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正常的情志活动与健康、情志与疾病、情志病的心理治疗、七情调摄与养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情志的调摄。指出: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是借助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内经》是最早对痿证进行系统论述的医籍,《素问·痿论》篇对痿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指出痿证的病因,或因情志太过,或因外感湿热,或因房劳过度,或因感热劳倦,致使五藏有热,津液耗伤,五藏受累而成.尤其是篇中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成为后世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指导原则,并为历代医家辨痿治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对《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本意的探讨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其类似论述,散见于各章。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血行受阻而形成。证候特征有疼痛、肿胀、痞块、青紫、出血等表现,治疗应以调和气血、活血破瘀或攻补兼施等法为主。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腰痛诊治内容丰富,与经络联系甚为密切,形成了腰痛之经络辨治的完整理论体系。本文主要从腰部筋骨为18条经络所网布;腰痛病机在于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腰痛病性为经络颜色、形态变化反应;腰痛病位应首据症状以辨经定位;腰痛治疗应据经络辨证选取针灸处方等5个主要方面来阐释腰痛之经络辨治的理论与应用。以期指导临床实践,充分挖掘经络辨治的优势和特色,并为促进中医标准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研究《内经》,无论释词、断句,还是质疑、析篇,都得充分利用旧注。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王冰注道:“蕃,茂也;秀,华也,美也。”故知“蕃秀”乃繁荣秀丽之意。又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脉瘦”何解?王冰注曰:“脉瘦,谓沉细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脏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内经》相关论述出发,阐释阳痿病(筋痿)与阳明经的关系,从理论依据与临床疗效两个方面论证从"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的意义,归纳"治痿独取阳明"的两大治疗方法:通补阳明、清阳明湿热。  相似文献   

7.
8.
依据《内经》“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首先翻译原文,按其原文意义,分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1)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2)治痿独取阳明与各补荥而通其俞的关系。(3)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从而阐明了治痿与取阳明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内经》治未病之预防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以及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其中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纵览《内经》可以看出,《内经》的预防观是以“治未病”的思想为其核心内容,吸收先秦诸于哲学中防患虑患的先进思想,首次提出“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等论点,并将能否“治未病”作为衡量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就此予以阐述。一、提出“治未病”概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考《内经》中凡三见,但其中“未病”的含义不尽相同。约有以下二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病机司属、证治概览、针刺导引、病变机联、医案举例5个方面对《黄帝内经》痿厥进行探析,得出痿厥之病是因五脏气血衰少、奇经八脉虚亏、形气不足、津液消灼、虚热淫泆而成,以四肢痿弱不用、手足逆冷为主要表现,或伴有口燥咽痛、心烦及痛、足热而痛、嗜卧脊痛、骨酸寒热、咳嗽足痹、腹胀腹痛、头痛癫疾、骨痛洞泄等热结气耗、津液衰少、寒湿留结之征。在治疗上,可首选通明丸、鹿茸四斤丸,或针刺京骨、中封、悬钟(绝骨)、丘墟、阴市、冲阳(趺阳)、然谷等穴位,或配以补养宣导,以奏捷效。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这一学术思想,早在我国夏商时代《周孔》、《吕氏春秋》等书中就有记载。而《内经》却正式提出并确立。经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历代医家对“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在理论、实践上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经》喘证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将《内经》所载喘证证以虚为钢,进行分类辩证,其中实喘包括肺热喘、肺寒喘、肺胀喘、心痹喘、肺实气逆喘、水气喘及血瘀喘;虚喘包括肺虚喘、肾虚喘及五脏气败喘。文中依据《内经》理论,并联系后世临证,讨论了《内经》中各种喘证的辩证与施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室秘录》,傅山著,清朝陈士铎整理。其中许多阐述别具见地,“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傅氏痿病治法,为其经验之谈,不乏可资临床参考者。一、着眼胃火、脾、肾,痿多虚证,虚之因总与脾、胃、肾相关。脾胃虚弱则气血津液化源不足,肢体、骨脉、肌肉无以荣养而致痿;肾亏则肝虚,精血不濡,筋脉弛缓成痿。《痿论》提出“肺热叶焦”之发痿机理,“独取阳明”之治疗大法,而傅氏通过临床实践,为契合实际又不悖经旨,提出“胃火”概念。认为阳明火盛,上迫肺金、下劫肾水,此火一旺,一身上下尽行消瘦,  相似文献   

14.
浅谈《内经》失眠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眠,《内经》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瞑”、“不得卧”等,对其病因病机、治疗论述详细而精辟,分散于《灵枢·大惑论}、《灵枢·邪客)}、《灵枢·营卫生会》等十余篇文献中,现对其总结、探讨如下。1病因病机1.1阳不交阴是失眠总的病机《内经)}在讨论睡眠的机理时,很重视其与卫气的密切关系。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即说明卫气昼行于阳经,夜行于明经,行于阳人则晤,行于阴人则寐。《灵枢·口问》则更加明确地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而且卫气对…  相似文献   

15.
闭经是常见的妇科症状,因其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大,故临床疗效较差,属临床难治之症。中医对闭经的认识滥觞于《内经》,并从《内经》不断发展和丰富。《内经》对闭经的论述涉及理、法、方、药,较为全面,且言简意赅,字字真知灼见,值得深入挖掘、研究。文章从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就《内经》对闭经的认识作初步探讨,以期有价值者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17.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临证分型、预后转归及防治调护多有论述,并初步形成辨证施治的体系,成为后世防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1 病名 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其曰“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鬲消、食(亻亦)等病名;“症”指渴饮、善食易饥的症状,即消渴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  相似文献   

18.
《内经》心痛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严季澜 《国医论坛》2003,18(1):15-17
心痛是以心前区疼痛、憋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对心痛病证的大量论述 ,然其内容分述于各篇之中 ,较为零散。笔者试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预后调理等几个方面予以归纳分析 ,以期对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有所裨益。1 对证候的认识《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甲间痛 ,两臂内痛。”指出心痛发作的部位特点为痛在胸中、胁下 ,并扩散到肩胛间甚至两臂内侧。《素问·痹论》将五脏气逆所致的心痛称为厥心痛。因心与肾、胃、脾、肝、肺相关联而又分为 5种证型。其临床表现各…  相似文献   

19.
从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出发,以《内经》"和"的思想为基础,采用辨证调和思维,从调和营卫,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脏腑等方面探析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 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对梦的成因,梦的辩证与治疗进行了较系统地阐述。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梦境与人体疾病的产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基本一致。因而,在临床上重视异常梦境的辨治,这对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以及判断疾病的变化,推测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析因必有邪扰《内经》认为,梦境的产生是由于邪气扰乱内脏,营卫气血失于正常运行,魂魄不定,魂魄飞扬而导致。如《内经》指出:“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能定处,与营卫俱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二、辨证注重虚实对梦境的辨证,《内经》注重人体正气的盛衰与邪气的亢盛,以及邪气侵袭的部位不同而辨证。(一) 辨阴阳盛衰:《内经》认为,如果人体阴气亢盛,则出现寒证,梦及涉大水而恐惧。阳气亢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