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背景:特异性的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输注促进了嵌合体的形成,可以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然而为达到细胞嵌合进行骨髓移植的预处理毒性大,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风险较高,人们开始寻找一些毒性更小的方案,其中包括免疫抑制剂联合骨髓输注等,尽管动物实验中已有诱导成功的耐受模型,但临床实用的诱导耐受方法则难以突破.目的:以嵌合体理论为基础,分析肾-骨髓联合移植诱导嵌合体形成与免疫耐受的相关性及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1998-01/2005-12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完成.对象:根据ABO/Rh血型相同及HLA配型原则,将同期等待肾移植的96例女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2组,每组48例.联合移植组患者接受尸体肾、骨髓联合移植;同期接受上述同一供者另一肾脏的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供者为48例健康男性.方法:供者在取肾的同时,采集骨髓加入细胞冷冻保养液,经细胞程序降温至-198 ℃液氮罐保存.移植后应用大剂量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2周,于肾脏移植后2周实施骨髓细胞回输,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为(0.9~2.5)×10~8/kg.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人性别决定基因SRY.抽血检测CD3,CD4,CD8,CD25,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β等血细胞因子质量浓度.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于不同时间点对受体进行嵌合体、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检测.随访观察两组受者的临床移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移植组嵌合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随访3年,嵌合体阳性受者和嵌合体阴性受者排斥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13%,35%,P < 0.05).联合移植组呈现免疫抑制状态,未见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结论:肾-骨髓联合移植能促进移植后嵌合体的形成,显著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完成。①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Wistar)、同基因移植组(FK344/N)、异基因移植组(Wistar)、骨髓胸腺内注射组(Wistar),空白对照组18只,其余每组18只受体大鼠,供体为18只FK344/N大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选用供受体大鼠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骨髓胸腺内注射组在行异基因小肠移植前7d取供体骨髓细胞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大鼠不注射异基因骨髓细胞,只进行全小肠移植。②每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5,7d观察排斥反应,于各时间点每次处死6只,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并取出移植肠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纳入受体大鼠54只及空白对照组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3,5,7d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骨髓胸腺内注射组中未出现排斥反应。②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术后3d,同基因移植组、骨髓胸腺内注射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第5,7天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异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各时间点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均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结论:移植术前7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显著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可能作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敏感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试验组在行异基因移植前7 d取供体骨髓细胞(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第3、5、7天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试验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术后3 d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且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进一步增高.而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组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仅在第3、5天轻度升高,并呈下降趋势,与同基因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移植术前7 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明显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sIL-2R和TNF-α检测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4.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造血嵌合体的临床意义。采用FBC(氟达拉宾+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Ara-C)预处理方案,对2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NAPBSCT,采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外周血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序列血样,用STR-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和凝胶成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方法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显示:移植后1月,28例患者中1例移植失败,22例形成完全供者造血嵌合体(CC),5例形成混合造血嵌合体(MC);移植后7天时供者细胞即占优势(74.71%),较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的平均恢复时间均明显提前;CC组的aGVHD发生率高于MC组(P<0.05),两组cGVH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MC患者发生早期移植排斥;CC组和MC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在CC状态下复发。3例MC患者经早期临床干预治疗获得CC和完全缓解。结论:造血嵌合体的动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移植物排斥、复发和GVHD,以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期移植肠RANTE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的最大障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尤为困难.目的:探讨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以及他克莫司对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电子显微镜中心为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各72只.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施行异位小肠移植.方法:实施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按照不同品系的组合将移植大鼠分为4组(n=18):非手术对照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不实施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将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给同品系的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异基因移植他克莫司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0~7 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1 mg/(kg·d).移植后3,5,7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墩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移植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②不同时间点移植物内RANTE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③他克莫司对异基因移植大鼠移植肠RANTES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72只受体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异基因移植末治疗组大鼠后3,5,7 d移植肠符合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移植肠RANTES的表达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结论:RANTES阳性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变化,可能成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导致小肠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趋化因子受体为靶位的治疗方案,可能为临床小肠移植的免疫治疗提供借鉴.目的:观察趋化因子RANTES(Met-RANTES)对同种异体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术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以及与小剂量他克莫司的协同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数字表法区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雄性大鼠180只,90只SD大鼠作为供体,90只Wistar大鼠作为受体,施行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方法:小肠移植后,大鼠随机分为3组,30只/组:对照组,只做异位小肠移植,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Met-RANTES治疗组:移植后0~7 d,腹腔注射Met-RANTES200 μg/d;Met-RANTES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治疗组:移植后0~7 d,腹腔注射Met-RANTES 200 μg/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0.5 mg/(kg·d).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存活时间,并于移植后第1,3,5,7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取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的90只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大鼠存活时间中位数为7.2 d(1.5),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后第3,5,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Met-RANTES治疗组大鼠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9.2 d(16.4),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Met-RANTES+小剂量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存活时间中位数为30.9 d(9.0),与前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Met-RANTES治疗组和Met-RANTES+小剂量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可长期存活.结论:Met-RANTES能明显抑制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保护移植肠功能,显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可增强小剂量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后动态监测供受者嵌合状态,因其在判断allo—SCT后转归,提高移植成功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现已成为allo—SCT后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采用STR—PCR方法从分子遗传学上检测嵌合状态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而近年来开展的系列特异性嵌合体的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混合细胞检测为高,临床指导作用更强。本文就系列特异性嵌合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移植后排斥反应(graft rejection,GR),混合性嵌合体中供者来源细胞比例持续下降,最终导致移植失败.移植后连续性嵌合体的监测能够早期发现不稳定混合嵌合体和排斥反应,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s,DLI)提供依据;应用渐增供者淋巴细胞数输注对早期排斥反应进行干预,可以使嵌合体趋于稳定.本文就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HSCT后嵌合体监测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最佳时间段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讨论心肌梗死后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段。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心肌梗死后1d、1周、2周及4周心脏的组织学改变,并且分别在心肌梗死后1d(n=10)、1周(n=10)、2周(n=10)及4 周(n=10)非选择性经冠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或PBS,4周后观察梗死面积大小及瘢痕厚度。超声心动图观察移植前后心功能和重构指标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1d炎症反应最严重,4周时瘢痕扩展并变薄(P<0.05)。心肌梗死后1周及2周,细胞移植组梗死面积缩小,胶原厚度增加最明显(P<0.05);2周组心功能改善最明显(P<0.05);1 周组其次(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1~2周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得益最大。  相似文献   

12.
骨髓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病因与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讨骨髓移植(BMT)患者发生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病有关因素及其治疗措施。对29例患者和63例患者分别检测了腺病毒和巨细胞病毒。预处理方案采用包括全身照时方案和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方案。HC预防措施包括水化及碱化尿液、静脉用前列腺素E_1(PGE_1),部分患者加用巯乙磺酸钠。结果:发生HC16例(23.8%);腺病毒阳性13例中12例发生HC,而阴性16例中仅有4例发生HC(P<0.01),巨细胞病毒阳性患者29例中13例发生HC,阴性患者34例中3例发生HC(P<0.05);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32例中发生HC10例,而未发生GVHD的29例中3例发生HC(P<0.05);混合BMT组HC发生率高于其它类型BMT组。经多元回归分析,HC的发生与BMT类型、腺病毒感染及GVHD的发生均呈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HC的发生与白血病类型、预处理方案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无明显相关性。HC的治疗是在预防性治疗基础上加用病毒唑;重症采用Foley导管或膀胱造瘘连续冲洗。无一例死于严重HC。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单纯化疗或放化疗结合预处理前后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①光镜和扫描电镜:与预处理前骨髓基质细胞相比,单化组和放化组出现不同特征的形态学变化;②透射电镜观察:放化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基质变淡,嵴消失;单化组基质细胞的线粒体重度退行性变,结构紊乱。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单化或放化预处理后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造血微环境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小鼠CD44表达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小鼠早期造血重建过程中黏附分子CD44表达水平的影响,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骨髓移植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和骨髓移植 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每天分别胃饲生理盐水和川芎嗪。于骨髓移植(BMT)后第7,14,21,28天处死小鼠,计数外周血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分析骨髓中造血组织面积及成熟红细胞容量,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髓细胞上CD44的表达水平.并于第10天取小鼠脾脏,计数脾集落形成单位。结果显示,骨髓移植后第7,14,21,28天川芎嗪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中造血组织面积均显著高于移植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在第7,14,21天也较对照组为高;同时.川芎嗪组CFU-S计数明显高于同期移植对照组,骨髓中成熟红细胞容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川芎嗪组C44的表达在第7,14,21,28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川芎嗪可提高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表面CD44的表达水平,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加速移植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可调控表达IL 3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系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促进作用 ,建立了可诱导表达IL 3基因的工程化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tet on +IL 3,加入多西环素 (Dox)诱导骨髓基质细胞系表达IL 3并检测其活性。C5 7BL/ 6 (H 2 b)小鼠经γ射线致死剂量照射后 ,输入供体BALB/C(H 2 d)小鼠去除T细胞的骨髓细胞 1× 10 7/只 ,同时输注骨髓基质细胞QXMSC1tet on +IL 35× 10 5/只 ,并灌服多西环素诱导IL 3表达。在第 30天 ,6 0天检测骨髓移植小鼠外周血红细胞 ,白细胞数 ,骨髓有核细胞数 ,骨髓CFU S ,CFU GM ,CFU E和CFU GEMM数。结果表明 :成功建立可诱导表达IL 3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tet on +IL 3,异基因骨髓移植共输注基质细胞系QXMSC1tet on +IL 3可使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明显恢复 ,骨髓中有核细胞数 ,CFU S ,CFU GM ,CFU E ,CFU GMEE明显增加。结论 :输注基因工程化基质细胞 ,并诱导细胞因子IL 3基因表达可以进一步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6.
骨髓移植患者在接受超大剂量化疗及致死量全身放疗的预处理方案后,骨髓及肠功能衰竭,造血与免疫功能低下,物质代谢紊乱。如得不到合理的营养支持,可能更易发生肺炎、肠炎等并发症,导致病人提前死亡。笔者回顾了16例骨髓移植患者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认为: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各种与穿刺置管及代谢有关的并发症,并及时处理,重视营养管及伤口的护理,避免管道堵塞、脱出、感染,使营养液按比例匀速滴入等,对取得营养支持的良好效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治疗CR1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用APB-SCT治疗41例,用非净化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17例,用净化自体骨髓移植(PABMT)治疗30例。结果表明:APBSCT组造血重建显快于其他两组;3组全部病例的3年无病存活率(DFS),复发率(RR)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51.7%,41.7%和6.8%。对DFS和RR产生显影响的是白血病类型(ALL或AML),确诊至CR1的时间和CR1至移植时间3个因素;APBSCT组的3年DFS,RR和TRM分别为48.4%,43.9%和4.9%,ABMT组的DFS,RR,TRM分别为47.1%,45.6%和11.8%,PABMT组的DFS,RR和TRM分别为66.5%,29.6%和6.7%,3组的疗效无显差异。结论:APBSCT治疗CR1期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ABMT和PABMT相当,但前具有造血重建快、采集方便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扩张型心肌病16例(男性5例, 女性11例),平均年龄(45.3±10.8)岁,心功能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0%。抽取骨髓,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将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直接注入左、右冠脉。比较移植前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移植3个月后,心功能(NYHA分级)得到改善,总有效率87.5%,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示左室舒张末径(mm)(72.94± 4.01 vs 63.63±2.58.P<0.001)、左室收缩末径(mm)(52.00±2.80 vs 44.38±1.78.P<0.001)减小,左室射血分数(%) (22.88±5.29vs33.81±3.33,P<0.001)、短轴缩短率(%)(12.00±2.39 vs 20.94±3.70,P<0.001)明显增加;心脏ECT 检查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缺血及坏死心肌节段减少,(3.4±0.3vs2.1±0.4,P<0.05)(2.5±0.5 vs 1.6±0.3,P< 0.01)个。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有可能通过缺血心肌血运改善,坏死心肌区有心肌细胞再生而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的不同时间点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SCI的修复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制备大鼠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8只:对照组于SCI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4 h移植组和于7 d移植组分别于SCI后24 h、7 d尾静脉注射BMSCs缓冲液(2×106/m L)1 m L。在SCI后各时间点分别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学评分,于第42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SCI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结果:7 d移植组大鼠SCI后14、21、28、35、42 d的BBB评分明显高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各组SCI部位形成脊髓空洞,7 d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空洞明显小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BMSCs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迁移到SCI部位,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最佳时间在损伤后7 d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