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丽  张春琴 《临床医学》2012,32(12):76-77
目的 探讨长途转运危重症患者的安全方法.方法 对1258例需要长途转运的危重患者的转运各环节进行分析.结果 1258例危重患者中安全转运1239例(98.5%),19例(1.5%)因病情危重未转运.结论 危重患者只有在转运荻益大于风险时长途转运才是必要的.做好转运计划,把握转运指征,严格执行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培训专业急救人员,配置良好的设备、器材和急救药品,才能安全转运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2.
正平车作为院内患者转运的主要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平车的主要目的是运送不能起床的患者入院、做各种特殊的检查、治疗、手术及转运患者。但由于平车结构简单,功能不全,往往造成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与舒适,我们设计了多功能转运平车,在临床上使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设计与制作平车面分体设计,起背由气弹簧控制,可单手操作,使用方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儿科在遇到年龄14周岁以下的患儿需要转科、转院时,一般采用普通的病床或平车进行转运,但普通病床或平车面积大,空间占用较多,而如果采用较小的儿童病床进行转运,又不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儿童的不同身高。而且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携带大量的生活用品、辅助设备(如某些病情较重的患儿在转运时需要输液架悬挂液体、氧气筒维持吸氧及监护仪实施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并实施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模式,评价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提供安全的转运模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3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358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7-9月的360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转运前通过转运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为Ⅰ、Ⅱ、Ⅲ级,转运人员、转运仪器设备和药品根据病情进行分级准备。结果: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后,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至普通病房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其中,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2.8%(χ2=6.19,P0.05);与转运人员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7.2%(χ2=4.94,P0.05);与仪器设备和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3.9%(χ2=5.27,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减少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了转运时间,保证了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诊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现状,以期为患者院间转运相关工作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4月6日至2021年4月26日,采用便利取样法,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97家医疗机构的2142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急诊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现状调查。结果急诊医护人员认为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存在的挑战前三项分别为转运前后的病情评估、转运相关的沟通、转运前后的病情交接;最担心的潜在事件前三项分别为患者病情变化、发生医疗纠纷、转运设备不足或故障。院间转运实施难易程度的平均分为(6.40±2.01)分,院间转运通畅度的平均分为(8.00±1.85)分,101名(9.6%)医护人员参与院间转运发生过的相关事件。结论我国急诊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工作相关流程有待规范,需逐步完善院间转运流程、院间转运信息平台、院间转运监测网的建设,以促进医疗单位间的有效沟通,保障院间转运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12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0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转运;选取2017年1~6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选择院内转运时间和发生并发症等不良事件作为评价指标,并从人员、病情、药品及仪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保证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的护理经验,指出ECMO转运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在转运前评估病情、仪器设备准备、ECMO转运团队人员配置及团队分工与协作;转运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和ECMO系统参数;对突发情况做出正确应急处理;在目的地到达后完成安全交接。结果:对1例危重症患者成功施行ECMO支持下长途转运,转运距离160 km,转运使用时间120 min。结论:在ECMO支持和专业护理下,危重症患者能够实现安全、长途转运,可显著提升危重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成功率,然而需进一步改进设备、规范操作及经验积累,实现技术全面成熟且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急诊是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平台,在院内诊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成功转运对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有积极意义。鉴于急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且常常依赖生命支持手段及转运难度大等特点心,因此亟需规范并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以保证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特点以及急诊院内转运的临床实践,本共识协作组制定了“降阶梯预案、充分评估、优化分级、最佳路径、动态评估”为原则的分级转运方案,以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9.
姜纪华 《全科护理》2012,10(13):1247-1247
平车运送法是目前医院转运病人的常用方法,目的是运送不能起床的病人入院,做各种特殊检查、治疗、手术或转运。传统的方法:平车推行中,平车小轮端在前,转弯灵活,速度不可过快;病人头部在平车小轮端。我科对平车转运病人方法进行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建立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9月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96例次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转运;2017年10月—2018年1月危重症患者970例次作为观察组,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进行院内转运。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气胸加重、管道脱落、管道堵塞、窒息、供氧中断、仪器意外故障、病情变化、抢救延时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可以降低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急诊科经常是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患者病因未知成分较多,经初步抢救、复苏后,因诊断与治疗需要常需进行院内转运。认真探讨和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完善转运护理流程是急诊安全转运的重要管理措施[1]。2010年5月~2011年6月,我们在132例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自行制定的院内转运护理流程,取  相似文献   

12.
目前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时大都使用了氧气枕供氧,但氧气枕的氧流量难调节,不够准确,氧容量小,易导致供氧不足或中断;供氧不经湿化,导致患者的鼻黏膜干燥、鼻出血、刺激性干咳等症状;同时氧气枕专人携带,加压给氧,造成压力不均,达不到准确给氧。为了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我科对普通转运平车进行改良,将10L氧气筒置于平车下方,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完善, 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广泛开展, 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频次明显增加[1]。院际转运是危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 约50%的危重症患者会经历院际转运[2]。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2.5%~62%[3]。经历院际转运危重症患者的死亡比例比普通危重症患者高4%~8%[2,4]。如何保障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安全, 促进患者在不同医疗单位治疗的连续性, 成为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2003年澳大利亚发布《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最低标准》[5], 2004年美国发布《危重症患者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6], 2010年我国发布《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7], 2011年英国发布《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1)第3版》[8], 上述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对院内和院际转运工作给予了综合性的指导建议。目前院内转运工作趋于成熟[9], 院际转运工作中的转运决策、转运风险评估分级、人员及设备配置、患者信息交接的连续性等关键问题需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危重症患者院际间长途转运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6年2月-2019年2月院际间长途转运危重症患者646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和干预组)每组323例。传统组按院前出诊流程出诊;干预组出诊前进行采取一系列的干预,包括医生评估病情与风险告知、车载设备检查、出诊人员安排、急救物品抢救器材检查补充;收集数据用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病情变化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干预组转运成功率高于传统组(99.3%)、病情变化发生率(6.8%)、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危重症患者院际间长途转运成功率,对降低病情变化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模块管理方法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院内危重症转运患者为对照组(n=1285),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院内危重症转运患者为观察组(n=1794),分别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转运和应用模块管理方法转运。比较两组护士安全转运管理措施执行准确率、转运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执行安全转运管理措施不准确138例,其中转运前准备45例、转运时监测32例、转运时交接28例、转运意外应急处理18例、转运后质控及上报15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转运过程发生意外310例,其中输液管道异常36例、仪器故障2例、引流管异常1例、气管插管异常1例、氧流量不符15例、病人病情加重或出现不适255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诊科院内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实行分模块管理,可提高转运安全管理质量,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急危重患儿的安全转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礼华  闻亚军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0):1118-1119
急危重患儿的安全转运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危重患儿在急诊科内经过初步诊断治疗后,需将患儿转送至医技科室做深入检查或转入PICU、NICU病房做进一步治疗,或病情超越了接诊医师的救治能力时需转运。由于转运过程中环境条件的限制、转运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给转运过程带来困难,转运可能会导致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且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作者根据近两年来对本院急诊科危重症患儿转运中的体会,对如何安全转运急诊危重症患儿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疗救援直升机转运危重患者至医院临时停机坪,安全顺利接机转运的管理流程。方法根据医疗救援直升机转运危重患者的特点和医院临时停机坪特殊环境的安全管理要求,设计接机转运途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流程。结果 6例危重患者全部安全顺利接机转运,未发生紧急和意外情况,平均住院52 d;3例患者治疗效果好,安全出院;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家属强烈要求停止一切抢救放弃治疗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及严格的落实和统一协调指挥及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是保证危重症患者接机转运护理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中,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占5%~10%。此类患者在治疗与康复过程中,院内转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保障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提高转运效率,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专家共识编写组在回顾已有证据基础上,通过多次讨论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专家共识》,以期为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高危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7月急诊科抢救的504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SpO_2下降超过5%)的发生情况,分析高危影响因素,总结护理要点。结果:院内转运的504例危重症患者中,转运过程中出现SpO_2降低140例(27.8%),与供氧装置、转运人员职称、疾病类型、早期改良预警评分、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供氧装置、转运人员职称、疾病类型、早期改良预警评分、年龄是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SpO_2降低的高危因素,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进行安全护理,可减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介入治疗逐步成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重要手段之一,为抢救危重症患者创造新的机会和可能,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与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并列的第三种救治方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ICU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多数存在呼吸、循环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需要大量药物或仪器设备进行强力的生命支持,而且转运途中及介入治疗过程中风险极高,意外事件发生率高,如此种种因素限制了介入治疗在危重症病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