结论监测区疟疾发病进入消除阶段,输入性疟疾时有发生,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其密度高于传疟密度阈值,需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管理和媒介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徐闻县疟疾流行态势,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对徐闻县1990~2002年疟疾疫情、个案调查及历史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2年徐闻县疟疾年均发病率为10.6l/10万(841/7920 726),1997年后发病率明显大幅度下降,均控制在0.5/10万以内。1990~1992年出现局部爆发流行,活动性疫点多达26个,疫点都是民工较多的村庄和外来民工较多的工地。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区域性、职业性;以青壮年男性发病为主,全年均有发病,但有明显高峰期。疟疾以间日疟为主占98.57%(829/841),输入恶性疟3例,未分型9例,输入病例以海南为主。微小按蚊密度低但依然存在。疟疾普遍存在漏报现象。结论:徐闻县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必须做好重点地区民工的疟史调查、治疗及个人防护工作,加强流行季节对疑似疟原虫检查,并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提高疟疾控制能力和增强群众疟防意识,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德清县1951-2005年疟疾防治策略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德清县55年来的疟疾防治成果,为制定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和分德清县疟疾流行趋势、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结果德清县疟疾发病率从五、六十年代的1000/10以上逐步下降到1979年的10/10万以下,并持续保持低水平。目前,年均发病率为0.68/10万,患者以外地输入为主。结论德清县在不同时期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必须继续重视和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以防止疟疾的死灰复燃和输入性疟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西右江区2002年疟疾流行及控制现状,评价监测措施,为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选择右江区近年疟疾病人较多的3个乡镇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对村民和学生进行疟史、蚊帐使用情况和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为0.15/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9885人次,年血检率为3.03%,未检出阳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419人次,检出5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1.19%。走访调查1004户4709名村民,查出1例疑似病例,居民蚊帐使用率为98.17%,中小学生经验积累型和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村民。结论2002年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无当地感染病例,疟疾病例全部为输入性,村民蚊帐使用率较高,存在一定疫情漏报现象,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石岩地区1991~2003年疟疾流行情况与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深圳市石岩地区1991~2003年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分析,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石岩地区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有效控制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8~2003年发病率控制在0.30/万以下。结论在疟疾流行期间,应采取部门协作和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深圳市大鹏镇1993~2001年疟疾预防和控制工作,为进一步实施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深圳市大鹏镇近年来疟疾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1993~2001年间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防治工作,该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现已基本实现零病例。结论:疟疾预防控制工作经证实有效,应该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广东疟疾联防区2005年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疟疾防治中联合管理的作用。方法采用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5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19例(占全省病例的63.30%),年发病率0.03/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0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2=20.848,P<0.05);流动人口中的返乡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20%,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5%,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0.899,P>0.05)。在返乡人员中,从国外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最高,与从其它省返乡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6、7月达到最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我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通过联防,2005年我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广东疟疾联防区2004年监测结果与流行特点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疟疾联合管理在疟疾防治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对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结果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2004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36例(占全省病例的60.71%),年发病率0.057/万;五市当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31%,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血检阳性率为1.25%,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为0.14%,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血检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在回归人员中,从海南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最高,与从其它省回归的人员血检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参与疟疾联防的五个地级市全年各月都有疟疾病例发生,其中六、七月达到最高峰。病例的季节分布与广东省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相吻合。结论通过联防,2004年广东省联防区内疟疾发病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流动人口疟疾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近10年疟疾监测及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林荣幸  张贤昌  吴军  吴旭光  朱泰华 《热带医学杂志》2006,6(10):1095-1097,1083
目的探讨广东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监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疟疾病人个案表确定病例性质和发病前所从事的职业。媒介监测以半通宵人诱法,然后将捕获的按蚊进行种群鉴定和解剖。结果1996~2005年广东省共发现疟疾11852例,年发病率在0.020/万~0.370/万之间;10年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11677例,平均每年检出1167.7例,其中外来人口疟疾病占47.46%,本省居民占52.54%。通过职业分析,从事打石、砍伐和种养等职业的患病率最高。近10年间日疟是广东省流行的唯一虫种,偶见输入性恶性疟。在10个病灶点进行传疟媒介调查,人诱捕获7种按蚊,未发现子孢子自然感染。用除虫菊酯浸泡蚊帐阻断媒介传播疟疾效果显著,可作为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疫点的重要措施。结论广东省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目前疟疾流行以散发或输入为主,主要抓住病例的早治疗和疫点的早处理,阻断疟疾在广东省的传播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