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吴浩  张颢 《临床医学》2011,31(4):117-118
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重要致炎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参与炎症损伤过程,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和加速细胞急性期蛋白合成的作用,在急性脑出血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1]。为此,我们测定了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清脂联素(adiponeetin)、瘦素(leptin)与白细胞介素(IL-1、6、8)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治疗、病情转归和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ELISA法分别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瘦素、脂联素及IL-1、IL-6、IL-8含量,并探讨各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及IL-1、IL-6、IL-8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脑梗死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明显下降;而血清脂联素结果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升高程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各指标变化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血清脂联素、瘦素及IL-1、IL-6、IL-8含量的变化与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和预后判断指标,同时也为在脑梗死发病早期药物治疗开发提供临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瘦素(Leptin)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8、脂联素(AD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7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Leptin和血清IL-1、IL-18及ADP水平进行测定,并与34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Leptin和血清IL-1、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血清ADP水平又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Leptin水平与IL-1、IL-18水平呈正相关(r=0.587 2,0.613 4,P<0.01),而与ADP水平呈负相关(r=-0.478 4,P<0.01)。结论检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Leptin和血清IL-1、IL-18和ADP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辅助诊断脂肪肝及判断其肝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脂联素(APN)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 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作脓毒症动物模型,雄性Wistar大鼠120只,10~ 14周龄,体重250~ 3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和脂联素预处理组(APN组),分别于术后2h、6h、12 h、24h、48 h处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中IL-6表达水平,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凝胶阻滞电泳分析技术(EMSA)检测肺组织STAT3的DNA结合活性;同时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各组剩余10只大鼠观察术后7d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与C组比较,CLP组大鼠肺组织IL-6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STAT3的DNA结合活性表达升高,肺组织匀浆中MPO活性显著升高,死亡率升高(P均<0.05);与CLP组比较,APN组大鼠肺组织IL-6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STAT3的DNA结合活性表达降低,肺组织匀浆中MPO活性显著下降,死亡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脂联素可能通过抑制IL-6/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减轻脓毒症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脂联素(APN)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水平及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血清IL-6和APN水平的改变。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了58例无任何并发症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治疗前、后)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L-6和APN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结果(1)T2DM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6、APN及FPG、2hP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2DM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FPG、2hP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17,P〈0.05;r=0.353,P〈0.05);外周血APN水平与FPG、2hP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285,P〈0.05;r=-0.271,P〈0.05);外周血IL-6水平与AP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96,P〈0.05)。结论T2DM患者体内存在IL-6和APN的异常表达,吡格列酮能增加T2DM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血清IL-6水平,具有抗炎性反应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功能。检测血清IL-6和APN水平,可作为T2DM病情判定以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白细胞介素6 (IL-6)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6例(脑梗死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清IL-6、脂联素、瘦素浓度;采用美国ATL公司HDL-1500彩色多普勒测量脑梗死患者的IMT,并分为IMT<1,0 mm和IMT≥1.0 mm两个亚组.分别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和IL-6分别为(7.83±1.57) mg/L、( 12.39±5.42) ng/L、(137.12±18.59) n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83±1.96)mg/L、(4.73±1.87) ng/L、( 87.26±9.75) n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14、12.50、13.65,P均<0.01).96例脑梗死患者中IMT≥1 mm组78例,IMT<1 mm组18例,两亚组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和IL-6分别为(5.06±2.52)、(9.83±1.58) mg/L,(14.49±6.42)、(8.13±1.28) ng/L,(152.62±24.78)、(112.12±12.59) ng/L,与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患者IMT与IL-6、瘦素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0.78,P均<0.01),与血清脂联素呈明显负相关(r=-0.84,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IMT增厚,血清脂联素降低,IL-6、瘦素升高,脑梗死患者IMT与血清脂联素、瘦素、IL-6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43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 例正常人血清IL-6水平,并分析EH不同期间IL-6水平的变化.结果EH 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EH不同期间IL-6水平差异显著P<0. 01),且随EH期别的增加 IL-6水平逐渐增高。结论 IL-6可能参与EH的病理变化过程,并可作为判断EH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脑血管病脑损伤中有许多细胞因子的参与,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被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而脑出血急性期脑脊液可溶性IL-6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6 receptor,SIL-6R)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脑出血急性期脑脊液中SIL-6R变化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对象:从1999-01/2003-12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7例中,选择经临床诊断和CT证实的自发性脑出血后48h内入院的患者,并排除创伤性脑出血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符合以上标准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出血组),其中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者23例,单纯脑实质出血者7例,单纯脑室出血2例。13例同期住院的非神经系统疾病就诊者为对照组。方法:患者于入院后2d内腰穿取脑脊液2mL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放-80℃超低温冰箱保存待测,12例患者出血后第1,2,3,5,10~13天进行动态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对照组和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SIL-6R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对照组和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SIL-6R含量。结果:13例对照组和32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脑脊液中SIL-6R含量分别为(380.54&;#177;93.05)ng/L,(1220.18&;#177;878.71)ng/L,两者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t’=5.3323,P&;lt;0.05)。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者SIL-6R水平[(1350.79&;#177;762.63)ng/L]显著高于单纯脑实质出血者[(609.21&;#177;398.99)n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623,P&;lt;0.05)。脑出血第1天时SIL-6R水平已达最高(1503.01&;#177;775.13)ng/L,此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SIL-6R含量显著升高,与继发性脑损伤程度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的表达水平与肺癌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健康成人,10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IL-6和sIL-6R水平,并进行化疗前后对比。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血清IL-6、sIL-6R均高于对照组,化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分期越高血清IL-6、sIL-6R水平越高,而与肺癌病理类型无关。结论:动态观察血清IL-6、sIL-6R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AD患者20例(AD组)、健康老年人20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浆APN含量,分析APN含量与MMSE、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和AD组的血浆APN含量分别为(7.08±2.61)μg/m L、(5.58±1.83)μg/m L,AD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APN含量与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1,P0.01)。男性、女性血浆AP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PN含量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277,P0.05)。结论:AD患者血浆APN水平明显降低,血浆APN水平改变与其认知功能减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 4 6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NSE血清水平 ,观察NSE与出血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 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发病 2 4h内即升高 ,在 (2 7± 0 9)d达到高峰 ,与出血量大小 (r =0 36 ,P <0 0 5 )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r =0 34,P <0 0 5 )呈正相关。结论 NSE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 的变化,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4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6 水平,并与20 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清IL- 6 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 。恢复期血清IL-6 稍高于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急性期血清IL- 6 升高的程度与梗塞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脑梗塞急性期血清IL-6 升高,恢复期已降至基本正常。脑缺血、缺氧及脑组织损伤引起的急性应激反应可能是脑梗塞急性期血清IL-6 升高的重要机制。IL-6 升高对缺血神经元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节勤  许俊  吴冬  杨文 《临床医学》2011,31(4):11-12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80例脑出血患者,其中42例并发高钠血症(血清钠离子浓度〉145 mmol/L)者作为研究组,其余138例不伴高钠血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死亡34例,病死率81.0%;对照组死亡31例,病死率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不并发高钠血症者,且与血清钠离子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出血量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32倒脑出血患者24h内、3d、7d、14d与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VEGF浓度。结果脑出血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发病后24h内即开始升高,3d时稍高,7d时达高峰,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出血量大小不同,VEGF浓度也不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VEGF在脑出血后呈动态变化,提示VEGF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病理变化,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揭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脑出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脑出血组病例为2006年8月到200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危重病医学科收治的高血压性摹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83例,男54例,女29例;年龄41~79岁,(60.9±9.7)岁.对照组病例为同期急诊治疗的轻微软组织挫伤患者,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9岁,(62.9±8.4)岁.两组病例均除外既往脑血管性疾病、使用抗凝剂、严重感染、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严重外伤史,两组间年龄(P=0.429)、性别(P=0.4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在发病或外伤后24 h内抽取外周血,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ELJSA法测定血浆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D-二聚体及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后死亡的危险因素,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脑出血组与对照组、非生存组与生存组、脑室出血组与非脑室出血组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Speaman相关检验分析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与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肿量、血浆白介素-6浓度、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的相关性,ROC曲线评价血液中微粒对脑出血死亡的预测价值,Z检验比较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血浆白介素-6浓度、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血浆D-二聚体浓度和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预测脑出血死亡的曲线下面积.结果脑出血患者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36例(43.4%),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OR=0.558,95%CI=0.367~0.850,P=0.007)、血肿量(OR=1.061,95%C1=1.012~1.113,P=0.015)及伴有脑室出血(OR=5.537,95%CI=1.035~29.629,P=0.045)是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脑出血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6.72±3.26)U/mL较对照组(1.84±0.82)U/mL明显升高(P=0.030),非生存组组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8.51±3.45)较生存组(5.35±2.33)明显升高(P=0.000),脑事出血组患者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7.66±3.39)较非脑室出血组(5.36±2.53)明显升高(P=0.001).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与入院时GCS评分(r=-0.690,P=0.000)、血肿量(r=0.590,P=0.000)、血浆白介素-6浓度(r=0.465,P=0.01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r=0.464,P=0.016)、血浆D-二聚体浓度(r=0.567,P=0.001)和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r=0.469,P=0.014)有显著相关性.ROC曲线辨别了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预测界值(7.47 U/mL),对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有较高的灵敏度(77.8%)和特异度(76.6%).血液中微粒促凝活性的曲线下面积(0.825±0.048)显著大于血浆白介素-6浓度(0.685±0.060,P=0.042)、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0.681±0.060,P=0.036)及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浓度(0.644±0.062,P=0.008)的曲线下面积,而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曲线下面积(0.743±0.056,P=0.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中微粒参与脑出血后脑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凋亡细胞可能通过血液中微粒作为"载体"促进凝血级联反应和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加重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而降低血液中微粒水平有望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新策略,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急性心力衰竭(AHF)时血浆脂联素(APN)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35例观察对象,根据有无急性心力衰竭及糖尿病分为4组:非糖尿病心力衰竭组(A组)31例;糖尿病心力衰竭组(B组)43例,非糖尿病对照组(C组)30例,糖尿病对照组(D组)31例.入院即刻检测APN、NTpro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缓解时间及随访30 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1) AHF时,B组肺部哕音≥50%的患者发生率,下肢水肿发生比例、LgNTproBNP、治疗时间>24h比例、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心脏射血分数(EF)值明显降低(P<0.01).(2)A组、B组、C组、D组APN浓度分别为:(21.27±4.36) μg/L,(18.31 ±4.17) μg/L,(14.27±2.54) μg/L,(11.49±1.09) 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B组APN> 18.31 μg/L的患者中有66.7%治疗时间>24h,30 d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1.5%.(4)AHF患者APN浓度与LgNTproBNP呈正相关(A组r =0.693,B组r=0.575,P均<0.01).结论 (1)合并糖尿病的老年AHF患者心力衰竭程度重、治疗反应差,死亡率高,30 d内心血管事件多发.(2)AHF患者血浆APN浓度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APN代偿性升高能力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及时、正确的干预措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收集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病例157例,均经头颅CT确诊,测定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可能影响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冠心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入院时血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后进食情况、脱水剂、体温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把有意义的变量引入两分类反应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两分类反应变量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影响高切血粘度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出血量、入院后进食情况和脱水剂。结论引起ICH患者血粘度增高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出血量、脱水剂及入院后进食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检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6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和1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L-18、MMP-2水平。结果血清IL-18、MMP-2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中明显增高,与正常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IL-18、MMP-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IL-18、MMP-2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部按摩对脑出血患者排便的影响。 方法 选择神经内科160例发病7天内的首发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实施腹部按摩,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情况也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腹部按摩有利于预防和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和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以及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的改变。方法选择无任何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空腹葡萄糖(FPG)、餐后2h葡萄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计算所有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BMI),并与30名正常对照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后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发现,血清IL-6水平与FPG、2hPG、HbA1c和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FPG、2hPG、HbA1c和TG呈负相关。结论IL-6作为炎症始发因子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脂联素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罗格列酮通过降低IL-6水平和增加脂联素水平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