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6名广东工业大学教职工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异常336例,占16.67%;女性心理异常检出率(19.03%)高于男性(14.40%),女性在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与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部分教职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尤其是女性,是心理维护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异常心电图情况,为教职工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对1 252名教职工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出异常心电图19种,检出率33.31%,其中排在前3位的异常心电图为ST-T改变、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检出率依次为8.71%,5.67%,4.63%。异常心电图检出率男性为37.96%,高于女性的27.83%(P<0.01)。ST-T改变、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及异常心电图总体检出率而随年龄增加有增高趋势。结论高校教职工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较高,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应有针对性地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40岁以上教职工高血压的患病和血脂、血糖的异常情况,以指导教职工进行日常的自我保健,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方法]检测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糖(FPG),分析不同性别人群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患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4.63%和33.8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0,P<0.001)TG异常检出率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3.34%和14.7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HDL-C、LDL-C和FPG的异常检出率,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异常检出率高血压与非高血压人群分别为30.48%和15.11%;TG异常检出率高血压与非高血压人群分别为34.29%和20.8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教职工的高血压患病率、TG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教职工;TC和TG异常检出率高血压人群高于非高血压人群;TC、HDL-C、LDL-C和FPG的异常检出率,男性与女性教职工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中各项生化指标异常检出率,以及与性别、年龄及职业的关系,为做好高校教职工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高校3 450名教职工健康体检的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检测结果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GLU、TG、UA、BUN、CREA的异常检出率均男性高于女性(P0.01);TC的异常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LDL-C的异常检出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的各项生化指标异常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教师组、行政管理组、后勤服务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教职工各项生化指标异常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及职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校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情况以及同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某高校1 278例教职工的体检结果,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的NAFLD患病率,采用χ2检验比较NAFLD组和非NAFLD组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的患病率。结果该高校教职工NAFLD检出率为35.52%。60岁以下男性NAFLD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60岁及以后女性NAFLD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NAFLD组中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患病率明显高于非NAFLD组。结论该高校教职工的NAFLD患病率较高,尤其是男性和60岁以上的女性。NAFLD的形成不仅仅和脂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而且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多种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防治NAFLD重在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教职工预防保健水平。方法对2006年教职工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各种疾病或异常的总检出率90.02%,男性检出率95.76%,女性检出率8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5位疾病依次为高脂血症(43.74%)、痔疮(38.48%)、高尿酸血症(27.40%)、脂肪肝(25.05%)、白内障(22.87%)。结论我院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代谢性疾病是威胁教职工健康的主要疾病,提示定期体检和改变不良生活与行为方式对消除疾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分布特征。方法对某高校891名教职工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C、TG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HDL-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0岁以后血脂异常比59岁以前有所下降。男性TG升高检出率为28.1%,女性为20.9%,男性高于女性(χ2=4.07,p<0.05);男性TC升高检出率为5.1%,女性为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5)。结论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的状况应引起高度关注,该人群是心血管病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健康现况,为防治疾病和提高教职工保健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将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1097名在职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高校教职工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疾病依次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依次为40.84%,23.11%,14.19%,且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校教职工代谢性疾病检出率高,应加强教职工,尤其是男性教职工的疾病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教职工预防保健水平.方法 对2006年教职工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各种疾病或异常的总检出率90.02 %,男性检出率95.76 %,女性检出率83.9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5位疾病依次为高脂血症(43.74 %)、痔疮(38.48 %)、高尿酸血症(27.40 %)、脂肪肝(25.05 %)、白内障(22.87 %).结论 我院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代谢性疾病是威胁教职工健康的主要疾病,提示定期体检和改变不良生活与行为方式对消除疾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为高校医疗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民族学院2009年416名在职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种疾病或异常的总检出率为82.45%,男性检出率为85.18%,女性检出率为7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4位疾病或异常依次为高脂血症(检出率34.13%),高尿酸血症(检出率25.00%),脂肪肝(检出率18.27%),高血压(检出率16.35%),且随年龄增加,检出率有增高趋势。结论高校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代谢性疾病检出率高,应加强疾病防治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高级职称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职员工心身健康提供保健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测评量表(EPQ)、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压力反应自评量表(SRQ),对浙江大学346名高级职称教职工进行心理测量并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SCL-90共筛查出19人(占5.49%)单项因子分≥2分,即存在一定症状表述;SRQ得分>85分,即处于高心理压力状况的有23人(占6.65%)。SRQ与EPQ各量表分值相关检验,SRQ(压力反应指数)得分与E因素(内、外向)和L因素(掩饰性)成负相关(r分别为-0.278和-0.326,p<0.01),SRQ与N因素(情绪化)呈正相关(r=0.584,p<0.01),SRQ指数与P因素(精神质因子)无显著相关。结论高级职称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对该教职工群体的身心健康应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校后勤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杭州市某高校后勤集团的所有员工进行调查,以总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分来评价高校后勤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822名员工参加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1份;高校后勤人员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1),不同工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员工在一些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体后勤员工中等程度心理症状的阳性率为3.7%,其中,男、女员工检出率相同,年龄40~49岁组、大学本科以上组和一线员工组检出率高于其他组。结论高校后勤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应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高级职称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职员工心身健康提供保健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测评量表(EPQ)、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压力反应自评量表(SRQ),对浙江大学346名高级职称教职工进行心理测量并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SCL-90共筛查出19人(占5.49%)单项因子分≥2分,即存在一定症状表述;SRQ得分〉85分,即处于高心理压力状况的有23人(占6.65%)。SRQ与EPQ各量表分值相关检验,SRQ(压力反应指数)得分与E因素(内、外向)和L因素(掩饰性)成负相关(r分别为-0.278和-0.326,p〈0.01),SRQ与N因素(情绪化)呈正相关(r=0.584,P〈0.01),SRQ指数与P因素(精神质因子)无显著相关。结论高级职称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对该教职工群体的身心健康应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4.
农科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人格问卷(16PF)对华南地区某农科高校研究生373名进行调查.结果被试SCL-90总分超过160分的研究生占总人数的22.93%,SCL-90的总分和因子分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SCL-90总分与16PF的多数因素有显著性相关.结论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视,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静安区商务楼宇员工睡眠质量现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对静安寺街道464名商务楼字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完成PSQI量表的有421人(90.73%)。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7分为有睡眠质量问题。结果PSQI平均分为(5.29±2.55)分,男性显著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PSQI评分呈上升趋势;85例(20.19%)有睡眠质量问题,其中男性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睡眠问题发生率增高。结论静安区商务楼宇员工睡眠质量存在明显问题,应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现阶段某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开展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医学生2020级、2021级749名医学生(男生261名,女生488名),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结果 本次调查医学生SCL-90总分平均为(136.92±39.97)分,男生为(130.88±39.34)分,女生为(140±39.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P<0.05);女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8个因子均分及SCL-90总分均高于男生(P<0.05)。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虽然医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2个因子均分较低(P<0.05),但是强迫症、抑郁症、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均分、总分及平均分较高(P<0.05)。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6.84%,其中男生24.14%,女生2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8,P<0.01)。结论 某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应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方法使用临床医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0名临床医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但好于全国大学生水平。心理问题检出率12.98%,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和抑郁。女大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高于男生,但是男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2020年北京市某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促进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以定点收治医院一线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救治患者的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共纳入66名医护人员,男性24例,女性42例;年龄(34.8±8.8)岁;医生22例,护士44例。医务人员第1次SCL-90总分阳性检出率6.1%(4/66),第2次阳性检出率7.6%(5/66);第2次结果中>30岁组医务人员阳性检出率低于≤30岁组(P<0.05)。2次SCL-90总均分均优于中国常模(P<0.01),并且第2次分值低于第1次,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医务人员SCL-90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各因子分低于中国常模。不同年龄、职业医务人员10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医务人员恐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心理素质更好。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一线医务人员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优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随着在一线工作时间延长,>30岁的医护人员较年轻者心理健康状态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楚雄医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61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强迫(41.17%)、抑郁(27.3%)、人际敏感(24.65%);护理专业平均阳性率最高(24.13%);女生恐怖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发生率(21.74%)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18.5%)(P>0.05);另外,医专学生因子分≥2的学生比例强迫项明显高于云南大学生(P<0.05),而偏执、精神病性项明显低于云南大学生(P<0.05),男女大学生因子分≥2的学生比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医专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同专业及不同的年级发生率不同,因此应对在校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