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2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侧卧位,头稍前倾,取乳突后枕下人路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渐进暴露桥脑人口处的三叉神经感觉根,了解局部解剖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手术中均见到血管襻压迫神经根,且均为动脉血管.术后疼痛症状消失者14例,症状减轻者7例.2例出现听力减退.未发生术后出血和脑脊液漏,无死亡.经6个月~3年门诊随访,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因其治疗有效率高、合并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责任血管的测量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实质,从而提出正确的中文名称.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进行的150例MVD的责任血管进行总结,并连续对其中的53例58条责任血管直径进行测量.复习文献,了解各种中文名称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对MVD中文...  相似文献   

3.
经颅入路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经手术治疗20例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17例经额下入路行额冠状皮瓣一侧额部开颅;3例眶上裂综合征患者行额颞切口,经眶尖外侧壁入路.评价手术后视力恢复的标准为黑朦、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数指和能见标字视力表符号5个级别.术后视力提高2个级别以上者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手术后65%(13例)的患者达到有效,其中3例眼球突出、1例眼球内陷患者术后均得到矫正.结论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经额部或额颞入路手术行视神经减压,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视力恢复与损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相关,亦与视神经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人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6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7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743例治愈,17例有效,9例无效,无手术死亡.随访6-180个月.46例复发,其中9例行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创伤小,复发率低,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5年5月~2003年6月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54例,其中男228例,女326例;年龄23~85岁;病程1~42年.  相似文献   

6.
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额叶脑挫裂伤合理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方法对110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分析,其中保守治疗32例;手术治疗78例:设计组24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术后额骨部分回覆改良减压治疗额叶挫裂伤;对照组26例采用额部单纯去骨瓣减压术.结果保守治疗死亡率22%,手术治疗死亡率14%.设计组24例治疗结果,其并发症、治愈率及伤残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额叶脑挫裂伤临床特点似缓而急,早期积极主动的手术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恶化率;采用大骨瓣开颅术后额骨部分回覆改良减压治疗额叶脑挫裂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附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并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优点.方法 对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注意事项.结果 78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7例,仅1例仍有轻微疼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目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窥镜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一、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30~57岁,平均41岁.病史2月~6年;均为单侧三叉神经痛,其中第一支1例,第二支1例,第二、三支8例.所有患者均为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U-Y减张缝合硬脑膜修补术9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硬膜减张缝合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97例符合去骨瓣减压指征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U-Y减张缝合修补硬脑膜.结果 97例中5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术后其他并发症.存活90例中89例获随访,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减压效果令人满意.结论 U-Y减张缝合硬脑膜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补片利用充分、减压均匀、颞窝减压尤其充分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后效果,总结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同时倡导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技术、内镜技术及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技术提高该手术的有效率和安全率.方法 复习57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术后效果,并对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的病例进行总结.结果 术后有效率100%,47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0例术后明显减轻.出现术侧耳鸣3例,面瘫2例,长时间头晕5例,脑脊液漏2例,复发1例.结论 充分认识责任血管,认识并发症、复发的原因,做到术前正确评估,术中监测和注重手术技巧,是提高该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头面部疼痛的常见原因.目前尚无药物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能够长期缓解疼痛,保留面部感觉.我院自2005-07~2007-03采用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内减压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例重症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内减压术,以清除坏死脑组织为主,并对清除的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9例患者中2例因进行性脑梗死再行内减压术并去除骨瓣减压.结果 7例患者存活,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术后10d放弃治疗,1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病理学提示,9例均呈现细胞核核固缩、核溶解,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空泡变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重症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论是否发生脑疝,梗死区坏死脑组织是刺激脑组织加重脑水肿的异物,而内减压术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6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1.0%)明显高于对照组(3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2%)明显低于对照组(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优于常规开颅减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1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中的效果,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外科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O型血患者79例(占43.65%),较国人正常O型血分布(33.80%)有增高趋势;发病率右侧:左侧=1.8:1;2条以上责任血管者45例(24.86%);责任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96例,小脑后下动脉7例,小脑前下动脉以及动静脉混合接触或压迫者各25例.内听动脉13例,基底动脉15例,椎动脉9例,单纯静脉15例(主要为岩静脉和桥静脉),无名血管9例(主要为以上动静脉血管的分支).181例患者术后1月内171例症状完全消失(94.48%);症状改善,但需结合药物控制者9例(4.97%);植物生存1例(0.55%).结论 本组资料提示O型血可能更易患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防止遗漏多发性责任血管是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经验,探讨舌咽神经疼痛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首次1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无明显缓解.12例患者术中发现血管压迫,责任血管为一根或多根;该12例患者中,10例责任血管接触神经根,但神经根无明显压痕;2例神经根出脑干部位有明显压痕.11例术中发现后组脑神经局部蛛网膜增厚并与神经粘连,其中8例舌咽神经走行正常,3例神经根移位、扭曲,蛛网膜粘连使其固定.有血管压迫的12例患者中,责任血管压迫神经根出脑干区5例,在神经中部4例,靠近颈静脉孔3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能有效治疗舌咽神经痛,血管压迫存在于舌咽神经颅内段全段,蛛网膜粘连使神经根固定,促进血管压迫形成,血管压迫舌咽神经多无明显压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观察岩静脉形态特点及其对手术显露的影响,分析岩静脉的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经小脑水平裂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4例,回顾性分析其岩静脉的主干及属支情况、进入岩上窦的位置、术中电凝切断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岩静脉主干有1~3支者分别占22.3%(21例)、62.8%(59例)、14.9%(14例),静脉属支有1~5支者分别占4.3%(4例)、21.3%(20例)、64.9%(61例)、7.4%(7例)、2.1%(2例).责任血管明确者83例(88.3%),可疑11例(11.7%),其中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6例(6.4%).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58例(61.7%),主干切断者4例(4.3%),属支切断者32例(34%).术后出现小脑梗死1例(岩静脉属支切断者),经治疗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小脑出血1例(切断岩静脉主干者),行后颅窝减压术后残留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入路是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多数情况下术中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以切断主干或部分属支,但切断后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手术效果.方法 将95 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 例采用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对照组48 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23 例、中残9 例、重残6 例、植物生存3 例、死亡6 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4 例、中残6 例、重残9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及术中配合.方法 5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均行MRI或MRA检查,排除继发性因素并确定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关系;分析手术过程及术中配合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影响.结果 围手术期的疗效:52例治愈(92.9%),4例好转(7.1%).随访3个月~6年,治愈54例(96.4%),复发2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确切,有针对性的手术策略和细致的术中操作配合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51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 本组均能见到面神经出脑干处有动脉血管压迫,其中AICA26例(51.0%),PICA16例(31.3%),VA4例(7.8%),复合型5例(9.8%).43例(84.4%)术后症状完全缓解,8例术后减轻(15.6%).其中4例(7.8%)3周内停止抽搐,3例(5.8%)3月后抽搐停止,1例(2%)一直未完全缓解.随访1年以上,复发1例(2.0%).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充分减压和防止副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三处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46例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下肢麻木症状明显缓解69.6%(32例),缓解23.9%(11例),无变化6.5%(3例).术后下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6.8%(14例),缓解57.9%(22例),无变化5.3%(2例).结论 外周神经减压术对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自发性疼痛、麻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