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藏察隅自然疫源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察隅自然疫源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马仕金,卢登明,张有植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属少数民族地区,地球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搞好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调查,对于边境地区居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西藏林芝地区森林脑炎血清抗体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林芝地区森林脑炎血清抗体调查马仕金卢登明张有植1993年6~8月,我们对西藏林芝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了定点调查。1.材料和方法:森林脑炎(TBE)抗原片,标准血清和羊抗人IgG荧光抗体均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提供。采当地长期居住人群...  相似文献   

3.
啮齿动物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陕南地区(指汉中、安康、商洛地区)是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因此,调查本地区啮齿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在不同地理景观中的分布状况,对探索该地区啮齿动物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关系,制定防制对策都具有一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涪陵地区啮齿动物种群组成及其分布特点四川省涪陵地区卫生防疫站(邮编:048000)李优良,王光弟,谢忠,蒋明洲调查啮齿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在不同地理景观的分布特点,从而探讨啮齿动物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内在联系,推测各种鼠传疾病的流行区、可疑流行区和非流...  相似文献   

5.
西藏林芝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血清抗体调查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队(610061)马仕金卢登明张有植1992和1993年6~8月份,我们分别对西藏林芝地区的察隅县和米林县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了定点调查[1,2],共采集人群血清标本1754份。现将流行性乙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三峡水利工程主要淹没区万县市段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情况,我们对该地区的所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动物宿主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有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八十年代,鼠平均密度为9.86%,并在鼠体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库区自然疫源地分布十分广泛,而该地区人群缺乏地相应疾病的保护能力。这些表明自然疫源性疾病对库区人群构成的威胁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西藏阿里野兔热自然疫源地景观特征和影响因素 ,着重探讨了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客观条件及其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内在关系 ,为该地区野兔热自然疫源地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西藏阿里野兔热自然疫源地景观特征的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客观条件及其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内在关系,为该地区野兔热自然疫源地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藏亚东地区环境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何代平,曾桂茹,车应龙,赵海潮(西藏军区总医院检验科,拉萨,850003)为了解生活在海拔2900~4300m之间的西藏亚东地区军民驻地环境细菌污染情况,我们对该地土壤、污水、山沟水和空气分别进行了细菌学方面的调查,结...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lliae)广布于青海、西藏、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调查其体外寄生虫,对控制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于1983~1988年,在青海省海南州的共和、同德、兴海和贵南等县进行了调查。景观为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的山间盆地、湖边滩地和山麓缓坡等,海拔3200~3800m。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发生、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存在于荒漠草原、草原及高山草原之中,具有独特的流行规律,国内学者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理分布、动物鼠疫流行因素进行了有关调查与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近半个世纪以来 ,济南市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由于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探讨发病趋势 ,分析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 ,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现对济南市 195 1~ 1999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来源195 1~ 1990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资料来自“济南市疫情资料汇编” ,1991~ 1999年疫情资料来自济南市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 ,并经逐级审查核实 ;人口资料来源于济南市统计局。2 结果2 1 流行趋势  195 1~ 1999年 ,济南市共发现 11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共 2 192 4例。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建立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据库,采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三维趋势分析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应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布病报告发病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在东西方向上呈微弱的"U"形分布;乙脑报告发病率由南向北显著下降,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西部地区;HFRS报告发病率东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南部地区略高于北部地区。时空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布病主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19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4-2015年,次要聚集区位于河西地区,包含4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乙脑聚集区位于中部、东南部地区,包含32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HFRS主要聚集区位于定西市岷县,聚集时间为2018年,次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8年。结论 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重点地区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出血热(XHF)属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8年及1992年在海西西部与新疆接壤的阿拉尔地区从一人体中查到XHF抗体。为证实该地区是否为XHF自然疫源地,我们从1994年9月至1997年8月进行了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调查。1材料1995~199...  相似文献   

15.
西南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战区地处西南边陲,海拔500~4 500m,辖3省、1市、1区.有2个省区毗邻5个国家,战线长而环境复杂,属热带、亚热带、高寒和雨林、缺氧气候,山岳、植被、内外河流多样的战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传染性疾病及流行病种类多,疫源分布广.我们建立的西南战区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系统,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卫生决策提供方便.达到急用、实用、常用、快速和直观的效果.现将系统情况综合评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大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疾病 ,由于有动物宿主存在 ,它们在自然界长期流行 ,人类一旦进入 ,就会感染而发病。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富足 ,人们郊游和回归自然等野外活动增加 ,涉及自然疫源地的机会增多 ,受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危险增加 ,所以关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拟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危害和防制对策进行探讨。1 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其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可长期存在的疾病 ,其病原体、媒介和宿主都是一定地理景观中一定生物群落的成员 ,即使人类不参与 ,它们…  相似文献   

17.
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都具有地理景观性特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是多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源地和流行区,地域分布广。分析东南沿海地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防控对策,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意义。本地区常见的此类疾病有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恙虫病等,存在潜在威胁的有疟疾、黄热病、寨卡病毒病和血吸虫病等。本文总结了东南沿海地区医学地理学特征,介绍了常见的和存在潜在威胁的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应对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1994~1995年调查斑点热、莱姆病的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方法:宿主动物斑点热病血清学检测,采用微量补结(CF)室温结合法;Lyme-IgG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结果:查出蜱类12种,鉴定分类2800余只;野外捕获鼠类4种及部分野猪、野兔、山羊,从6份鼠血清和3份野猪血清查出康氏型立克次体(钮扣热)抗体;从越原血蜱中查出斑点热(SFG)立克次体,系国内外首次报道。结论:这两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虽是本省近年来新发现的,但在宁化县却存在着广泛的自然疫源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根除鼠疫自然疫源性的探讨孙庆,徐高升(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卫生防疫站,内蒙古临河市卫生防疫站)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建国以来,我国防治鼠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已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同时根除鼠疫自然疫源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就河套平原鼠疫自...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各种景观要素对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综合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技术,结合1:5万地形图、数字化仪等方法对疫源地景观进行研究。结果农田开垦、植树造林、口岸建设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内蒙古边境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地貌、土壤及植被等地理要素直接影响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