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钱燕华  石平  何恩奇  邵洁  孙纳  祖荣强  孙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678-3680,3682
目的利用已有的非典预警及流感样病例两个症状监测系统,建立无锡市流感监测预警基线值,评价其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的早期预警效果。方法对2007~2009年无锡市非典预警数据及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2009年的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两个系统和不同方法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早期预警的效果。结果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ILI%)自出现首例输入性病例前1个月就出现上升趋势;非典预警监测系统中发热呼吸道病例门诊就诊率高于2007、2008年同期水平(P﹤0.001),在出现本地病例前1周就出现上升趋势。控制图法显示,2009年流感疫情与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不同阶段流行趋势基本一致。结论两个监测系统2009年预警信号和实际甲型H1N1流感疫情基本吻合;移动平均回归法预警甲型H1N1流感暴发较控制图法在流行时间上更为精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热呼吸道症状监测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早期预警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地区发热呼吸道症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数据进行拟合判断预警效果。结果 2009年甲型H1N1病例数在第35周后明显增加,在42周到达高峰,随即开始下降,其走势与ILI%(流感样病例占同期门急诊就诊总人数百分比)趋势相同;控制图法预警显示:ILI%在21~29周,35~43周和46周出现预警信息,基本与2009年甲型H1N1流行趋势一致;移动平均数回归法预警显示,2009年25~26周,29周,36~42周ILI%超过平均线,其中第42周超过了平均线+2.0标准差预警线,与2009年甲型H1N1第42周达到高峰的流行趋势吻合。结论发热呼吸道症状监测预警能较好的反映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其中应用移动平均回归法预警效果较控制图法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的:评价江苏省流感样病例流行特征的改变,在2009年甲H1N1流感大流行中的早期预警效果。方法:在全省范围内设置流感监测点,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监测数据,采用控制图法设置预警线,同时分析地区、年龄分布差异。结果:周IL1%(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总数的比例)在本省甲型H1N1流感本土感染病例出现的后一周,同时也是本土聚集性病例疫情出现的前一周,即超过了预警线,并且流行期流感样病例的年龄分布表现为学龄儿童和青壮年构成比的大幅增加。结论:控制图法预警符合甲型H1N1流感在本省的实际流行特征,周IL1%的异常增高和流感样病例年龄分布的改变可作为流感大流行的早期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省流感的流行特征和病毒亚型,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四川省2011-2014年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聚集性疫情监测数据、病原学监测数据和流感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011-2014年ILI%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流感病原学检测2011年以甲型H1N1(55.75%)和B型(36.41%)为主,2012年以H3N2型(47.71%)和B型(47.25%)为主,2013年以甲型H1N1(63.61%)和B型(21.80%)为主,2014年以H3N2型(66.60%)和B型(24.08%)为主;ILI%与流感样病例病原学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为r=0.1079,P=0.1209;全省的ILI暴发疫情85.71%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四川省流感2011-2014监测年度间的优势毒株亚型之间呈现交替变化并有一定的规律。ILI%季节变化与流感疫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ILI%季节变化与流感样病例病原学阳性率之间未发现统计学相关性;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监测和分析无锡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预警数据及流感样病例2个发热呼吸道症状监测系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建立无锡市发热呼吸道监测预警限值,评价监测系统在流感暴发流行中的早期预警效果.方法 对2005-2010年无锡市SARS预警数据及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法建立预警上限值,分析其对流感暴发流行早期预警的效果.结果 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和SARS预警监测数据即急性(发热)呼吸道疾病(ARI)显示2个监测数据均有3个明显的高峰,分别是2006年第11 ~ 14周、2009年第33 ~ 36周和2009年第46~48周,两条移动平均线趋势基本一致;病原学监测显示每年的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高峰与ILI和ARI高峰期相吻合,2006年主要是B型的暴发流行和A(H1N1)亚型的散发为主,而2009年8、9月份出现4种毒株共同检出的现象,但逐渐被新出现的甲型H1N1毒株代替.EWMA预警结果显示,ARI和ILI 2种监测数据在2005年第47周、2006年第11 ~13周、2009年第11周、33 ~34周、36周、46周均出现预警,这与无锡市2005-2010年期间流感暴发疫情监测情况一致.结论2个监测系统同时出现的预警信号和实际流感暴发疫情基本吻合,利用EWMA法对多种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分析比对单种监测数据进行预警更加科学和可靠,在流行时间上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元市流感流行特征与流感病毒亚型分布情况,分析其流行趋势,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0年度广元市各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结果及暴发疫情信息,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0年度全市哨点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ILI)8 702例,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平均为2.95%(8 702/295 490)。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327份,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59.02%,其中新甲型H1N1占70.98%,其次季节性流感甲型H3亚型占15.54%。本年度发生流感样病例聚集性暴发疫情15起,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和监管场所等处。结论新型甲型H1N1是2009-2010年度广元市流感流行的优势型别,暴发疫情多发生人群聚集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高芳旭  王辉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60-2661,2664
目的了解2008年4月—2010年3月天津市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方法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天津市国家级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4月—2010年3月天津市国家级哨点医院上报ILI 483 941例,流感样病例占门诊病例比例(ILI%)为12.79%,病例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5 816例,分离出流感病毒1 393株,阳性率为26.86%。2008—2009年流感优势毒株为季H1,2009—2010年以甲型H1N1为主。结论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大流行,天津市流感流行高峰提前,且ILI发病数和病毒分离阳性率有所增多。天津市非监测期ILI%较高,需进一步开展非监测期ILI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7-2011年深圳市罗湖区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罗湖区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的监测数据、病原学监测结果和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和2008年流感样病例与门诊病例总数的百分比(ILI%)曲线高峰均出现在春夏季,2007年为第20~30周;2008年为第10~30周。由于新甲型H1N1流感流行,2009年ILI%曲线高峰持续时间约7个月(20~49周),ILI%均值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8年相应时段。2010年、2011年流感ILI%曲线均未出现高峰。ILI病例主要集中在0~4岁年龄组(48.75%)、25~59岁年龄组(20.88%)及5~14岁年龄组(19.39%)。5年间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0.88%(382/1 237),2009年阳性率最高(50.11%,231/461);2007-2011年共报告流感样暴发疫情140起,72.14%发生在小学。结论罗湖区流感监测结果与深圳市监测结果基本一致;暴发疫情发生时间趋势与ILI%曲线基本一致。2009年新甲型H1N1流感流行后,罗湖...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淄博市流感流行动态,为及时预警预测流感活动强度和流感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淄博市2007-2009年流感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和2009年病原学检测数据,分析流感样病例(ILI)占门诊就诊病例的动态变化,以及2009年流感病毒各亚型的变化规律.结果 淄博市2007-2009年共报告ILI 10 100例,ILI%为3.55%.2009年采样610份,流感病毒阳性303份,阳性率49.67%.其中甲型H1N1流感占阳性标本的32.34%,A型未分型流感占62.71%,B型流感占2.31%,季节性H3流感占2.64%.结论 淄博市流感活动规律较为明显,存在季节性和周期性;2009年度流感样病例发病年龄分布与以往不同,以5~24岁年龄组为主;2009年冬季季节性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流行同时存在,在11月左右甲型H1N1流感成为优势毒株;同时ILI%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地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流感监测数据早期预警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已有的流感监测数据建立广东省流感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早期预警监测.方法 采用2004~2006年14所哨点医院门诊每周就诊的流感样病例(ILI)占门诊病例总数百分比数据,使用控制图法、历史限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对2007年的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早期预警的效果.结果 控制图法显示,2007年流感疫情从第14周起进入流行季节,一直持续到第34周后流行结束;历史限法显示,2007年流感疫情较平稳,没有高于近年历史同期水平;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显示,2007年流感活动在第24周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2007年预警信号和实际流感疫情基本吻合,综合利用3种方法进行流感疫情早期预警,结果比较科学和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山西省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动态和病原学特征,为山西省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第20周至2010年第13周山西省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就诊比(ILI%)和流感样病例标本病原学检测资料进行。[结果]2009年第20周至2010年第13周,流感样病例就诊比(ILI%)为4.33%,高峰在第45周(13.89%);累计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5 656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的2 022份,阳性率为35.75%,其中甲型H1N1流感核酸阳性的占54.90%;季节性流感A(H3N2)亚型核酸阳性的占22.35%,季节性流感B型核酸阳性的占22.01%,季节性流感混合型核酸阳性的占0.49%,季节性流感A(H1N1)亚型核酸阳性的3份,占0.15%;季节性A型未分型2份,占0.10%。[结论]2009年第20周至2010年第13周山西省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与病原学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孙立新  任敏  周马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79-2780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流感)流行规律,为流感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2009年5月流感监测系统启动以来3年的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和病原学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LI就诊百分比(ILI%)高峰每年在11月中旬—3月上旬。3个年度的ILI%分别为2.73%、1.01%和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70,P0.01。优势毒株在新甲型H1N1、季节性H3、B型之间,ILI好发年龄在5~25岁。3个年度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4.94%、13.47%和7.91%,χ2=280.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I%与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2009—2010年相关性最好,剔除阳性率为0和100%的监测周,r=0.852,P0.01。结论 ILI流行趋势与流感病毒活动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用ILI%监测反映流感病毒活动的强度,判断流感发病水平和高峰的出现,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已有的流感监测数据制定福田区流感监测基线和预警曲线,进行早期预测。[方法]采用2005~2009年两所医院的流感样病例百分比监测数据(ILI%),通过统计分析制定基线和预警曲线。[结果]福田区流感基线值为4.10%,预警值为7.95%,警戒曲线反映的异常波动与2010年实际的暴发疫情及病原分离结果相一致。[结论]福田区的流感监测预警曲线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能对流感疫情进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4.
蔡特  王冰  高慧卉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09-1110
目的了解沈阳市2008—2009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季节H1N1亚型的HA1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利用沈阳市流感病毒H1N1亚型分离株,采用一步RT-PCR(反转录PCR)方法扩增HA1基因,测序,推到氨基酸序列,构建种系进化树。结果 2008—2009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177份,共分离到流感病毒29株,分离率为16.4%。其中H1N1亚型21株。测定了10株H1N1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的HA1序列,与WHO推荐疫苗株A/B risbane/59/2007比对,同源性为94.2%~97.0%,氨基酸位点99、202、208、211、230发生了突变。结论沈阳市2008—2009年流感病毒发生了一定的变异,造成了该流行季节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5.
符文华  王冰  白杉 《职业与健康》2012,28(10):1176-1179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前后沈阳流感病原学流行特征。方法采集2005年10月—2011年3月连续5.5 a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的分离和分型鉴定,并按甲型H1N1流感流行前后划分为3个时期。结果 3个时期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6 808份,分离到流感病毒861株,总分离率为12.6%;流行前、流行中和流行后3个时期流感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3.8%、18.2%和5.2%。男性和女性流感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期流感样病例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的甲型H1N1流感侵袭的人群主要是低年龄组人群,新的甲型H1N1流行期间和流行后,流感季节高峰发生前移。不同年度流感流行毒株型别不同,前1年监测周期的优势株在下1个周期中可被其他型别抑制甚至取代。结论甲型H1N1流感流行后沈阳的流感流行特征已发生了部分改变,这种改变是否持续存在还有待持续监测来得以验证,在2011—2012年监测周期中应密切关注A3(H3N2)亚型和新的甲型H1N1亚型流感毒株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4-2008年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04-2008年广州市流感监测系统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对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以及暴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用季节解构、互相关等方法揭示广州市流感流行特征。结果 2004-200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夏季最高,季节指数为1.637;流行季节与非流行季节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4、2005、2007年以H3N2型为主要毒株;2006、2008年以H1N1型为主要毒株。暴发疫情的发生强度以小学最大(P〈0.05)。对暴发疫情序列分别与ILI%、病毒分离率两条序列进行互相关分析,当lag=-1、-2、-3时,病毒分离率与暴发疫情、ILI%与暴发疫情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4-2008年,广州市流感的流行季节为夏季(5~7月)。H3N2和H1N1交替为流感主要毒株,小学是流感暴发疫情的高发地点。广州市流感监测系统可以客观地反映本市流感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2005—2009年陕西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特征,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2005—2009年4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资料和流感病原学监测资料,分析流感样病例(ILI)占门诊病例的百分比的变化规律以及流感病毒各亚型的活动规律。结果陕西省2005—2009年各年的ILI%高峰出现在每年的12月份~次年的1月份,ILI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2005—2009年度共检测ILI标本2760份,阳性548份;各年度流感流行的优势株均不相同,2005—2006年度为H1N1、H3N2混合流行,2006—2007年度优势株为B型的Victoria系,2007—2008年度为H3N2、Yamagata系混合流行,2008—2009年优势株为H1N1;流感病毒阳性的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次年的1月;流感病毒阳性主要分布在5~15岁和15~25岁年龄组。结论陕西省流感的活动规律较为明显,存在着一定的季节性,流行高峰为每年冬、春两季。2005—2009年陕西省流感的活动较为平稳,流行优势毒株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