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稚华  陈序 《西部医学》2008,20(4):768-76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采用DCG监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8例,对其24小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儿中,24小时发生室性早搏103例(61.3%),成对室早12例(7.1%),室性心动过速5例(2.9%),房性早搏66例(39.2%),房性心动过速8例(4.7%),Ⅱ度窦房传导阻滞9例(5.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6.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ST-T改变28例(16.6%)。结论DCG检查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心电图是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结合临床、超声波及酶学检验对我院收住入院的1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共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40例,其中男88例,女52例。年龄10个月~4岁,平均7.4岁。复发者85例。每例均作3次以上心电图记录、超声波检查及血液酶学检查,排除其他心脏病变。14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早搏115例,占82.1%。其中,室性早搏85例,房性早搏25例,交界性早搏5例;逸搏4例,占2.9%,均为交界性逸搏;传导阻滞12例,占8.6%。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ST—T改变64例,占45.7%。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41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进一步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方法:分析41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的表现.结果:34例病儿自觉症状全部改善,8例心律失常消失,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并多次出现心脑综合征.结论:41例心律失常患儿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以室性早搏多见.多源性室早、阵发性室上速、Ⅱ°Ⅱ型及Ⅲ°房室传导阻滞虽发生率低,但病情重,预后凶险,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早期发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4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226例(90.8%),其中伴有S-T段、T波改变者65例,仅有S-T段、T波改变者23例(9.2%)。在心律失常中过早搏动162例;异位性心动过速及房室颤动23例;传导阻滞67例;窦性心律失常3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部分病例可仅有S-T段、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依据;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显著的S-T段、T波改变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和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均进行DCG、ECG检查,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DCG在ST-T异常、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房室传导阻滞、Ⅲ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中的检出率均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G、ECG在Q-T间期延长、病窦综合征、短阵室速、异常Q波、室上心动过速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G检出率[91.61%(131/143)]高于ECG的[66.43%(9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能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同时能观察到ECG难以显示的心电变化,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特征及原因.方法 对6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分析.结果 6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100%),心律失常61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2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室性早搏21例、房性早搏6例、交界性早搏4例;传导阻滞7例;ST-T改变18例;51例患儿有酶学改变(78%),乳酸脱氢酶(LDH)升高34例、谷草转氨酶(GOT)升高9例、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8例.结论 通过心电图与酶学检查相对照,显示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炎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酶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狄庆仁 《当代医学》2011,17(6):59-59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29例(82.9%)患儿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查EKG:ST-T改变全部消失;室性早搏2例完全消失,3例早搏次数减少;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4例顽固性室早或房早经加用心律平治疗后早搏消失或次数明显减少;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多次出现心脑综合征。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对临床确诊有帮助,应早诊早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免发展为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的心律失常。方法: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心电图为85.71%,动态心电图为100%,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以单纯室性早搏最多见,偶见复合室性早搏,也可出现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持久或间歇性Ⅰ度、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以心律失常为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72例,其中各类早搏为75%。窦性节律异常15.3%。阵发性心动过速5.6%。传导阻滞为4.2%,早搏中以室性早搏为多。除多源性早搏、RonT、伴其它心电图异常的早搏等应为病理性外,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仍应重视并进一步详查以明原因。X线检查心脏增大者不多(18.3%),心影正常不能排除心肌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 ,我院从 1 998年 6月~ 1 999年 6月用参麦注射液加用大剂量 Vitc治疗小儿病毒心肌炎 5 2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男 30例 ,女 2 2例 ,<6岁 2 0例 ,6~ 1 4岁 3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全部病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 1 994年 5月威海修订的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 :心悸 2 4例 ,胸闷 2 6例 ,<6岁表现为乏力伴面色苍白 2 0例。心电图表现 :频发室性早搏 32例 ,频发房性早搏 5例 ,交界性早搏 7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例 ,房室传导阻滞 1 0例 ,ST—…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同时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根据心电图检测方法结果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12例。对照组患儿为常规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研究组患儿为动态心电图检测所得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以及心电图改变类型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94.64%,高于对照组75.00%(P<0.05);研究组患儿的室性早搏、ST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具有积极诊断价值,可作为治疗过程的随访手段,具有临床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监测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变化,探讨心悸症状与心律失常的联系及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悸患者的意义。方法对260例心悸患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监测中让患者记录一天的日常生活或活动、症状、服药情况等。结果正常10例,偶发室性和/或室上性早搏38例,频发室上性早搏26例,频发室性早搏28例,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早搏50冽,频发室上性和/或室性早搏合并短阵室上速40例,窦性停搏并逸搏5例,心房纤颤8例,心肌缺血2l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频发室上性和/或室性早搏合并短阵室速17例,窦速10例。结论心悸与心律失常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患者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不定.故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不是100%。而动态心电图(DCG)24小时连续记录统计单个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总数,以及发作时间和次数,对于给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以及患者的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50例常规心电图检出早搏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或疑似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描记及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对比所得结果。结果 DCG监测各种心律失常及ST-T异常的阳性检出率为93.33%,高于ECG的阳性检出率53.33%(P<0.05);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T改变的捡出率DCG方法均高于ECG检查(P<0.05)。结论 DCG监测能检出比较复杂的心电图异常,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更确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和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孟德泉 《海南医学》2002,13(9):90-91
现就我院 1999年~ 2 0 0 1年中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各类型心律失常 5 0例的疗效观察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5 0例心律失常病人 ,男性 3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2 0岁~ 6 0岁之间 ;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占 2 0例 (8例为预激综合征 ) ,室性心动过速占 8例 ,室性早搏占 10例 ,房室交界区性早搏占 12例。以上病例 2 0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引起 ,冠心病引起的占 10例 ,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占 8例 ,特发性心律失常 12例。1.2 治疗方法 首先给 80 0mg 日连续一周的负荷量 ,再给 4 0 0mg 日维持量 ,然后逐渐减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自 1998年以来 ,采用参麦注射液静滴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30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 1998- 0 6~ 2 0 0 1- 0 2间住院的心肌炎患者 5 0例 ,男30例 ,女 2 0例。 <14岁 32例 ,>14岁 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2 0例 ,全部病历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 :心悸 2 2例 ,胸闷 2 0例 ,<14岁表现为乏力伴面色苍白 32例。心电图表现 :频发性室性早搏 2 2例 ,频发房性早搏 4例 ,交界性早搏 6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例 ,房室传导阻滞 8例 ,ST -T段改变 2 8…  相似文献   

17.
文青会 《吉林医学》2014,(21):4707-4708
目的:对采取心电图检查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0例VMC患儿采取心电图检查的效果和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20例患儿中有8例显著窦性心动过速,6例三分支传导阻滞,6例不完全性的三分支传导阻滞。诊断为三分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三分支传导阻滞的患儿,经过合理用药后康复出院,而3例显著窦性心动过速因病情发展速度快,患儿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当心电图检查患儿有三分支传导阻滞,则要考虑是否有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对支气管炎、脑炎和胃炎患儿做心电图检查,若有窦性心动过速和三分支传导阻滞,则要考虑是否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8.
我院儿科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住院人数为9703人,其中病毒性心肌炎75例,占0.77%;男40例,女35例;1岁以下月例,1~3岁14例,3岁以上40例。病例诊断标准全部符合1994年威海会议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均为急性期患儿。其中轻型51例,中型11例,重型10例。辅助检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30例,频发房性早搏10例,Sf-T改变20例,窦性心动过速19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空上性心动过速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2例,心肌梗塞样图型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该院接受检查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0例,患者分别应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诊断情况.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为71.54%与动态心电图检出阳性率为94.62%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改变类型情况相比在短阵房速、病态窦房综合征、短阵室速、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检测方法在室性早搏、ST 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借助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0.
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吕耘 《海南医学》2005,16(2):77-77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心电图异常关系。方法 对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59例(92.1%);ST-T段异常改变31例(48.4%);心律失常18例(28.1%);房室传导阻滞6例(9.3%);左心室肥大1例(1.5%);Q-T间期延长1例(1.5%);心电图正常的6例。结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心电图异常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