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移动IC U在危重患者院际长途转运中的运用效果,以指导制定符合基层医院特点的长途转运指南。[方法]记录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本院启动移动IC U院际转入IC U患者(移动IC U组)的各项指标,并与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常规急诊转运入IC U患者(急诊转运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如下:①两组转运人次及成功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转运里程、转运时间;②两组患者到达ICU后氧合指数、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及平均动脉压;③转运途中的设备故障、医疗差错及紧急医疗处置情况;④同时记录移动IC U组患者转运前,到达IC U时心率、血压、体温、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移动ICU组较急诊转运组相比,①在转运里程无显著差异(71.4±26.7 km vs 67.2±24.8 km ,P >0.05)的情况下,虽转运患者的危重度更高(APACHEII评分25±9.3分 vs 20±6.3分,P <0.05),却转运成功率亦更高(94.2% vs 76.4%,P <0.05),而转运时间更短[(140.32±16.8) min vs (100.3±20.3) min ,P <0.05];②到达ICU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PaCO2、血乳酸水平更优,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③设备故障、医疗差错、紧急医疗处置情况分别为0次与7次、12次与49次、0次和12次。④移动ICU组98例患者转诊前后心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氧分压、PaCO2、碳酸氢根、血糖、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氧合指数好转、血乳酸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移动ICU模式在危重患者的院际长途转运中较传统急诊转运模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及优越性,而加强转运人员对危重患者转运指南操作规程的培训和实施,是落实移动IC U在危重患者院际长途转运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完善,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广泛开展,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频次明显增加 [1]。院际转运是危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约50%的危重症患者会经历院际转运 [2]。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2.5%~62% [3]。经历院际转运危重症患者的死亡比例比普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危重症患者院际间长途转运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2016年2月-2019年2月院际间长途转运危重症患者646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和干预组)每组323例。传统组按院前出诊流程出诊;干预组出诊前进行采取一系列的干预,包括医生评估病情与风险告知、车载设备检查、出诊人员安排、急救物品抢救器材检查补充;收集数据用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病情变化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干预组转运成功率高于传统组(99.3%)、病情变化发生率(6.8%)、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危重症患者院际间长途转运成功率,对降低病情变化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标准化转运流程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且完成院内转运至CT检查区域的危重症患者60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观察组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进行转运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转运护理。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突发抽搐或烦躁不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心率波动>20%、导管意外滑脱或堵塞、输液管脱管或堵塞、氧气不足、仪器设备故障、药品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1.3%(4/300)、7.0%(21/300)、4.7%(14/300)、0.3%(1/300)、8.3%(25/300)、0.3%(1/300)、0.7%(2/300)、0.3%(1/300),低于对照组的4.0%(12/300)、22.3%(67/300)、9.3%(28/300)、3.0%(9/300)、19.3%(58/300)、2.7%(8/300)、3.3%(10/300)、6.0%(18/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整体满意率为91.9%(262/285),高于对照组的69.0%(187/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能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危重症患者评分系统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为建立适合各专科特点的评分系统,减少可预测性死亡的发生及合理安排资源及指导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红琴   《护理与康复》2021,20(9):82-86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儿院际转运过程的质量管理,以提升院际转运质量.方法 遵循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护理中心临床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检索院际转运相关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等文献,确定12条最佳证据,转化为13条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30例危重患儿,通过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调阅转运交接护理记录...  相似文献   

7.
张利 《全科护理》2021,19(32):4600-4604,4608
目的:探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院际转运的3618例危重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将老院区未开展品管活动的院际转运危重症病人设为对照组(n=1910),新院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进行院际转运的危重症病人设为试验组(n=1708),按照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操作步骤,在现状调查基础上从人员、制度流程等对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模式进行构建,比较两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准备时间、转运反应时间、病人(家属)满意度分别是3.63%、21(3,65)、124(36,203)、95.72%;对照组分别是7.54%、35(15,80)、147(35,240)、91.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63、Z=5.713、Z=3.445、χ2=23.055,P<0.05);此外,全体圈员运用品管手法的能力等无形成果均有显著提升.结论:通过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构建的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模式能够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转运准备时间及转运反应时间、提高病人(家属)满意度,为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模式的推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3-01-2005-05我们应用a-胸腺肽治疗危重症患者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ICU内危重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6~86(44t8,6)岁。随机分为a-胸腺肽组和对照组。基础疾病:严重复合外伤13例,COPD患者12例,肺部感染10例,急性脑血管病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4例。脑外伤3例,心肺复苏后3例,胆瘘2例,化脓性胆管炎2例,腹腔脓肿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各种危重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内源性损伤因子有重要作用 ,其中包括一些受体与相应的递质如内源性阿片肽、乙酰胆碱、单胺类及兴奋性氨基酸等 ,特别是内源性阿片肽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脑血流及组织代谢障碍或直接杀伤神经细胞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阿片受体及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近期研究结果表明 ,内阿片肽是一类神经递质或调质 ,存在于心血管、脑、肺、肾、膈肌等组织器官内。正常人体内有衡量的内阿片肽 ,通过阿片受体及神经体液免疫系统 ,对神经、精神、内分泌活动、呼吸及循环系统的调节 ,保持正常的体内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我院于2 0 0 1- 0 5~2 0 0 4 - 0 2对危重症12例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2 4~72岁,其中慢性肾衰并重症感染2例,大面积烧伤并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急性胰腺炎并ARDS1例,急性心肌梗塞并急性肾衰3例,妊娠并急性肝坏死1例,药物中毒并休克1例,食道癌术后并肺部感染、心衰、肾衰1例,鱼胆中毒并急性肾衰、肝损害1例。1.2 方法 全部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式,其中3例患者2 4 h不间断治疗,病情好转后,改为每天日间8~10 h。采用美国Baxter BM- 2 5床旁血…  相似文献   

11.
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验让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是否适用于国内ICU病人评定,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了上海华山医院1992年1月-1994年3月收住急诊科ICU病人334例中的269名危重病人。结果发现APACHEⅡ评分的计分值与死亡率有密切关系,随着APACHEⅡ计分值的增加,死亡率增高。同时发现,加强对ICU病人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死亡危险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率与APACHEⅡ计分及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在本院转运的危重症患者70例,根据转运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转运护理,对照组使用简易呼吸气囊转运,观察组使用便携式呼吸机转运;比较两组转运时期护理需要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_2)。结果:转运中和转运后,观察组护理需要度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中和转运后,观察组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SR)、收缩压(SBP)及SpO_2均优于对照组(P0.01);转运后,两组HR、SBP均优于转运中(P0.05),对照组SpO_2优于转运前(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过程中,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SpO_2的稳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便及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危重儿童评分法探讨持续小剂量速尿在院间转运脑炎儿童中的作用。方法:统计153例院间转运脑炎儿童,98例途中采用持续小剂量速尿维持干预治疗为治疗组,55例未采用该干预治疗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分别作转运前、后危重评分比较,以及两组途中病死率比较,治疗前、后血Na^+、K^+测定。结果:对照组转运后极危重儿(评分〈70分)例数较转运前增加(P〈0.05),而该治疗组转运后极危重儿例数较转运前无明显增加(P〉0.05),前者途中病死率为3.6%(2例死亡),后者病死率为0,治疗前、后血Na^+、K^+无改变(P〉0.05)。结论:采用持续小剂量速尿维持的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脑炎儿童转运后极危重儿比例增加的风险,降低途中病死率.不引起电解质失调,对提高脑炎儿童转运成功率,确保转运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院际转运的180例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以常规院际转运模式转运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开展多学科团队协作院际转运模式转运的9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平均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成功率和转运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转运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现场评估救治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往目的地时间、返回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成功率和患者/家属转运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所构建的院际转运模式可以有效缩短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反应时间,为现场评估及救治赢得更充足的时间,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成功率和转运满意度,为推行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配合转运流程在急诊综合病房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院内转运的226名急诊综合病房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分组,将3月收治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转运方式),将4月收治的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配合转运流程),两组均113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交接合格率、家属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交接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系统配合转运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及交接合格率,减少转运过程中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12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0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转运;选取2017年1~6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27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选择院内转运时间和发生并发症等不良事件作为评价指标,并从人员、病情、药品及仪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保证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制的危重患者转运核查单对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成立专家小组, 编制《以风险评估和实施为特征的危重患者转运核查单》,并比较实施前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实施后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由37.85%下降至1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151,P<0.001)。 其中技术类不良事件下降最为显著,由25.42%下降至7.54%( χ2=41.446,P<0.001)。 结论 《以风险评估和实施为特征的危重患者转运核查单》作为指导转运的工具,能够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8.
总结接收83例院际转运危重症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做好充分的转运设备准备和合适人员的配备;到达当地医院后护士先与家属沟通,签订转运知情同意书,详细评估患儿的病情,配合医生维持患儿病情的稳定,采取合理的隔离措施,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对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转运途中妥善安置患儿,加强病情的观察和处理,做好家属和患儿的安抚。患儿均安全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进行隔离治疗,83例患儿中治愈78例,好转签字出院2例,死亡3例;转运人员、接触的工作人员及病房其他患儿未出现1例相关疾病的传染。  相似文献   

19.
伦艳荣  王保明  王芳芳 《临床荟萃》2009,24(24):2159-2160
1977年Kramer等首先提出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并应用于临床。经过30年的临床实践,人们将上述由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派生出的一系列治疗模式统称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  相似文献   

20.
膈肌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肌,而脓毒症、机械通气、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导致膈肌功能障碍。超声因具有安全、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近几年已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膈肌超声通过对膈肌结构和功能的评估,起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果、鉴别膈肌萎缩和膈肌麻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程度以及评估人机同步性等多种作用,可用于临床危重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