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比较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16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80例行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85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比较2组治疗成功率、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感染、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住院天数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直视组室间隔缺损修补均获成功;微创组封堵成功83例,其中探条辅助封堵44例,直接输送封堵39例,2例封堵失败者转行体外外循环直视修补术;直视组1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3例感染;2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医疗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及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均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但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符合适应证者采用该方法治疗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行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患儿的临床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行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综合护理可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行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术后带管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外科微创封堵术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或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两种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25例(A组),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体外循环直视ASD、VSD修补术133例(B组).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住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各项指标均好于传统体外循环直视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技术均是治疗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经胸微创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传统手术与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性。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量、胸腔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花费、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对室间隔缺损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该疗法安全性高,切口美观、创伤小,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粗筛34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和3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拟行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TEE根据缺损位置、类型、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结果 32例ASD和29例VSD患者封堵成功.术后I周内超声随访,封堵器位置均正常,3例ASD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心室重构改善,瓣膜反流程度减轻,肺动脉压力下降.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经胸微创封堵的ASD、VSD患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协助封堵器的释放,评价疗效均有重要的作用.经胸微创封堵ASD、V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有关术前准备,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特殊导管,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104例患者中,100例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1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前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和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病例选择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中心对164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微创封堵手术,其中膜周室间隔缺损138例,肌部室间隔缺损3例,流出道部室间隔缺损23例.采用四腔观、大动脉短轴观、左心室长轴观、五腔观、右心室流入道观等评估患者采用微创封堵的可能性.结果164例患者中152例(92.7%)植入封堵器成功封堵.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瓣膜并发症.5例存在少量左向右反流者3例自愈.结论 TEE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病例选择术中具有重要价值,选择好适宜手术的病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25%[1]。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兴未艾,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的介入封堵治疗已普遍应用于临床[2],我院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的方法,指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VS-DO)成功18例。本文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原则和TTE在VSDO中的研究价值。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02年6月~2004年3月,以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来我科检查,选取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5~35岁,平均20岁。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HP5500型及东芝Aplio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切口直视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治疗的45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患儿的手术配合。结果 术后发生室性早搏1例,其余患儿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月,患儿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率失常和残余分流。结论 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外科微创直视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和体会.方法 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TEE)对140例VSD患者进行微创外科直视封堵治疗,对其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在手术护理配合下,131例VSD外科微创封堵成功,9例试封堵后探及残余分流或瓣膜反流,改为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修补.结论 心外科微创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作为心外科治疗先心病的新术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专业新知识、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应对术中突发情况.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配合是保障患者安全、手术顺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微创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粗筛45例VSD患者,拟行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治疗.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2.0~4.0岁组23例,4.1~8.0岁组22例.术前行TEE,根据VSD位置、类型、大小选择合适封堵器;术中TEE引导操作,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2.0~4.0岁组中19例封堵成功,4.1~8.0岁组中17例封堵成功.术后患者室水平分流消失,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改善.结论 TEE对微创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选择、术中监测、术后评价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我们通过微创经心室采用国产同心伞片行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经验,探讨这项技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5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34.1±24.2)个月;体重(12.4±9.2)kg]采用胸下小切口经心室途径封堵治疗,患者均为膜周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基底部直径2~9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所选伞腰直径4~10mm。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心室放入室间隔封堵伞。结果术后发生室性早搏1例,经治疗好转并未复发。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个月,患儿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律失常和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小切口采用同心伞片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对于初学者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杨静  张金英 《天津护理》2011,19(6):343-344
通过对38例经胸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配合及护理,29例经胸介入封堵手术中9例由介入封堵术转为心脏直视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矫治效果满意.作为一项新术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专业新知识,具备介入封堵及心脏直视手术双项配合的能力,完善介入封堵及心脏直视手术的器械准备及操作配合,以应对术中突发情况.  相似文献   

14.
李志刚 《山西临床医药》2009,(14):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VSD)系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单个或多个缺损,由此产生左、右两心室的异常交通。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而VSD中约有90%的缺损位于膜部或膜周部。目前,外科手术修补以及介入封堵两种方法应用较普遍。我院2007年1~4月成功完成10例膜周部VSD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封堵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50例经胸微创食道超声引导下行VSD封堵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均一次取得成功,术后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超复查,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结论加强对围术期的护理管理,是预防VSD封堵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治疗方法是经胸行VSD修补术,但手术创伤大,康复和住院时间长。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对VSD行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本院胸外科采用Amplatzer伞片封堵VSD患儿13例,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24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 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孟凡强  杨猛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15-171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3~9.5(5.60±2.55)mm,成功封堵20例,封堵成功率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2/20),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在术后随访.结果:10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均成功,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肌部室间隔缺损进行术前检查及术中监测可提高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