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方法 选取不同开发阶段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曲伐沙星,格帕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进行抗菌活性观察.结果 新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曲伐沙星、格帕沙星、阿拉曲沙星等对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较强与以往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曲伐沙星,格帕沙星,莫西沙星,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抗菌谱显著扩大,增加了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阐述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进展历程。方式:采用中外文献综述方式。结果: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更趋广泛,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菌能力较前三代的同类药物均有所增强。结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吸收快、体内分布广、血浆半衰期较长,有望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感染,但其所致的心脏和肝脏的毒性值得临床同仁关注,从格帕沙星和克林沙星先后撤出货架的事例可能说明一二。  相似文献   

3.
普卢利沙星关键中间体新工艺研究 普卢利沙星是最新一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它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等多种细菌的抗菌力远远超过目前上市的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和抗生素药物,该药口服吸收好,耐受性好,反复给药在体内无蓄积,副作用很小,几乎没有其它氟喹诺酮药物常见的光毒性、肝脏毒性及中枢神经毒性,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安全性极好的品种,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合成氯喹过程中发现的萘啶酸,随后喹诺酮类吡哌酸等被开发,到1979年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合成后发展十分迅速.90年代又有司帕沙星、曲伐沙星等多种更新的喹诺酮类药物相继面世,成为处方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 90年代新开发的喹诺酮类药物有司帕沙星、托氟沙星、加替沙星、曲伐沙星、格帕沙星、克林沙星、莫西沙星和西他沙星等 ,和原有的喹诺酮类药物相比 ,明显扩大了抗菌谱并增强了抗菌活性 ,如在原来优良的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基础上 ,明显增强了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 ,对厌氧菌和非典型病原菌 (枝原体 ,衣原体 )也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或显示出良好的药物动力学性质 ,口服吸收良好 ,生物利用度高 ,组织分布广 ,在一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 ,半衰期较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司帕沙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秋华 《黑龙江医药》2003,16(5):487-488
司帕沙星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氟喹诺酮抗菌药物之一,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且对支原体、衣原体、结核杆菌等也显示有强大的抗菌活性。随着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它们在临床方面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现结合近年来临床应用司帕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含 4-喹诺酮基本结构 ,对细菌 DNA螺旋酶 (DNA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药物 ,目前发展迅速 ,临床应用极广。本文主要阐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 ,特别关注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增强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如 :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所以喹诺酮类药物一个共同特征是与二价阳离子形成螯合物 ,水溶液中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二价金属阳离子稳定常数顺序为 :Cu2 + >Fe2 + >Zn2 + >Mg2 + >Ca2 + 。喹诺酮类药物与金属离子的密切关系似乎是抗菌治疗的先决条件 ,可能喹诺酮类药物通过一个 Mg2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甲磺酸加替沙星与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对 182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等 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 182株临床试验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 :加替沙星对葡萄球菌属的MIC90 比其他 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低。葡萄球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对其他G 球菌的MICR 也较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低。G-杆菌中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其他 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加替沙星对埃希菌属、肠杆菌属的MIC90比左氧沙星低 2倍 ,比其他 3种抗菌药物低 8倍 ;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其他G-杆菌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与左氧沙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加替沙星具有广谱而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药物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的一类合成抗菌药物,尤其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强,不宜产生耐药性,对其它抗生素耐药菌有效等特点,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常用的药物有诺氟沙星(氟哌酸)、依诺沙星(氟啶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等。多年来,由于在年幼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软骨毒性,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这类有希望的抗菌药物禁用于青春期前的患者。在我国,由于药品生产厂家的说明资料贫乏,加上抗菌药物管理不严,没有国家  相似文献   

10.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物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新开发的喹诺酮类药物有司帕沙星,托氟沙星,加替沙星,曲伐沙星,格帕沙星,克林沙星,莫西沙星和西他沙星等。和原有的喹诺酮类药物相比,明显扩大了抗菌谱并增强了抗菌活性,如在原来优良的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基础上,明显增强了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对厌氧菌和非典型病原菌(枝原体,衣原体)也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或显示出良好的药物动力学性质,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在一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半衰期较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19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和分析近年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02年~2004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统计。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91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喹诺酮类药物(25.12%)、头孢菌素类药物(23、26呦、大环内酯类药物(13.95%)。因果关系评价:肯定12例,很可能140例,可能34例,怀疑5例。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金葡萄的抗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临床分离金葡萄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诺氟沙星(NFLX)、氧氟沙星(OFLX)、氟罗沙星(FLRX)、环丙沙星(CPFX)、司帕沙星(SPFX)、托舒沙星(TFLX)6种2、3代氟喹诺桐类药物对成都地区155株临床分离金葡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金葡菌对6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诺氟沙星35.5%。氟罗沙星34.19%,环丙沙星27.75%,托舒沙星27.75% ,氧氟沙星25.81%,司帕沙星25.81%。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已使细菌的耐药性明显增高,各药MIC90均超过16mg.L^-1,比以往文献报道的本地区金葡萄耐药性明显升高,提示要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以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更合理规范地使用。方法:抽取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每周一的门诊处方,使用《门诊处方用药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抽查处方3 792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483张,占处方总量的12.73%。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率最高,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一联用药378张,二联用药103张,三联用药2张,四联用药0张。结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趋于合理,但仍然存在给药途径、给药次数、重复用药和无指证给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药学学报》2009,44(4):366-370
为了寻找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的新型头孢菌素类化合物,本研究以2-(2-氨基噻唑-4-基)-(Z)-2-甲氧亚氨基乙酸乙酯(1)为原料,经酰化、取代、水解、活泼酯化、缩合、成盐得到目标化合物(N1-N9)。所合成的9个新型第四代头孢菌素的结构经红外、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证。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总体上相当于或优于硫酸头孢匹罗,特别是对金葡菌、表皮葡球菌表现出比硫酸头孢匹罗更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促进抗菌药物使用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 对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费用(DDC)及各项管理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结果 2014—2016年,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增加;抗菌药物的用药结构比较稳定,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与抗真菌药物的DDDs逐年上升,以碳青霉烯类增速最快;DDDs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绝大多数药物的DDC超过100元;抗菌药物使用强度3年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4年的48.45 DDD降至2016年的40.20 DDD.结论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提示还需加强对该类药物的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普利沙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利沙星是新口服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本品为前体药,其活性代谢产物通过阻碍DNA拓扑异构酶使细菌DNA无法形成超螺旋,导致细菌细胞无法分裂繁殖.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本品不良反应较少,尤其是光敏性在同类药中是最小的.综述普利沙星的药理作用、药动学及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7.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本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2—4月本院神经外科择期手术142例出院病例,对其中手术路径、手术持续时间、切口愈合,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用药时机、持续用药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术前用药占99.29%,用药时机在术前0.5~2h。术前以单品为主,占92.69%,主要品种为糖肽类;术后单品种用药占45.07%,二联用药占52.82%;术后用药品种以β-内酰胺类为主,其次是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结论:本院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A new series of nitric oxide‐donating fluoroquinolone/oximes was prepared in this study. The nitric oxide release from the prepared compounds was measured using a modified Griess colorimetric method. The antitubercular evaluation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indicated that ketone derivatives 2b and 2e and oximes 3b and 3d exhibited somewhat higher activity than their respective parent fluoroquinolones. Mycobacterial DNA cleavage studies and molecular model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NA gyrase were pursued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bioactivity. More important, antibacterial evaluation showed that oximes 3c–e are highly potent against Klebsiella pneumoniae, with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values of 0.06, 0.08, and 0.034 µM, respectively, whereas ketone 2c and oxime 4c are more active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an ciprofloxacin (MIC values: 0.7, 0.38, and 1.6 µM, respectively). Notably, the antipseudomonal activities of compounds 2a and 4c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ir respective parent fluoroquinolones.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0年~2004年抗菌药物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累计约定日剂量(DDD)为单位,统计5年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密度.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735.6DDD/1 000人·天增加至2004年的828.3,5年来使用最多的前3类抗菌药物为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第2代头孢菌素,人均应用抗菌药物最多的科室依次是ICU、外科、产科、感染科、妇科.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密度是反映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应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管理.同时应努力避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多肽类药物使用量的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20.
The defining property of an antibacterial agent is its ability to selectively interfere with bacterial growth and/or survival. Consequently, a considerable and crucial part of the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ny novel antibacterial drug involves judging and characterising its effects on bacteria in vitro. These critical stages in drug development are sometimes made to appear somewhat trivial, sandwiched as they are between the highly demanding antibacterial discovery process and the formidable task of demonstrating safety and efficacy in vivo. However, careful biological evaluation in vitro is key to quant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basis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providing preliminary indica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rapeutic potential, assessing the likelih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guiding chemical refinement and assisting subsequent stages of the appraisal of any new antibacterial drug. This review covers concepts i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in vitro micro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 candid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