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抽取2010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用一般护士平车护送,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管路通畅,注意监测;抽取2011年1~12月需院内转运的60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实验组,在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观察2组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时间,对照组为(38.6±6)min,实验组为(30.2±3.0)min。实验组转运效率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有效降低转运时间,提高治疗质量,优化医患关系,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转运方法,观察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中护理干预管理对危重病人转运的影响。[方法]将28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转运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转送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检查等待时间为0.56min±0.54min、转运时间为11.33min±0.59min、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为0、护理纠纷为0,低于对照组(3.00min±0.86min、18.24±1.36、7.5%、2.1%),观察组转送科室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3%,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管理,可降低病人意外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优化院内转运流程与急诊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予以分析。方法 选取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盐田院区)开展院内优化转运流程前(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院内优化转运流程后(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病情恶化发生情况、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病情恶化发生率、APACHEⅡ评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4.41±9.27)min vs. (31.47±9.20)min、33.33% vs. 70.00%、(16.73±2.04)分 vs. (18.55±2.51)分、5.00% vs. 16.67%](均P<0.05)。结论 优化院内转运流程可显著缩短转运时间,有效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改善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与100例急诊病危对照组做对比,对我院100例急诊病危观察组院内安全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坠床率、意外脱管率、供氧中断率、病情恶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75%)显著高于急诊病危对照组(47%)(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具有重要意义,能降低急诊病危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HEL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规范行为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SHEL模式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行为规范性、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不完善、未通知目的科室、未约束患者、转运方式不合理和转运交接不清楚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和设备仪器故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转运行为规范性,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总结其院内转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及潜在风险因素,建立新的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无缝隙护理模式。选择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200例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给予无缝隙院内转运模式。对比两组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纠纷发生率、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转运时间(10.32min±4.21min)、科室间交接时间(3.71min±0.48min)及检查等待时间(0.42min±0.18min)低于对照组的16.54min±5.73min、7.76min±1.29min、1.56min±0.25min(P0.05);观察组纠纷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合格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3.5%(P0.05);观察组转运科室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可降低病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节省转运时间、科室间交接时间及检查等待时间,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交接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与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需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采用危重患者分级转运标准实施转运,并实施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监测。比较两组转运72 h内死亡例数、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例数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72 h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可有效降低转运病死率、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方法:2010年1~12月急诊科实施院内转运2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09年1~12月转运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送,观察组实施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转运缺陷发生率1.43%,护理纠纷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8.33%,3.33%;检查等待时间(0.23±0.34)min,转运时间(10.53±4.43)min,短于对照组的(2.87±1.85)min,(10.53±4.43)min;转送科间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5.56%(P〈0.05),结论: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接受初步诊断和治疗后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2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输液、平车护送等常规院内转运护理,观察组给予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病死率为1.56%,低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发生率为4.69%,低于对照组12.50%(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14.06%(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79.69%(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SBAR2017年12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的是口头交接的方式。回顾2018年1月到2018年6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开始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安全转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P0.05)。观察组的转运交接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AR沟通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运转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少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方便危重患者的交接,有利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刘立宇  刘思雨  马向莉 《妇幼护理》2024,4(9):2106-2108+2111
目的 针对儿科领域中的急诊危重患儿,在院内转运的交接过程中开展以无缝隙护理理念的管理对策,观察其转运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本院儿科急诊收治的均在院内实施转运的危重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急救转运护理,观察组开展以无缝隙护理理念实施管理对策.分析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转运时间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转运至住院病房的时间、转运至检查室时间、转运至手术室的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科急诊领域中的危重患儿,在院内实施转运交接期间,开展无缝隙护理举措,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572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286例)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转运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措施。比较2组转运途意外情况发生率(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等意外发生率(8.39%)明显低于对照组(25.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6,P0.01);观察组转运死亡率(1.40%)显著低于对照组(4.9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5,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明显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转运死亡率,显著性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子转运交接系统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危重转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医院城中院区院内转运的79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医院荆北院区院内转运的89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纸质交接单进行转运交接,观察组采用电子转运交接系统进行转运交接。比较2组床旁交接时间、转运交接质量,同时调查护士对电子转运交接系统应用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床旁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t=-12.041,P<0.001),转运交接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5.058,P<0.001)。观察组护士对电子转运交接系统的满意度得分为(41.94±7.72)分,条目得分较高。结论 电子转运交接系统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缩减了床旁交接时间,提高了转运交接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整体理念护理程序对提高接诊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120例急诊接诊重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选择2016年1~9月120例急诊接诊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整体理念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理念护理程序可提高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0.4±0.2)min,急诊停留时间为(9.1±1.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5±0.5)min和(25.3±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8.0%(2/25),低于对照组32.0%(8/25)。结论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分诊评估和急诊停留时间,降低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创伤患者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急诊接收的136例创伤急诊患者按护理方法分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前68例创伤急诊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68例创伤急诊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院前院内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创伤患者急诊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及实施6个月后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安全管理、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侯慧芬  凌淑芬 《全科护理》2013,11(13):1219-1220
[目的]探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将320例急诊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58例,对照组1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各种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护理纠纷、转送科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低于对照组,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转送科间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有助于保障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转运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