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元以前中医色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诊属中医望诊诊法之一,广义的色诊包含了形诊、形态诊、体质诊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医望诊理论的中坚内容。本文从中医色诊理论的源流,历代医家对色诊理论的充实和发挥等方面对中医色诊理论进行逐一梳理,以期能全面展现中医色诊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是医、道融合的第二次高潮,道教养生的大量内容融入中医养生学,从理论和方法上充实了中医养生学内容,其中以内丹理论的贡献最为突出。从理论上来说,内丹理论是命门学说的主要思想来源,温补学派的医家们根据丹田中先天精气神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养生重在顾护命门元精元阳和治形宝精的主张,对之后的中医养生学影响深远。从养生方法上来说,内丹理论为中医养生之重要方法———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内核。太极拳是以静为主的内丹术和以动为主的传统武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又启发了中医养生学,使“动静结合”的思想为养生学家所重视,成为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学术发展的一大特点。因此,命门学说和太极拳是明清时期道、医、武相互融合的结晶,是道教内丹理论对中医养生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医面部色诊测定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很重视面部望诊,在《内经》中就对面部五色诊有详细的论述。所谓面部五色诊法,就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脏配五行五色的理论,通过目测面部表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不同颜色变化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在现代,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众多专家学者将颜色光学理论和现代仪器,如数码相机、色差计、分光光度计等引入到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的领域,使之更为科学及客观化,以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面色诊断的误差。面部望诊的现代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丰富了中医面部色诊的内容,但目前其使用的仪器尚不统一,数据不能反映中医色诊的全部信息,具有片面性,因此需进一步研制更加符合中医五色诊原理的科学仪器。  相似文献   

4.
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在现代研究中,面部的望诊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新的发展。而且通过各种现代仪器,弥补了人眼的不足,并将色诊量化.数据化应用于中医诊断,延伸了中医诊断的深度和广度,为临床提供了愈来愈有效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内科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资料,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为祖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四方面来论述. 1 中医内科急症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对内科急症最早的论述,从现有文献资料查证有据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以后经过汉代张仲景,晋代葛洪,隋代巢元方和唐代孙思邈等先贤的不断实践和充实,再经宋元明清历代医家的验证和提高,从理论到实践,从方药到急救处理,都有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医髓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髓是一种物质"的观点,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医髓理论的发展演变情况:先秦至汉时期对髓的性质、生理、病理及髓病证治疗有了初步认识和阐述,中医髓理论的雏形基本形成。魏晋隋唐时期中医髓理论内容得到丰富与发展,认识到髓病证的病因既有因虚致病,也有外邪侵髓所发;孙思邈提出"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观点;方剂与灸法的使用丰富了髓病证治疗学内容。宋金元时期从解剖学角度说明髓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元代滑寿首次提到"脊髓"概念,该时期髓理论已运用于骨伤科,髓病证治疗中出现风药配伍。明清时期髓理论更加完善,对中医脑髓的深入研究,丰富了髓理论内容,中医髓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渊源以及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中有影响的养生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认为中医养生学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大致体现出天人相应、形神共养、平衡阴阳、动静有常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内经》色诊概念及光子学在色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临床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其临床应用价值及理论意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文就关于《内经》中色诊的概念作一简单论述,并探讨光子学技术在中医色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八纲辨证是中医基本辨证纲领之一,是前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源于《内经》,至晋唐时期初具规模,后经过宋元明清的完善和充实。1947年,由祝味菊在其口述之《伤寒质难》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0.
首次针对中风病养生防病而非治疗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与整理,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医家对中风病的养生防病理论及方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按照理论的奠基、发展、形成分为先秦到隋唐、宋金元、明清至近代三个时期,其中隋唐时期奠定了中风防病的基础;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的病因认识通过外因转为内因;明清时期中风养生防病的理论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1.
系统的讨论中医外科手术学的起源和形成历史。认为中医外科手术初步形成于商周及秦汉时期。丰富和发展在隋、唐、宋时期,完善和成熟在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2.
明清新安世医在明朝嘉靖年间形成学有所传、业有所精、各科齐全的世医群体,总体人数不少于300人,占明清新安医家总数的1/3。明清新安世医特征鲜明,呈现医而好儒、医儒兼通的文化气质和理论有渊源、临床有真授的专业素养。明清新安世医的形成是明初世医制度、明中叶徽州宗族医疗保障及明清徽州社会尊医贵儒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历代中医理论的高度总结。温病学的论治范围不只外感,内伤杂病亦在其中。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不仅有效指导外感病的防治,而且对临床各科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浙江中医主要学术流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中医主要学术流派的沿革 ,从元朝朱震亨的丹溪学派开始 ,下限至本世纪 80年代。丹溪学派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开创相应的滋阴降火的治法。晚明赵献可、张景岳创立温补学派 ,赵献可的命门学说对后世的中医基础理论有较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 ,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等创立钱塘学派 ,张志聪为集大成者。绍派伤寒 ,主要指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对于温热病 (尤其是湿温 )方面研究的一种学派 ,成熟于清末民初 ,流风余韵延伸至本世纪 80年代  相似文献   

15.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刑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是明清治疗脾胃湿热证最常用的5类药物,多使用性味苦寒、辛寒、辛温、甘平、甘温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是茯苓、黄连、橘皮、泽泻、白术、厚朴、猪苓、黄芩、甘草、苍术。  相似文献   

16.
17.
中医外科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三大学术流派。"文艺复兴"以后的西医外科学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内外一理、气血外荣,西医解剖定位、自外而入的思维模式;西医凭技术、中医重学派的关于中西外科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看到:中医外科病利用植物药进行治疗、西医内科疾病通过外科手段干预之不同的治疗思路和发展趋向;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现代医学老年人疾病的特点,着眼中医金元明清各家学说,挖掘中医治疗老年病特点,从中叙述了中医学的治疗优势,全文以张觉人教授37年临床实践经验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瘀血学说的论述,可以看到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奠基于仲景,成长于隋唐,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随着近代血瘀证研究的深入,中医气血学说必将有所突破,从而促使中医在学术上出现一次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